社會轉型期人際關係的特點(3 / 3)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建立的過程中,人際關係發生變化,產生負效應的原因很多。

其一,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是人際關係出現負效應的客觀原因。人際關係是與社會經濟互為前提,互相製約的。馬克思曾經指出:“隻有在這些社會聯係和社會關係的範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的關係,才會有生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節362頁。這就是說,有了人們之間的相互聯係即人際關係,才有人們的生產等經濟活動,生產是以人際關係為前提的。另一方麵生產又決定著人際關係的觀念、內容和方式。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勞動產品一旦作為商品來生產,就帶上拜物教性質。盡管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但它具有商品經濟的共性,因此具有滋生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的客觀條件,也就可能使一些人把人際關係當成金錢關係,隻認錢,不認人,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友誼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因此,人際關係的負效應也就難以避免了。事實上,對人而言,金錢並不是萬能的,世界上還有比金錢更寶貴、更崇高的東西。正如一位作家在談到錢的誘惑和對人們的腐蝕影響時所說的:錢可以買到“房屋”,但買不到“家”;錢可以買到“珠寶”,但買不到“美”;錢可以買到“諂媚”,但買不到“尊敬”;錢可以買到“權勢”,但買不到“威望”,錢可以買到“小人的心”,但買不到“君子之誌”;錢可以買到“追隨”,但買不到“信仰”。這段話是非常耐人尋味的。

其二,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曲解和誤解,是導致人際關係變化負效應的認識原因。這種曲解和誤解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同於“一切向錢看”。其實,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並不是一切勞動都可以與金錢作交易的。非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人們凝結在精神產品中的勞動不可能都拿到市場上進行交換。二是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認為市場經濟作為配置資源、調節社會生產勞動的一種有效手段和方式,無論在什麼社會條件下其一般的內在規定性都是客觀存在的。無所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這種認識隻看到一般,忽略了特殊,淡化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製度屬性,忘記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根本目的,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看作赤裸裸的交換關係、利己關係。

其三,“一手硬,一手軟”,是產生人際關係負效應的人為失誤。前些年,我們實際工作中一直存在著經濟建設這一手搞得相當有成績,但卻削弱了政治思想工作,精神文明沒有投入足夠的力量,即使抓,也多是做表麵文章,擺形式,走過場,致使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蔓延開來,一些人喪失了革命理想,喪失了前進方向,不求上進,不思奉獻,一味貪圖安逸。有些人甚至淪為金錢的奴隸,人性泯滅,道德淪喪。因此,我們必須切實糾正“一手硬,一手軟”的失誤,要在加強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大力發展市場經濟的同時,加強思想道德建設,通過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減少、限製以至消除人際關係中的消極影響和負麵效應。

其四,錯誤的輿論導向為人際關係的蛻變提供了輿論環境。社會輿論起著引導人們言行的重要作用。這些年,一些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有誤,有的報刊對社會上泛起的各種錯誤觀念、思潮,不但不給予揭露和批評,反而推波助瀾,使其得以泛濫。諸如有的報刊刮起一股“正名”風,為“一切向錢看”正名,為“唯利是圖”正名,說市場經濟就是要唯利是圖,經商就得財迷心竅,等等。一些出版物甚至公然打出“攢錢厚黑學”、“發財厚黑學”、“騙術智謀”招攬讀者,教唆人們行騙發財。這些名為宣傳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實為金錢至上的輿論導向,無疑給人際關係負效應的產生提供了理論和思想支持,使其得以堂而皇之在中國大地上蔓延。

人際關係發展變化中產生的負麵效應,是當今我國建立新型社會關係的障礙,必須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必須作為一項複雜的社會工程來治理。整個社會要多管齊下,懲治醜惡和腐敗現象,弘揚社會正氣,淨化社會環境,改善社會風氣。同時要努力消除舊思想、舊觀念的影響,人與人之間要真誠禮待、互助互愛,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同時,努力構築經濟、社會與人協調發展的“三位一體”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