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道德的建設與發展
道德是複雜的社會現象,它既同經濟政治密切聯係,又同社會的文化條件、傳統習慣和個人的職業、地位、心理等特點相聯係。因此,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不能不注意社會主義道德的不同層次及特點。在基礎道德建設上,要大力培育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育“三德”,對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改善人們的社會關係,培養人的良好素質,促進生命的和諧與生活的和諧,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等方麵,都有著特殊重要的作用。因為,職業崗位、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涵蓋了人們生產生活的主要空間,“三德”抓好了,整個社會風尚和人們的精神麵貌就會有明顯的改觀。
社會公德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公民在廣泛的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都應該遵循的基本行為準則。它是社會共同利益的反映,是社會文明程度的表征,是社會主義道德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紀之交的時代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鍵時期,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公德規範,是十分迫切而又非常重要的。
首先,建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德規範,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意味著整個社會體製的轉型,社會生活的重鑄。市場經濟的“規範”也產生與之相應的精神或品格,並作為一種新的文化價值,不斷向社會公共領域滲透。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也就是市場經濟原則內化於人的心靈的過程。一方麵,市場經濟的競爭性使人們增強了主體意識,自主、自立、自尊、自強、創新、進取以及平等競爭、講求效率等與現代文明相適應的思想道德觀念逐漸形成。另一方麵,由於市場經濟追求價值、追求自身的特殊利益,容易造成私有意識膨脹,唯利是圖、損人利己等消極思想觀念蔓延,是非善惡評價標準混亂等問題。為了順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必須用社會主義公德規範去調適社會關係和人際關係,同各種腐朽的思想行為作鬥爭。
其次,建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德規範,是創造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和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的根本保證。鄧小平同誌對於社會環境和社會風氣曆來十分重視。新時期以來,他在論述兩個文明建設時,告誡全黨:“經濟建設這一手我們搞得相當有成績,形勢喜人,這是我們國家的成功。但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麼意義?會在另一方麵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汙、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54頁,第152頁。為此,他強調指出:“抓精神文明建設,抓黨風、社會風氣好轉,必須狠狠地抓,一天不放鬆地抓,從具體事件抓起。”《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54頁,第152頁。從鄧小平的上述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對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關係重大,而社會風氣和社會公德又息息相關,全體公民若能自覺地按照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公德準則約束自己的行為,自然會形成安定的社會環境和文明的社會風氣。
再次,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公德規範,整飭當前公德失範,是當前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新時期經濟體製的轉型,引起了人們道德生活領域的深刻變化。這種變化的主流是積極的、健康向上的。然而,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樣一個過渡時期,往往由於體製轉軌,經濟形式多樣,價值取向多元,社會公德標準與個體道德行為水準存在差異,一些人見利忘義,拜金主義嚴重,享樂主義盛行,因而違背社會公德的現象也屢見不鮮。有時,僅僅因為個人的不文明之舉,給社會或企業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在武漢,一家公司在與外商洽談生意時,公司頭頭隨地吐了一口痰,結果“吐掉”了一項合作,外商嚇得不辭而別,一項已基本談成的項目告吹了。1994年9月12日,中外合作的黃海小浪底主體工程開工,一名中國工人在施工中扔了4顆釘子,外方馬上拍攝下來,中方被外商索賠28萬元。前幾年,6位歐洲婦女到大連旅遊,準備每人在大連花掉一萬美元。乘車時因服務員報站太快,於是要求說清楚,而服務員答道:“腦子有病”。她們弄明白是受到侮辱後怒不可遏,馬上拂袖而去。由此可見,在很多公共場所,違背社會公德的舉手投足,不僅有損個人的尊嚴,而且會損害國家的尊嚴和中國人的整體形象,在經濟活動中,甚至會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全民的社會公德教育勢在必行,使社會主義公德規範家喻戶曉,成為公民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
1986年9月28日,我國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1996年10月10日,十四屆六中全會又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幹重要問題的決議》。兩個《決議》,都對社會公德的建設問題作了深刻的論述。前一個《決議》闡明:“在社會公共生活中,要大力發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尊重人,關心人,特別要注意保護兒童,尊重婦女,尊敬老人,尊敬烈軍屬和榮譽軍人,關心幫助鰥寡孤獨和殘疾人。要遵守公共秩序,講文明禮貌。要提倡人人愛護公共財物,保護環境和資源,自覺履行對國家和社會的義務。在國家安全受到威脅、社會公共安全受到危害的時候,要挺身而出,英勇鬥爭。”後一《決議》闡明:“全民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大力倡導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的社會公德……”。根據兩個《決議》的精神,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公德規範,其基本內容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麵。
1、互助互愛,濟困扶貧
我國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是要逐步使人民擺脫貧窮和困厄,走共同富裕和幸福的道路。但治富必有先後,先富起來的人們應當對暫時貧困者伸出援助之手,使他們在物質上得到一定的救濟,精神上受到鼓舞和安慰。由此再經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脫貧致富,過上幸福生活,尤其是當前有些地區受到地震、洪澇等自然災害時,我們更應當奉獻愛心,盡力支援災民,幫助他們擺脫困境,盡快恢複正常的生產和生活。時下倡導的“希望工程”、“夕陽工程”、“光彩事業”等社會公益事業,是先富幫後富的好形式,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應當積極支持、熱心參與,這是人們應有的道德行為。
2、見義勇為,樂於助人
義是道義、正義,是一切有利於社會、國家和人民的公理大德。中華傳統道德是一種重義的道德,曆來提倡“以義為上”。見義勇為要求人們要敢於和危害國家、人民和社會的壞人壞事和災害作鬥爭,在嚴重關頭要不避艱險,不計得失。在與人交往中,則要樂意幫助別人,主動為他人著想,讓別人得到方便,得到好處。尤其要關心老人婦女和兒童,關懷鰥寡孤獨和殘疾人,熱情為他們排憂解難。助人為樂不是一時衝動,而是長期修養的結果,是一種內化了的習慣性行為。應當把助人當做自己的責任,並以助人為榮,這才是社會主義社會公民應有的高尚品格。
3、舉止文明,禮貌待人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際中通過言談舉止體現出來的對他人的尊重,它是人們日常生活相互交往的基本準則,是人們之間道德關係的外部表現。它是互相尊重以達到溝通人們之間友好感情的一道橋梁。隻有人人都自覺養成文明禮貌的良好習慣,才會使整個社會人們之間的關係融洽。文明禮貌包括舉止端莊,談吐文雅,誠實謙虛,尊重長輩,說話和氣,待人熱情,扶老攜幼等,尤其要尊重和愛護婦女兒童。各行各業都要規範本部門、本行業的文明用語,說話不準帶髒字。在公共場合衣著要整潔,舉止要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