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愛護公物,講究衛生
公共財物是人民群眾的勞動成果和共同財富,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基礎。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該加倍愛護公共財產,做到公私分明,不化公為私,不隨意拿走或損壞公物,並要敢於同一切侵吞和損壞公共財物的現象和行為作鬥爭,還應養成愛護公共設施的良好習慣。在遊覽公園、名勝古跡和娛樂場所時,不應亂刻亂寫留名紀念,不要損壞文物,損壞公物。講究衛生是一項文明行為。是否講究衛生,不僅關係到個人身體健康,而且關係到全民族的健康水平。講究衛生包括個人衛生和公共衛生兩個方麵。個人衛生指身體、衣著、個人生活住處的整潔。講究公共衛生指要經常打掃工作場所的環境衛生,在公共場所不隨地吐痰,不在公共建築物上亂塗亂貼等等。
5、遵紀守法,行為文雅
良好的公共秩序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每個社會成員要自覺養成遵守和維護公共秩序的良好習慣。在公共場所活動,雖然人們的年齡、經曆、情趣、愛好各不相同,但都應以自己的活動不致影響和妨礙他人的正常活動為前提。在學校、醫院、圖書館應保持安靜,不要大聲喧嘩;在影劇院、體育場所要按號就座,不要隨意走動或怪叫起哄;上車、買東西要自覺排隊,不要加塞擁擠;在倉庫、車間不得吸煙,不帶易燃易爆品上車船旅行;開車、騎車要嚴格遵守交通規則。
6、保護環境、綠化祖國
環境綠化意識的提高,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新階段。環境是否整潔,生態是否平衡,不僅涉及到每個人的利益,而且涉及到子孫後代的幸福。目前,隨著社會生產的日益增長和自然資源開發的日益擴大,全世界範圍包括我國在內,環境汙染日益加劇,生態平衡嚴重失調。我國不少人從小團體利益、地方利益出發,毀林毀草,亂砍亂伐;亂排、亂放、亂堆廢水、廢氣、廢渣,結果造成了嚴重的空氣汙染、土壤汙染、河流汙染、噪音汙染等。在這種情況下,加強環境道德教育,自覺遵守環境道德,保護自然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就成為每個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和道德義務。保護環境,綠化祖國,珍惜資源,就是保護和改善我們的生存空間,也是給子孫後代的生存和發展留下足夠大的空間。
社會公德的使命是保護人們的共同生活,防止產生威脅人們公共生活的各種破壞行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公德的內容也有所變化:一些要求被剔除,一些要求被增添;一些要求被加強,一些要求被減弱。社會公德將隨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而不斷變化。
職業道德是以“責、權、利”的統一為基礎,以協調個人、集體和社會的關係為核心的職業行為準則和規範係統,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相連的,具有自身職業特征的,職業範圍內形成的特殊道德。由於社會分工的發展,形成了千百種職業和行業,隨之而產生職業之間、職業內部以及從業人員和服務對象之間的複雜關係即職業關係。調節這種職業關係的行為準則和觀念的總和,就是職業道德。因為,職業活動是社會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所以,職業道德就成為社會道德的主體部分。良好的職業道德能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加深各行業彼此的信任,促進各個行業的發展。
職業道德修養是從業人員出色地完成本職工作的必備條件。職業道德修養包括對職業認識的提高、敬業感情的培養、職業意誌的鍛煉、職業理想的樹立,以及良好的職業行為和習慣的形成等內容。這些都是做好本職工作的重要因素。因此,各行各業的職工,隻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才能在各自不同的崗位上,做好本職工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自覺、有效地發揮光和熱。
作為“文明窗口”的職業道德建設直接影響著社會風氣。各行各業,特別是醫療衛生、公交、商業、郵電通訊、公安民警及諸多服務行業的從業人員所表現出來的道德行為,同人民群眾的利益有非常密切的聯係,常常成為社會道德風尚的“窗口”。這些行業工作搞得好,能把現代文明灌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有益於經濟順利發展,社會穩定有序,生活環境優美,人民生活便利,能使百姓高興滿意,政府威信提高;反之,如果搞得不好,則會直接影響黨和政府同廣大群眾的關係,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因此,在“窗口行業”中,特別需要加強職業道德建設。“百問不厭”,“百挑不煩”;“精心治療”,“救死扶傷”;“禮貌待客”,“賓至如歸”等等,是服務要求也是服務結果。人們離家外出,坐火車、住旅館,得到滿意的服務,確實會產生如同生活於親人之中的愜意之感。各行各業都堅持不懈地嚴格履行各自的職業道德,這樣在全社會就能形成團結、平等、和諧、互助的良好社會風氣。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從本質上說就是為人民服務,給別人送溫暖。這使職業道德賦予平凡的職業勞動以崇高的價值。這個價值是:良好的職業道德體現了社會對人的關心,能促使社會安定,並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係。
職業道德還可以促進個人道德品質的修養。一個人步入成年,走上工作崗位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職業活動中度過,因而,其道德素質也主要是在職業生活中養成的。當人們養成了良好的職業道德後,就能在職業崗位上確立具體的奮鬥目標,選擇個人的生活道路,形成具體的職業理想和高尚的情操,並使自己的道德境界升華到新的高度、新的水平。
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內容和要求,雖然各行各業有不同特點和特殊性,但人們在職業活動中又有應當遵循的共同道德準則,就其共性方麵而言,主要有以下幾點:
1、高尚的職業宗旨
在社會主義製度下,各種職業的宗旨都是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利益。任何職業活動的目的,工作的中心,發展的方向,都必須圍繞這個軸心來進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既是職業道德的要求,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要求,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目的,就是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加快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步伐,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最終實現整個社會共同富裕。這種新體製內在地要求發揚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堅持個人利益與人民利益最大程度的同一。每個職業分工原則上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也不存在根本的利害衝突。職業分工的根本意義,在於人們有組織地自己做自己的事業。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隻有認識到並樹立起這種主人翁的責任感,才能自覺地愛崗敬業,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2、可貴的敬業精神
敬業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途徑。近代學者梁啟超在他撰寫的題為《敬業與樂業》的文章中,就曾提出過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他說:“業有什麼好敬的呢?”“為什麼可敬呢?”梁啟超講了兩點理由作為回答。第一,人不僅是為生活而勞動,也是為勞動而生活。勞動,做事,就是生命的一部分。第二,無論何種事業,都是神聖的。由此看來,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隻要是社會所需要的,任何職業都是可敬的,幹什麼工作都是光榮的、有前途的。因為社會分工係統中的每一個崗位都是不可缺少的。為此,社會應給予處於不同崗位的社會成員同等的尊重。每一個勞動者也應該熱愛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幹一行愛一行,專心致誌、盡職盡責、務實求新,努力在各自的崗位上創造出優異的成績,就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事實上,在我們這個時代,就有許多人是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以敬業精神來實現其人生價值的。如,雷鋒,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並以“做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的人生格言對敬業精神做了最好的詮釋,樹起了雷鋒精神。孔繁森,他把“一個共產黨人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的誓言化作“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生命實踐,以自己高度的責任心、使命感,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奉獻生命,樹起了九十年代領導幹部楷模的豐碑。而徐虎則以“辛苦我一人,方便千萬家”的服務精神,受到了全社會的敬仰與推崇。從他們身上,我們領悟到:人生價值的實現應從敬業精神開始。我們每一個人都應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守土有責。隻有這樣,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才能正常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