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建設的根本目標:
培育“四有”新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實踐的、具體的、活生生的文化,它必然體現在現實的人身上,無論是全社會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精神風貌的改觀,還是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都要落實到人身上,都要從人身上表現出來。如果說,經濟建設是以物為現象,是人對物、對自然實行改造,那麼,文化建設則主要是以人為對象,是引導人對自己的主觀世界自覺地實行改造,並從而提高人改造物、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因此,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目標和根本任務是培養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新人。
社會主義走向共產主義,是一個長期的曆史階段,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奮鬥才能實現。一代人有一代人所處的特定環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曆史使命,他們前後相繼,才能推動曆史的前進與發展。因此,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社會主義新人是馬克思主義者曆來關注的問題。馬克思指出:“最先進的工人完全了解,他們階級的未來,從而也是人類的未來,完全取決於正在成長的工人一代的教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17頁。恩格斯在寫作《共產主義原理》一書,描繪廢除私有製後的未來社會時就曾科學地預言:如同十八世紀農民和手工工場工人被大工業改變了生活方式而完全成為另外一種人那樣,“用整個社會的力量來共同經營生產和由此而引起的生產的新發展,也需要一種全新的人,並將創造出這種新人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22-223頁。這就深刻闡明了在社會主義社會裏,造就一代又一代的社會主義新人,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我們黨有重視培養人教育人的優良傳統和豐富實踐。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同誌和我們黨的其他老一輩革命家,一貫把培養新一代當作黨在社會主義時期一大戰略任務,為之傾注了極大的心血。解放初,毛澤東同誌對青年提出“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的要求,到五十年代後期發出“又紅又專”的號召和確定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的目標,直到六十年代初重申“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麵都得到發展”的方針,盡管表述方法和使用的語言有些差異和變化,但基本的含義卻是一致的。與此同時,毛澤東同誌還特別重視“新人”的思想道德素質,並且要求社會主義新人要搞好思想改造,培養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要求“新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以張思德、白求恩和雷鋒同誌為榜樣,為他人、為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當然,由於後來發生了全局性的失誤,培育新一代的工作也不能不受到嚴重的損害。但正是這種曆史的曲折從反麵說明,培養社會主義新人事關我們國家的命運和事業的前途,實在不能再延誤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進入了集中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曆史新時期。與這個總的形勢相適應,我們培養社會主義新人的工作也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我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強烈地感受到,新的曆史使命在期待著、召喚著、推動著我國新一代的成長。我們對新一代的教育方針和培養目標,不但已重新回到馬克思主義的軌道,而且確立了更加富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色的標準和概念。早在1980年鄧小平同誌就提出:“要努力使我們的青少年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的人,使他們立誌為人民作貢獻,為祖國作貢獻,為人類作貢獻,從小養成守紀律、講禮貌,維護公共利益的良好習慣。”《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69頁。這是最早提出的“四有”培養目標。根據這個思想,黨的十二大向全黨正式提出了使越來越多的社會成員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勞動者的任務。1985年3月,鄧小平同誌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的一次講話中指出:“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一定要堅持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堅持五講四美三熱愛,教育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這四條裏麵,理想和紀律特別重要。”《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10頁。此後,“三有一守”正式統稱為“四有”。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決議,明確地規定了培育“四有”社會主義公民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這個提法既是對我們曆史經驗的繼承和對過去失誤的匡正,同時又是根據新的曆史條件,對社會主義新人標準作出的一個更加完備和更有特色的科學表述。這表明,我們黨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探索和實踐中,不僅明確了建設社會主義必須要培養社會主義新人,而且確立了當前培養一代新人的具體奮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