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目標,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具有豐富的內涵。堅持“四有”,歸根到底,是要提高新一代人的素質,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四有”的四項內容,就基本屬性而言,包括兩方麵的要求: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同屬提高人的思想素質的要求;有文化,則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質的要求。“四有”的四個方麵,又都具有各自特定的內涵。
理想是指人的信仰、向往和追求的目標。它是人們的社會政治觀點和世界觀的集中反映,是支配一定社會的人們行動的強大的精神力量。所謂“有理想”,就是要有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現階段的共同理想,這個共同理想是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共同理想是聯接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橋梁,是走向共產主義的戰略步驟和戰略措施。為此,要引導人們把遠大理想和務實精神結合起來,用理想架設具體追求的橋梁,用實踐開拓實現理想的道路。現在的青年正是“跨世紀的一代”,生逢民族振興的盛世,直接肩負著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曆史重任。應該使他們懂得,有了正確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才能有明確的奮鬥目標,才能在前進的道路上百折不撓、奮鬥終身。
道德是經濟基礎的反映,它是在不同的經濟製度下,不同階級、集團處理社會利益關係的行為準則和規範的總和。所謂“有道德”,就是要有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它的基本要求是: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重視道德建設是提高人的精神素質的關鍵。列寧曾指出:“應該使培養、教育、訓練現代青年的全部事業,成為培養青年共產主義道德的事業。”《列寧選集》,第4卷,第351頁。培養良好的道德風尚,應從遵守社會公德、講究職業道德、弘揚家庭美德做起。使人們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社會集體利益的關係,既講物質利益,又講精神奉獻,反對個人物欲至上的資產階級道德觀。在社會生活中,發揚助人為樂、舍己為人、公而忘私等集體主義精神,處處顧全大局,講究團結友愛。這些乃是社會主義新人的基本行為規範和生活準則。
所謂“有文化”,就是要求社會主義新人不斷提高科學文化水平,掌握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所必需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術及勞動技能。這是社會主義新人全麵發展,為實現共同理想而奮鬥的基本前提。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重要基礎。尤其是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知識迅猛增長,科學確如恩格斯曾經預言的那樣在“按幾何級數發展”。麵對這種形勢,鄧小平高瞻遠矚地論證了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極端重要性,他指出:“我們要掌握和發展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和各行各業的新技術新工藝,要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並且在上層建築領域最終戰勝資產階級的影響,就必須培養具有高度科學文化水平的勞動者,必須造就宏大的又紅又專的工人階級知識分子隊伍。”《鄧小平文選》,(1975-1982年),第101頁。隻有培養和造就有文化的社會主義新人,才能把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向前進。
所謂“有紀律”,就是要增強社會主義公民意識和法紀觀念,自覺遵紀守法。嚴格的紀律觀念,是新一代精神素質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我們在參與和享受社會主義民主的過程中,應該自覺地按照社會主義法製來規範和約束自己的行動。我們是權利與義務、自由與紀律的統一論者。沒有權利的義務不能持久,同樣,不盡義務的權利也是不可能存在的。我們的紀律當然是“同誌式的紀律,是相互尊重的紀律。是在鬥爭中發揮獨創性和主動性的紀律”《列寧全集》,第27卷,第481頁。,但又是不能打折扣的鐵的紀律。青少年應該從小養成遵紀守法的觀念和習慣,並以此作為對社會應盡的道德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