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革命與人力資源開發(1)(1 / 3)

教育革命與人力資源開發

教育乃立國之本

(一)教育在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中的地位

“發展教育和科學,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發揮我國巨大人力資源的優勢,關係二十一世紀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要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江澤民同誌的這段講話,不僅明確了教育在文化建設中的科學的“定位”,而且準確地指明了發展教育對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的重大意義和作用。教育擔負著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培養專門人才的重要任務,是一個民族發展和振興的最根本的事業。如果說教育在農業社會中隻是陪襯,在工業社會才開始發揮獨立作用,那麼在現代知識經濟社會將發揮主導作用。因為,當今社會發展和繁榮越來越依賴於知識和技能,誰能把握21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21世紀處於主動地位。因此,教育在現代已成為各國政府和人民“心中的太陽”,越來越顯得重要和迫切。

教育在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中占據重要位置,表現在多方麵。

1、教育是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傳遞形式,能夠實現

科學文化知識的再生產

科學科學文化的發展具有連續性、繼承性和超越性。人類社會不斷進化——保持走向進步和文明的曆史總趨勢,而科學文化知識總是由一代一代的人發明創造的。人的生命有限,而他們所創造的科學文化等精神成果卻具有恒久的生命力,能夠在後代得到延續,這便是科學文化發展的連續性。任何一代人的科學文化創造都不是憑空進行的,都是在繼承前人精神生產成果的基礎上,不斷創造出新的精神產品,實現科學文化知識上的創新和超越,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前進。

文化社會學告訴我們,一種文化產生以後,將必然實現其傳播和增殖,即文化傳播和擴散。教育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部門,正是實現文化傳播與增殖的重要途徑。當今的科學技術已日益龐雜,學科總數超過兩千種,而且新學科層出不窮,由於人生的短暫和人體生理的限製,沒有哪一個人或幾個人有能力單獨繼承下全部知識的主要部分。要實現科學文化的繼承、發展和再生產,就要靠教育手段。按照美國教育學家馬克辛·格林的見解,教育“服務於這樣的目的,即對年輕一代傳授關於掌握他們所處時代的文化所特有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促使世世代代的人們繼續生存下去。”《美國教育基礎》,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40頁。通過教育培養千千萬萬個繼承科學文化知識的主體,並在繼承前人知識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形成綿延不斷的文化流,才能促進科學文化知識的繁榮與發展。

教育對科學文化知識的傳遞具有係統性、計劃性和製度化。借教育所傳遞的文化不是零碎的,而是完整的。各門課程內容上的相互呼應和教學過程中的循序漸進便是這種有機性的表現。教育也是一種有計劃的傳遞文化的形式。教育不僅是教師有意識有目的的自覺活動,而且是嚴格按照預先製訂的教學計劃有序地進行的。自近代教育出現以後,這一點表現得尤為明顯。人們總是先製訂出一個詳盡的教學大綱,然後根據這個大綱再編出相應的教材和確定相應的教學方法,其後在教師消化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再實施具體的教學過程。教育還是一種製度化的文化傳遞形式。與其他文化傳遞方式不同,教育是由專門的教育者進行的,他們受過專門的訓練,懂得教育規律,明確教育目的,熟悉教育內容,傳遞文化成果是他們的正式職業,而非職業外的業餘工作。以教師為主包括從事教輔工作的其他教育工作者,組成了專門的教育機構,這是社會分工體係中專門從事教育工作的職能部門。而且這些專門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機構不是機械地拚湊在一起的,而是由統一的教育製度組織起來的,他們所從事的一切教育活動都是在這種製度的規範下發生的。這些都充分表明教育對科學文化發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因此,若要振興科技和文化,必先振興教育,教育不發達,科技文化的興盛便無從談起。

2、教育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人才隊伍和智力支持

人是社會生產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人不僅是物質生產活動、精神生產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和創造者,始終處在生產活動的主體地位,是生產力諸因素中最活躍的因素,而且是科學文化傳播和發展的載體。我國要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關鍵的環節在於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在全社會真正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風氣。那麼,人們通過何種方式獲得科學文化知識?人才靠什麼形式培養出來呢?毫無疑問必須依靠教育。為此,鄧小平指出:“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鄧小平文選》(1975—1982年),第92頁。並一貫主張“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人才的培養和開發,知識分子隊伍的建設和擴大,億萬勞動者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這一切都有賴於教育事業的發展。

教育對勞動者的培養和訓練,是通過三個層次進行的:一是把人培養成具有一般勞動能力的人,普通中小學畢業生基本上屬於這一類;二是把具有一般勞動能力的人培養成具有專門的特殊勞動能力的人,大中專和技校培養的學生基本上屬於這一類的不同層次;三是把已經具有某種專門的特殊勞動能力的人培養成新的有特殊勞動能力的人,以適應勞動崗位或職業轉換的需要,發達國家興起的回歸教育和繼續教育培養的學生就屬於這一類。據有些國外研究機構的學者對人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對於社會生產力發展所起的作用的分析:蒸氣機時代,在促進生產力發展中體力勞動約占90%,腦力勞動約占10%;內燃機、電動機廣泛使用的時代,體力勞動約占60%,腦力勞動約占40%;在本世紀60年代以後,歐美日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信息產業部門(電子計算機、高度自動化機械包括用機器人操作的生產部門)體力勞動約占10%,腦力勞動約占90%。現在這些國家職工總人數中,從事腦力勞動為主的白領職工早已超過從事體力勞動為主的藍領職工。美國研究教育經濟學的專家(如舒爾茨等人)經抽樣調查材料證明,教育程度對於提高勞動生產率所起的作用是:受過小學教育的要比文盲高43%;受過中學教育的要比文盲高108%;受過高等教育的要比文盲高300%。前蘇聯研究教育經濟學的學者(如科馬洛夫等人)認為,用於開發人的智力的教育投資花上1個盧布,將會在生產力發展上得到4個盧布的收益。現在歐美日本許多學者和專家都認為,人類進入到新技術革命、信息社會的今天,社會生產力發展從總體上來說,60—80%要依靠開發智力,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培養合格人才的教育事業。

現在世界上發達國家都是依靠教育實現經濟起飛的。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日本人清楚地意識到:為了盡快發展經濟,提高勞動生產率,必須以教育為中介,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他們餓著肚子、硬著頭皮也要大力興辦教育。1962年日本文部省的教育白皮書指出,用1960年價格計算,用於人的智力開發的教育資產,1905年為3100億日元,到1960年增加到兆71100億日元,增加22倍;同一時期,物的開發投資隻增加6倍。日本在50年代,勞動者以初中畢業生為主體,到70年代中期,高中和大學畢業生已超過就業人員的90%。由於“教育先行”使日本經濟從戰後的深淵中迅速崛起。70年代的工業指數,日本增長了150倍,而同期美國、意大利僅僅分別增長14倍、17倍。原聯邦德國也十分重視教育對經濟崛起所起的關鍵作用,該國各級各類教育特別注意要在紮紮實實地打好普通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基礎上,把學校中科學技術教育和廠礦企業裏能工巧匠的精密工藝的傳授二者很好的結合起來,培養出大批素質好、技能高的勞動者,使戰後經濟得以迅速地恢複和發展。新加坡政府規定,凡雇傭文化知識和生產技能不高的工人的廠主,必須向政府繳納相當於該工人工資4%的費用,作為勞動者的技能發展基金。

近些年來,我國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從1996年對全國的1%人口抽查揭示的人口狀況顯示:同1990年相比,受過各種教育的人口明顯增多。其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增長幅度最為明顯,比1990年增長了56.03%;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增長24.72%;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增長10.16%;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增長9.75%。同時,我國的文盲、半文盲人口大幅度減少,文盲率下降速度明顯加快。1995年,全國15歲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約有1.45億,比1990年減少3618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也由15.88%下降到12.01%。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較快,1990—1995年間,普通和成人高等院校在校生數平均年遞增8%,已達550萬人,在校研究生增長率為9.3%,已達15萬人;同期全國掃盲工作、崗位培訓和成人繼續教育也取得了顯著進展,全國每年掃盲400萬人以上,1.4億人次職工和3億人次農民參加了各類文化和職業技術培訓。僅從以上數字可以看出,變化是驚人的,但我們仍然沒有輕鬆的感覺。實事求是講,在以科學技術人才為核心的人力資源方麵,我國現在麵臨的處境並不理想。以上海市為例,上海市目前25歲以上人口中,具有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僅占總人口的7.3%。這個比例不僅低於美國(31.9%),還低於菲律賓(15.2%)和韓國(8.9%)。作為“領先全國”的上海人素質尚且如此,我國其他省、市的人口素質就可想而知了。專家們認為:經濟發展不能依賴於廉價勞動力,而必須有創造性地培養和發展自己的人力資源。教育正是解決人的現代化、解決知識和人才問題的基礎。

3、教育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中介環節,是發

展科學技術的基礎工程

人類社會在進化過程中,先後經曆過4次巨大的曆史性飛躍。第一次是脫離動物界,進入以遊牧生活為主的熟食時代,開始走向原始公社;第二次是進入以田園化勞動為主的定居生活時代,開始走向農業文明社會;第三次是進入社會化生產的工業社會,開始走向近代和現代文明;第四次是信息時代的到來,人類開始向未來文明進軍。第四次與前三次相比,經曆的時間顯得很短,但卻使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科學與技術同步發展的景象。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人類征服大自然的行動開始向更廣泛的領域進軍。無數事實說明,科學技術最集中地體現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是推動生產力發展和改變社會形態的關鍵性的因素。然而,科學技術不是自發產生的,也不是自然而然地得以推廣和應用的。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的基礎工程;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社會生產力,需要依靠教育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