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傳遞知識的基本途徑,它可以把人同生產經驗、勞動技能、科學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不斷產生的科學技術得以及時的推廣運用,使廣大勞動者成為具備一定的文化素質、專業技能和良好道德修養的人。目前,我國正麵臨著經濟體製轉軌,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勞動力的流向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市場規律和人們的社會價值觀念支配的,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和盲目性。但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社會產業結構變化相對加快,而且越來越複雜,對社會勞動力的分流、重組過程的要求已趨於相對精確化,這就與市場勞動力流動的滯後性和盲目性形成了尖銳的矛盾。這一矛盾解決不好,就會阻止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的及時轉化。而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方法是在政策上進行調整或傾斜的同時,主要依靠教育這部強大的“分流機器”對預備勞動力隊伍進行合理的超前分流和對社會勞動力隊伍進行適時的不斷“再加工”。這就需要在大力發展基礎教育和適度發展高等教育的同時,盡量拓寬專業技術教育門類和普遍提高專業技術教育水平。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向前發展,生產力發展變化的速度愈來愈快,教育與科學技術研究日益融合,高等教育成為麵向科技和經濟建設的主戰場,高等院校成為科學研究的重要方麵軍。科學實驗活動已被普遍引進高等院校的教學過程之中,許多高等院校正在向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綜合性辦學方向發展,並不斷創造出許多高技術和應用技術成果。目前高校擁有科研機構3400個,僅理工農醫等學科的研究和開發人員就有13萬多人。在“八五”期間,國家在高校建成了101個國家級重點試驗室和58個專業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9個,國家工程技術中心6個。同期高校承擔的國家科研課題占很大份額,其中攀登計劃課題占3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高校基金項目課題約占67%,重點項目約占36%,國家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約占60%,高技術“863”計劃五大領域的專題數約占49%,科技攻關任務經費約占14%。高校科技成果較大麵積地得到推廣和應用,有效地促進了我國高新科技產業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增長。此外,科普教育活動已成為青少年普遍感興趣的經常性的課內和課外活動內容。青少年的發明創造屢見不鮮。同時,科研單位已普遍設立碩士、博士點,部分重點科研單位還培養博士後人才。科研單位實際上已成為培養高技術人才的搖籃。
社會生產力的正常運行,要求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必須同步發展。人們隻有把現代科學技術的一係列成果普遍運用於物質生產的同時,也能夠運用於精神生產;在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也能夠創造出和諧的社會精神生活環境,普遍提高人們的精神生活質量,保持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麵,調動人們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才能促進社會穩定和推動生產力的全麵發展。教育的職能不僅包括向受教育者傳授知識、技能,培養受教育者的認識能力、勞動能力,進行增強體質的教育;而且還包括德育和美育,擔負著培養人們政治素質、道德風尚和良好行為規範的重要職能。德育是進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的教育。美育是培養人感受美、鑒賞美、體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教育中的德育、美育與智育、體育是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的,一個具有美好理想、崇高道德和高雅審美情感的人,必然會努力學習,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為社會貢獻自己的智慧才能。同時,科學文化程度較高的人,就會樹立嚴謹的科學精神,陶冶高雅的審美情感。這些美好的修養和情感,都會激發勞動者的積極性和責任感,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通過以上幾個方麵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教育在當今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教育不僅是上層建築,而且還是一種潛在的生產力。通過教育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道德觀,形成嚴謹的科學精神。培養大批造詣高深的科研人才,以及建立教學、科研、生產的聯合體,才能有效地促使科學技術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二)關於教育的現代化
教育的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83年,鄧小平同誌關於“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指示,明確提出了中國教育現代化的任務。在教育現代化成為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現實目標後,在中國教育理論界興起了對教育現代化問題的理論探討和學術爭鳴,目前對教育現代化的內涵和特征,尚無一致的定義,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現代化理論最初是作為發展社會學的研究課題,在本世紀50年代初興起的。不少理論家都對“現代化”一詞作過闡述,其中美國學者布萊克的觀點是較有說服力的,他認為,所謂現代化,是指這樣一個過程,即在科學和技術革命的影響下,社會已經發生了變化或者正在發生著變化;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自身沒有界限分明的階段,是一個影響社會的各個方麵的擴增過程;現代化的過程會無限期地持續下去。參見《日本和俄國的現代化》,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16-26頁。
現代化是一個曆史過程,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的過程,是社會文化的巨大變革。這一變革不僅涉及到物質文化的建設,而且關係到精神文化的演變。教育的現代化是現代經濟、現代文化、現代科技、現代生活方式發展的要求和必然產物。教育作為整個社會現代化結構中一個能動的、重要的因素,其自身注定應該是現代化的。那麼,何謂教育現代化?由於現代化一詞含義的模糊性,我們很難找到對教育現代化的權威性的定義。盡管如此,我國一些專家學者對教育現代化的許多論述是頗為深刻,且有思考、借鑒價值的。下麵摘取幾例,供讀者參考。
教育現代化是社會政治、經濟結構的變革在教育上的反映。它既是工業化、世俗化的產物,也是社會各層麵理性增長的產物;教育現代化是教育整體上的深刻變革過程,這種變革遠不限於教育手段、方法等方麵,更應包括製度、組織行為、思想觀念在內;教育現代化是一種世界性的教育變遷,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一旦納入這個過程,社會呈一種不可逆轉之勢,其結果是世界範圍內教育的共性增加。鄭金州:“教育現代化與教育本土化”《華東師範大學學報》,97年第3期。
目前對教育現代化的定義很不一致,大體上可依據教育現代化的發生發展和教育現代化理論的形成,作兩種有聯係又有區別的理解。在廣義上,教育現代化是指從適應宗法社會的封建的舊教育轉向適應大工業民主社會的現代新教育的曆史進程,是大工業運動和科技革命的產物,是一切有關進行現代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的總稱。在狹義上,教育現代化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比較教育學家積極倡導的一種運動及理論。在這裏教育現代化主要是指新獨立的落後國家如何學習發達國家,推動本國教育現代化,從而趕上發達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運動,即後發外生型國家在趕超早發內生型國家、實現本國現代化的過程中,同時達到先進國家教育發展水平的問題。馮增俊:“論中國教育現代化的基本任務及主要特征”,中國教育學刊,1995年第4期。
對於什麼是教育現代化,嚴格說來並無一致的看法。日本教育界認為:“教育現代化是麵臨不斷的技術革新的社會所提出的一種教育對策,提倡小隊教學、不分級製的學校組織的改革、PSSC物理學、學科結構論以及作為教學媒體的收音機、電視機、教學機器的利用等等”。從這裏得到的啟示,是教育現代化含有兩層意義:第一,教育現代化是一種麵向社會和文化現代化的對策;第二,教育現代化是一種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製度和教育手段等方麵的整體現代化,而後一層含義是以社會和文化現代化為前提的。吳鐸、張人傑編《教育與社會》,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91年版第78頁。
怎樣理解教育的現代化?就是指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轉化的過程。傳統教育中有許多優秀的東西,要繼承和發揚,但它畢竟是舊時代的產物,有不少與現代化不相適應的東西,就要揚棄或改造,使它符合時代的要求,成為現代教育的傳統。所以說,教育現代化就是教育轉化到教育的現代化,使它具有現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現代教育有如下特征:受教育的廣泛性和平等性;教育的終身性和全時空性;教育的生產性和社會性;教育的個性性;教育的多樣性;教育的變革性;教育的國際性和開放性;教育的科學性。顧明遠:“關於教育現代化的幾個問題”,《教育研究》,97年第10期。
教育現代化的實質,就是要以整個社會現代化的客觀需要為動力,以社會文化的全部最新成就武裝教育各個層麵,使教育自身具備適應和促進整個社會現代化的能動力量。田慧生主編:《中國教育的現代化》,雲南人民出版社,97年版,第6頁。
從以上一些論述可以看出,教育現代化是一個有諸多層麵的深刻社會變革過程。它從教育觀念、教育製度、培養目標、教育內容及教育手段等多方麵對傳統教育進行調整和改革,從而建立起能夠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教育體係,其核心在於實現人的現代化。下麵從幾個方麵簡括地描述一下教育現代化的內容。
1、教育觀念的現代化
教育觀念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思想基礎。教育作為人類有目的的社會的、文化的活動,是受其觀念支配的。陳腐過時的教育結構和措施,往往暗暗地憑借著某些陳舊的教育觀念,頑固地繼續下去。沒有各級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和廣大教師教育觀念的現代化,教育的現代化是不可能的。美國社會學家英格爾斯曾經作過一次大規模的關於人的現代化的調查,其調查研究後的結論是: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方麵是心理態度、價值觀和思想的轉變過程。他指出:“無論一個國家引入了多少現代的經濟製度和管理方法,也無論這個國家如何仿效最現代的政治和行政管理,如果執行這些製度並使之付諸實施的那些個人,沒有從心理、思想和行動方式上實現由傳統人到現代人的轉變,真正能順應和推動現代經濟製度與政治管理的健全發展,那麼,這個國家的現代化隻是徒有虛名。”《人的現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21頁。他認為,人的觀念行為的現代化,是不可能引進和模仿的。造就現代人的最主要的途徑是進入工業活動和接受教育。因此可以說,教育的現代化,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觀念的現代化。隻有全麵更新人們的教育觀念,才能推動和保證教育其他層次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