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革命與人力資源開發(1)(3 / 3)

在邁向教育現代化的曆史進程中,需要樹立的現代化的教育觀念主要有:

(1)開放的教育觀念。人類社會正在邁向一個開放的時代

國與國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學科與學科之間,開放與合作成為一個大趨勢。適應人類社會這一發展趨勢,我們就必須將傳統的、封閉的教育觀念和教育體係,改變成開放型的教育觀念和教育體係。開放式辦學有四層涵義:一是在教育係統內部開放,加強學校之間的橫向聯係,特別是校際之間的橫向聯係。二是學校內部各專業之間,學科之間,係與係之間要加強學術交流。三是教育係統對社會的開放。教育係統和社會上的其他行業之間要加強聯係。四是對世界教育界、學術界的開放。要廣泛吸取國外的教育信息和學術信息,開闊視野,豐富辦學經驗,從中獲得有益的借鑒。

(2)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觀念

“可持續發展”原先隻是一個生態學命題,緣起於環境保護問題。80年代末期,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選擇。90年代以來,國際教育界非常重視並提出,現代教育要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整體結合。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指出:“教育、公眾認識和培訓是使人類和社會能夠充分發揮潛力的途徑。教育是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們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的能力的關鍵。”國家科委社會發展科技司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文件彙編》,92年版。1996年1月發表的《德洛爾報告》指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進一步補充了人的發展的概念,強調的重點是發展過程的長期持續性,提高未來一代人的生活水平,尊重所有生命賴以存在的自然環境。”《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66頁。並認為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類有能力掌握自身的發展。所以,現代教育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和基本保證。這就要求教育要提高人的整體素質,要培養受教育者的責任感,學會對人、對社會、對自然環境負責。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別的教育要協調發展,並通過實施終身教育,持續不斷地促進人的發展。

(3)多樣化的教育觀念

傳統教育熱衷於千篇一律:統一的培養目標,統一的教學大綱、統一的時間進度、統一的答案、統一的評分標準。這種單一化、模式化的教育,刻板呆滯,缺乏生機與活力。樹立多樣化的教育觀念,首先是樹立培養目標的多樣化觀念。多樣化的培養目標,一方麵能適應社會不同職業、不同層次、不同部門對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麵也才能在現有條件下最大限度地滿足個人的自由發展,能夠根據學生各自的興趣愛好,盡可能做到發展個性,施展才能。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世界許多國家高等教育的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無論是自由化的美國還是比較保守的英國、德國等國家,高等教育結構的共同趨勢是“多樣化和多層次化”。過去實施高等教育的機構主要是大學和學院,學製一般都比較長,強調嚴格的學術性。現在出現了培養各種專業和半專業人才的短期高等院校,培養目標既有以就業和進修為目的的注重職業性的,又有以研究為目的的強調學術性的。學校類型多種多樣,或者是一所綜合大學裏同時存在各種不同形式、不同要求和不同修業年限的高等教育;或者是在保持一部分傳統大學的“尖子”地位的同時,在社會上建立其他各種類型的高等教育機構。同時,不斷增設多種新的專業,出現了高等院校專業結構的變化。

此外,現代化的教育觀念還包括終身化的教育觀念、民主化的教育觀念、創造教育的觀念、不斷發展與變革的教育觀念,等等。教育觀念的現代化,並不是一勞永逸的,它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更新的過程。因為,社會的現代化是一個不斷追求著一係列動態發展目標的過程。發展變化了的社會文化,又會對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從而也就要求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地推進教育觀念的現代化。

2、教育製度的現代化

教育製度指教育的決策與管理體製和各種教育機構的係統。教育製度的現代化是教育觀念現代化的表現形式,它不僅是整個教育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整個教育現代化的保證。教育製度現代化一個重要方麵就是教育決策和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學化。教育決策、管理的民主化,就是要有更多的人參與到教育決策和管理中來,保證人們能夠充分行使他們在教育上的民主權利,保證廣大的人民有權參與教育機構的管理和教育政策的製定。教育決策和管理上的科學化,就是在教育民主化的前提下,堅持科學的程序和方法,即要求我們的決策和管理不能再停留在憑領導者個人經驗和個人意誌辦事的傳統方法和水平上,而必須采取科學的方法,按照科學的程序,進行科學的論證,力求減少和避免可能出現的重大失誤。在教育決策和管理民主化、科學化的基礎上,還應建立合理有效的組織機構,形成一個現代化管理係統,諸如谘詢係統、決策係統、執行係統、科研係統等。

教育製度受社會政治、經濟製度的決定性影響。我國在進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教育體製為了與新的經濟體製、政治體製相適應,不斷深化改革,已初見成效。開始改變政府包攬辦學的狀況,建立了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辦學的體製,確立了解決教育投資問題的基本戰略;在加強和完善政府宏觀管理體係下,明確政府和學校在辦學與管理上的責、權、利,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的管理職能,實行中央統一領導和地方分級管理相結合,分層決策,分級和分工管理的新體製。目前,實行基礎教育“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原則,地方各級政府成為籌措基礎教育經費的直接責任者;以政府撥款為主,依靠人民群眾辦教育的符合國情的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的新機製正在形成,加快了普及義務教育的進程;高等教育實行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把學校與社會生產聯係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同時也進一步密切了教育同經濟、科技的關係。優化教育結構,逐步形成了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完整體係。我國通過改革教育製度,有力地促進了教育的現代化。

3、教育內容的現代化

教育的現代化需要更新原有的教育內容。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知識總量不斷增加,而教育內容卻停留在傳統的學科體係上,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極不適應。教育內容的改革已刻不容緩。80年代以來,出現了一場世界範圍的課程改革運動,這場改革一直在延續,預示著21世紀課程與教材大規模的更新與重組。

從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重點來看,主要有兩個趨勢,一是對傳統學科陳舊的教學內容進行改造,把現代科技文化的最新成果完整及時地反映在教材中,促進教學內容的現代化。科學技術越來越分化,知識總量逐年的成倍增加,而學校教學的時間卻是有限的,因此,更需要教材內容合理、科學,通過課程改革將新的知識整合到現有的課程中來,同時借助課外活動及多媒體與信息網絡技術來補充完善。以數學為例,計算機的廣泛普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都要以數學為基礎。麵對社會生活中的各種複雜問題,建立某種數學模型,以定量化精確化的方式求解更日趨普遍。數學作為一種“關於模式和程式的科學”已成為現代技術的一個組成部分,向社會一切方麵滲透。數學教學也要求從“純科學”的殿堂中走出來,更多地聯係實際、麵向大眾。為此,許多國家在精選傳統教學內容,增加近代數學知識的同時,更注重模型方法、座標方法、變換、編碼等現代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注重數學知識和實際應用的結合。東歐各國力圖使數學教學大綱和教科書反映現代知識成果。保加利亞重視數學語言、集合論以及關於數學原理的表述,並在10年一貫製中學第10年講授控製論初步,以期實現數學教學的現代化。波蘭則將概率理論和數理統計等現代數學內容納入中學數學課程。羅馬尼亞則開始在中學數學中講授集合論、函數概念、行列式、矢量、概率論等內容。

第二個趨勢是課程的綜合化。課程綜合化意指隨著科學知識的不斷分化與綜合,各門學科之間日益相互滲透,在課程改革中打破舊的學科界限,把相關教學內容融成一體。早在30年代,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總校就開設了綜合性的課程——“當代文化”,內容包括社會、曆史、科學、文化等多方麵的基礎知識。美國的高等教育研究人員認為,綜合性的專業和課程,有利於培養現代人才的各種素質和思維能力,以及組織、交際和實際工作等方麵的能力。為此,他們在大學中開設了一些文理交叉的綜合性課程。另一些大學則設置了“STS”(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即,科學、技術與社會課程,大約有200多種,如計算機與社會,能源與社會,科技發展史等,以此來構建一個盡可能全麵反映現代文明的文化氛圍。本世紀80年代以後,課程綜合化成為教材改革的主流,出現了世界規模的STS課程改革的潮流。如英國科學教育協會已經編定出一整套《社會中的科學和技術》教材,把物理、化學、生物等理科知識同社會、經濟、技術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係在一起,使學生理解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將來的生活、工作做準備。這套教材共10冊,每冊10個單元,各單元采用搜集實物、參觀、實驗、戲劇活動等方式,圍繞一個知識點探討其在技術和社會中的應用及後果,教學單元設計內容貼近社會生活,強調科學技術的綜合化、整體化,並強調科學技術與實際應用的關係。目前,STS課程被國際教育界認為是當前和未來教材改革的一個主要方向。綜合性課程的開設,大大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對於他們形成積極的知識遷移,培養創新精神、係統觀念、綜合能力,了解當代學科發展的趨勢都是有積極作用的。

教育內容的現代化已經具有和將要顯示出的特點是:教學的內容和目的不僅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且注重學生心理的、生理的、智力的、審美的、精神的、人格的全麵發展;教學內容及計劃的多樣性、靈活性和開放性以及課程富有彈性,以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把在教師引導下的教學過程與在教師指導下的研究過程結合起來;把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結合起來;提供給學生為適應未來變化的知識、技能、觀念、態度與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