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革命與人力資源開發(2)(1 / 3)

4、教育手段的現代化

教育手段的現代化不僅是教育自身現代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麵,也是整個教育現代化的一個強有力的促進因素。現代化的教育手段較之於傳統的教育手段更少地受時間、空間、事物變化發展過程以及人類感官的局限,因而大大拓展和豐富了教育信息的表現力,使得教育信息的傳播更為多樣、靈活、具體、形象和高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增加記憶效果,提高學習效率。國外的研究表明,人們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15%,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25%。如果把視聽結合起來,能夠記憶的內容可達65%。利用計算機教學可以節約20%的時間,多學3倍的知識材料。張人傑:“教育技術必須現代化”,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第14頁。現代化的教育手段還能提高教學效益,節約師資,發揮專家和優秀教師的作用。優秀教師講授一門課程,通過錄像複製或廣播電視傳播,比傳統的課堂教學能擴大成千上萬倍的學生人數。這不僅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而且有利於加速義務教育的普及和發展成人教育。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教育手段的現代化成為可能。從19世紀後半葉的幻燈,到20世紀初的無聲電影,50年代的電視、磁帶錄音機、語言專用教室、程序教學和教學機器,60年代的閉路電視,70年代一些發達國家開始采用電子計算機教學。70年代末,微型計算機首先在美國出現並大量進入中小學,據統計,1982年有58%的學區使用微型機,到1984年,美國中小學微機數量達50萬台,80年代末達到200萬台。在加拿大,計算機輔助教學也極受重視,微機在中小學的普及率已達60%以上。萬嘉:《計算機輔助教育》,中國科技出版社,90年版,第9—10頁。

近年來,國外的現代化教育手段仍在不斷更新。已有的視聽教學工具向自動化、微型化、高技術方向發展。80年代以來,電子計算機微型化方麵的改造,為在教育領域內使用計算機開辟了更加廣泛的可能性。通訊衛星應用於教育,促使遠距離、大規模教育的發展。許多國家重視各種教育技術手段的綜合使用。如在日本,在使用電視機的高中課程中,89%配合使用錄像機。90%的教學廣播正日益廣泛地同盒式錄音機和盒式錄像機配合使用。近年來,“錄像片”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媒體,開始同微型計算機連接使用,從而更好地發揮電子計算機的輔助教學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在采用現代教學手段方麵做了大量的工作。1978年科學大會前後開始提出計算機輔助教育,同年在北京、上海兩所教育部屬重點師範大學成立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專門從事這項研究工作。80年代初,我國研製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計算機輔助教學係統。1984年以來,計算機輔助教育在許多高等學校得到進一步發展,中小學的計算機輔助教育也有了長足的發展,一些有條件的中小學開設了計算機課程,並取得初步成效。

總之,教育現代化是一項宏偉的社會係統工程,其內容基本上涵蓋了教育的方方麵麵。除以上所舉外,培養目標的現代化、教育科學研究的現代化和教師隊伍的現代化等,也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了。值得強調的是,教育現代化的出現不是一種統一的教育模式,教育現代化因各國文化背景的差異而具有民族文化的特點,即受民族文化的製約。同時各國教育現代化又與整個世界的教育改革潮流和教育現代化的進程相聯係,因此又必須麵向世界,大膽學習和借鑒國外辦教育的先進經驗,揚長避短,這樣才能使本國教育現代化既具有民族特色,又能麵向世界,立足於世界教育之林。

(三)現代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及時代特征

人類社會即將步入21世紀,在此世紀之交,教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視和發展,經曆了激烈的變革。現代教育改革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而作為一個係統來講,關鍵性的問題不是繁瑣的環節因素,而是能夠決定係統總體建構的客觀因素——現代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及時代特征。縱覽世界各國教育的發展,我們不難看到各國現代教育改革的發展具有以下主要趨勢:

1、突出教育的戰略地位

目前,世界的政治形勢已經由對抗轉向對話,軍事上的對抗與競爭日益為科技領域的激烈競爭所取代。在這種新的形勢下,作為新科技革命的基礎和動力的教育,被推到各國的前沿陣地,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戰略意義。教育的全球性與全球性的教育逐漸趨於認同,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把教育改革作為立國之本的頭等大事來抓,教育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戰略地位。世界各國領導紛紛表現出對教育的極大關注。布什在競選總統時曾許諾當一名“教育總統”。早在1988年9月,布什就指出:“教育是美國最強大的經濟計劃,最重要的商業計劃和最有效的反貧窮計劃”陳運貴:《世界教育的認同》,《未來與發展》1990年第4期。1991年春,葉利欽在競選總統時許諾:他若當選,即優先發展教育。7月他當選俄羅斯總統,在宣誓就任總統的當日即簽署了《關於俄羅斯教育發展的若幹重要措施》,這份文件首次宣布了教育在俄羅斯社會發展中的優先地位。韓國總統金泳三上任後自稱“教育總統”,於1994年2月成立了有25位成員組成的“韓國教育改革委員會”,由總統本人直接領導。為了加強對教育改革的領導,世界上許多國家成立了由最高領導人牽頭的教改決策機構,如“總統教改委員會”、“全國教改審議會”等。日本1985年7月內閣會議指出,單靠文部省搞教改是不行的,整個內閣都要行動起來。

為了保證教改的順利進行,世界各國加強教育立法,以法治教,以法保教,以法促教,不斷健全與完善教育立法,充分發揮教育立法在教育工作和教育發展中的作用,已成為一個比較普遍的趨勢。教育立法較早的國家,當前的目標是進一步完善立法和製定新的立法;教育立法晚的國家,也根據各自國家的情況,紛紛開展教育立法工作。

為了推進教育改革,各國都在努力增加教育投資。就世界範圍而言,根據教科文組織的統計,1994年全世界公共教育開支已達到12757億美元,占國民總產值的5.2%。發達國家隨著經濟的發展,都逐年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1993年發達國家政府支出教育經費總額為9955億美元,比1990年的8536億美元增長了1319億美元,增長率為15%;比1985年的4650億美元增長了5305億美元,增長率為114%,增長幅度之大是非常驚人的。從占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比來看,1993年發達國家政府支出教育經費占GNP的5.3%,1990年則占5.1%。按人均教育經費來計算,1993年發達國家為1089美元,1990年為950美元,而1985年還僅為533美元,其增長率也超過100%。發展中國家的教育經費在1994年為1919億美元。1980年時僅占GNP的3.8%,到1985年上升到4%,1994年升至4.2%。1980年—1994年間,除南亞外,所有區域的教育經費占GNP比例都上升了。

2、培養新型人才是各國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標

為了迎接21世紀的挑戰,世界各國在教育改革中對培養目標進行調整,力求培養具有更高素質的適應現代化社會需要的人才。日本提出,要培養“世界通用的日本人”;美國則明確提出,要培養“21世紀的美國人”;我國教育改革的方向是“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21世紀究竟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這是各國教育家、未來學者普遍關心的問題。許多國家在對現行教育製度進行檢討反思和對未來社會進行預測的基礎上,得出的具有共識性的結論是:未來社會要求的現代人必須是具有綜合素質的、全麵發展的人。他們在價值觀和學習觀、思維和生活方式、知識和能力、體魄和心理等方麵的素質應達到新的水平。“歸根到底,21世紀最成功的勞動者將是最全麵發展的人,是對新思想和新的機遇開放的人。”《未來教育麵臨的困惑與挑戰——麵向21世紀教育目標研討會論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7頁。教育是未來的生產力,21世紀的人才必須從現在開始培養。根據未來人才的培養要求,各國在培養目標上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拓寬了課程設置範圍,及時吸收最新的科學技術知識。發達國家在課程內容上積極改革,突出加強德育教育,重視人格培養;重視基礎教育,及時更新內容;發展智力能力,培養創造精神。而發展中國家在注重倫理道德教育和科學教育的同時,加強職業技術課程,加強勞動技術教育。目前,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發展學生的創造力。目標是使受教育者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學會生存》一書明確指出: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可見,現代化社會人才的要求是既具有綜合知識結構,又具有科學方法、態度和科學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圍繞這一共同的培養目標,在現代教育改革中各國將會重構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教育模式。

3、掀起全民教育運動

在現代教育改革中,世界教育最大的舉措是大力實施全民教育。1948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中就指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教育報告》(1991),第16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60年代初提出了“全民教育”的口號,但是到了90年代,實施全民教育才形成一個全球性運動。這主要是由於目前世界教育所麵臨的嚴峻挑戰決定的。各國教育雖然經曆了70年代的改革和發展,但實際效果卻不理想。在全球範圍內,1990年全世界約有9.1億文盲,即全球幾乎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人連基本的讀寫能力都不具備。這種落後的教育狀況與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極不適應。為了成功地解決這一全球性的問題,90年代世界掀起了全民教育運動,把教育引向全社會,形成“終身教育”。全民教育是廣義的,它的範圍不再局限於對青少年而言的學校教育,還包括學前教育、繼續教育、職業教育和各種非正規教育。一個人從學校畢業後,還需要進行知識更新、開發智力、提高業務能力的教育,這種教育是具有終身性的。

90年代的全球教育運動中,非正規教育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都得到了迅速發展。非正規教育係統具有許多正規教育係統所不具備的優越性:它能夠使教育與實際工作更緊密地結合起來;能夠使年輕人更快地投入實際生活;能夠使教育更好地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要;能緩和由於中等教育的擴大而給高等教育結構帶來的巨大壓力;有助於縮小正在形成的幾代人之間的差距;它的形式靈活多樣,不像正規教育係統那麼封閉,一般人都可以接受。非正規教育既適合於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也適合那些無法得到正規教育的人。正是由於以上諸種原因,非正規教育係統在世界各國都發展很快,構成了獨立於(或從屬於)正規學校係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現代各國教育改革的主題之一。

現代教育改革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它不僅呈現出合乎教育發展規律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趨勢,而且還具有信息社會教育現代化的時代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4、教育社會化

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受教育者的廣泛性和教育的社會化。工業社會受教育者已經較為廣泛,但沒有真正達到廣泛性和平等性。到本世紀中葉,隨著人類社會向信息時代邁進,現代教育也有了新的進展。近40年,發展中國家正在大力普及基礎教育,並且取得了很大成績;而一些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出現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在教育程度上實現了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與此同時,目前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各部門教育的有機結合。這是基於兩方麵的原因:一是隨著整個社會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學校教育不是孤立的,必須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緊密結合,才能有效地使青少年全麵發展,使教育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更加協調一致;二是由於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大眾傳播媒介對青少年的影響越來越大,必須按照科學育人的要求,使之與學校教育相結合,才能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減少其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