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教育改革中,為了打破以往教育的痼疾——單一性、僵化和封閉性,在教育改革方案中明確提出:“家庭、學校、地區、社會根據各自的任務,加強協作,三者一體,為培養兒童創造環境,這是以後向終生學習體係過渡的重大課題。在謀求提高家庭教育能力的同時,大力開展充實社會教育的方針。”曹青陽:《國際競爭戰略與教育改革》,《教育研究》,1988年第8期。
英國在1987年教育改革議案中強調,發揮教師的創造性和家長的作用,促進企業界和社會承擔其所應盡的義務。英國教育曆來重視家庭作用,家長在教育行政管理方麵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英國各地有各種各樣的家長協會和團體,有的家長協會專門負責教學質量的監督和檢查;有的家長協會定期召開會議,專門討論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問題;還有的家長協會專門負責學生的校外教育活動,例如組織學生郊遊、外出參觀等。英國80年代末的教改議案,對家長在教育事務中所起的積極作用進行了充分的肯定,並鼓勵家長和各種社會團體更多地承擔學生的校外教育活動。
總之,當今許多國家正在進行“教育的社會化”改革,這種改革是從時間、空間、內容和功能等各個方麵,相對於傳統教育都有所增殖的一種新型教育,它將使整個社會都承擔教育的責任,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將出現一體化趨勢。
5、教育終身化
終身教育是當代國際上一種重要的教育思潮,是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是打開21世紀光明之門的鑰匙。自196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保羅·郎格郎係統地提出“終身教育”的思想之後,終身教育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重視,不少國家和地區及時洞察未來教育的趨勢,實施終身教育方案。這一思潮的形成,標誌著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跨入了新的階段。
終身教育不是某種單一的教育形式,而是統攝和包容一切的教育形式的教育觀念。1996年,由雅克·德洛爾任主席的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將終身教育定義為:“把與生命有共同外延並以擴展到社會各個方麵的這種連續性教育稱之為終身教育”。《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報告提出:“終身教育是進入21世紀的關鍵所在,也是必須適應職業界的需要和進一步控製不斷變化的個人生活的節奏和階段的條件”。《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這份報告深刻闡明了終身教育與現代化社會的關係。指出:“終身教育是不斷造就人,不斷擴展其知識和才能以及不斷培養其判斷能力和行動能力的過程”。《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現代社會的職業是不斷變換的,國家社會文化生活是多層麵的,人的需求也是多層麵的。通過終身教育,滿足人多方麵的需要,培養適合現代化社會需要的複合型人才。這種觀念遠遠突破了原有學校教育的局限性。
在終身教育觀念的統攝下,一種新的囊括各種形式的教育體係正在組建和出現。在推進終身教育方麵,日本政府突出的舉措是:積極發揮現有高等院校的教育作用,包括:①設立特別招生入學製度,通過特別的選拔,招收社會就業者;②允許一些專科畢業的就職者采用中途編入的特別措施進入四年製大學深造;③大學向就業者開設特別講座並使其製度化;④實行旁聽生製度;⑤采用課程學分製,對完成課程的旁聽生授予相應學分;⑥建立函授教育課程。另外,日本政府還積極創建新型的學校,重視提供多層次、多類型的學習機會,新學校包括廣播電視大學、學分製高中和專修學校等。
在美國,終身學習事實上與成人教育是同義的。美國的教育觀念是:大學畢業不是教育過程的完結,而隻是一個入門的階段,受教育是終身的活動。70年代,美國出現了適應各種學習者需要的多種教育形式。根據教育部的調查,從1969年到1984年的15年間,成人人口雖然隻增長了33%,而參加成人教育大綱的學習者人數卻增加了79%。從學習者的年齡層次來看,35歲以上年齡的人增加特別明顯。美國近10年來,有3/4的大學從事成人業餘教育,校舍終年不閑,早、晚、休假時間都開學。
英國為了從終身教育的角度出發培養企業適用的技術人才,許多高校實行了“工讀交替製的課程”,又稱“三明治”教學計劃。這種人才培養方法分為三個階段:學生中學畢業後先在企業工作實踐一年,接著在學校裏學習完兩年或三年的課程,然後再到企業工作實踐一年,即所謂的“1+2+1”和“1+3+1”教育計劃。這種教育計劃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因而也屬於終身教育的範疇。開發大學是英國教育的獨創,1971年成立以來得到順利發展。1977年成立了繼續教育中心。1981年開設了麵向科技人員的科學技術課程,1983年開設了麵向中級管理者的經營管理課程,以滿足社會各階層的各種需要。
終身教育思潮的形成對世界經營改革作出了重要貢獻。未來社會將向學習化社會邁進,學習不再僅僅作為謀生的手段,而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6、教育的國際化
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區域化發展,使各民族的交往日益頻繁,這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交通和通訊技術的發展,使地球儼然如一個村莊,這又為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響、相互借鑒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中國文化(包括教育)不可能獨立於國際化的形勢之外,它必然自覺地吸收外來文化的營養以求更生、壯大。現代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國際現象,是互相學習,互相交流的結果。隨著國際間的交流頻繁,其中一個國家的一項教育改革很快就會傳遍世界。教育的國際化表現在人員交流、財力支援、教育信息共享、科研合作、國際研討等方麵的活動。目前,在國際環境中學習、工作、生活和交流的大學生、教師和研究人員的數量不斷增加。根據教科文組織的統計數字,在過去10年裏,在原籍國以外讀大學的人數增加了近30%,從1980年的92萬左右增加到1990年的大約120萬。他們中的多數人(1990年有75萬多)來自發展中國家。
教育國際化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培養國際化人才,既具有較全麵的素質和能力,又具有國際視野,關心人類命運,關心和了解國際形勢及其發展,具有國際交往、處理國際事務能力的人才。為培養這種人才,應在具有思想上清除狹隘的民族利益觀、文化上的自大心態及固步自封的保守主義。
開放性和國際化,是麵向21世紀的教育的顯著特征之一。當代科學技術尤其是信息傳播手段的現代化,各國之間教育方麵的互相影響、交流和合作迅速發展,在保持民族特色前提下的對外開放,已成為教育現代化、麵向未來的重要條件和標誌。教育國際化有助於知識的發展、傳播和分享,有助於縮小國家之間和地區之間在科技方麵的差距,有助於促進人與人之間和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了解。
(四)一些國家和地區教育的發展及對教育的投入
本世紀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上許多國家紛紛意識到,未來國際競爭的焦點是科學技術的競爭,而科學技術競爭的核心則是教育競爭,並把教育看作民族振興的主要途徑。因而不斷增加教育投入以培養、開發人才,使教育事業得以迅速的發展。
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正規教育發展很快。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5年的統計資料,1993年發達國家各級學生總數為23799萬人,比1992年增加69萬,比1990年增加354萬,比1985年增加了0.4%。毛入學率1993年年均為82.3%,比1990年的80.8%提高了1.5%,比1985年的78.7%則提高了3.6%。發達國家隨著經濟的發展,都逐年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1993年發達國家政府支出教育經費總額為9955億美元,比1990年的8536億美元增長了1319億美元,增長率為15%;比1985年的4650億美元增長了5303億美元,增長率為114%,增長幅度之大是非常驚人的。從占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比來看,1993年發達國家政府支出教育經費占GNP的5.3%,1990年則占5.1%。按人均教育經費來計算,1993年發達國家為1089美元,1990年為950美元,而1985年還僅為533美元,其增長率也超過100%。
自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會議召開後,許多發展中國家在教育方麵取得了明顯的成就。目前除非洲一些地區特別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中亞某些地區教育設施仍然不足以外,在區域一級,女孩和男孩已獲得平等接受初等教育的機會。中等教育方麵也進展較快,1970年以來,發展中國家成人女性識字率和初等、中等學校的入學率幾乎增加了2/3,進展最快的是阿拉伯國家,其次是東南亞和拉丁美洲。根據教科文組織的統計,發展中國家的教育經費在1994年為1919億美元。1980年發展中國家的教育經費僅占GNP的3.8%,到1985年上升到4%,1994年升到4.2%。1980—1994年間,除南亞外(在那裏教育經費有起伏,1980年為4.1%,1985年驟減到3.3%,到1990年又反彈到3.9%,1994年為3.8%),所有區域的教育經費占GNP的比例都上升了。
為了使讀者進一步了解世界教育的發展趨勢,下麵以五個國家為例,分別介紹一下這五國教育發展的概況,以資借鑒。
1、日本把教育列為立國之本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以後,財產損失42%,工業設備損失44%,能源幾乎全部依靠進口。當時,日本經濟瀕臨全麵崩潰,比歐美工業發達國家落後20年。而且,日本國土狹窄,麵積隻有37.2萬平方公裏;礦藏資源極其貧乏;人口稠密,密度是我國的3倍。這樣一個“地小、物稀、人口眾多”、又受了嚴重戰爭創傷的國家,在短短30年時間裏,一躍而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個經濟大國。這一“跳躍式”的發展,向人們展示了一個東方落後國家向發達的現代化國家飛躍的成功曆程。
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得益於大力興辦教育事業。日本政府把教育視為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日本曆屆內閣都能緊緊抓住教育不放,把教育看成是“國政的根本”,當作日本經濟政策的重要一環來加以考慮。1947年,在國家財政還極為困難的情況下,毅然決定將義務教育由6年延長到9年,而且多年來普及義務教育比較徹底,是世界上義務教育最普及的國家之一。1995年高中入學率達96.7%,大學的升學率也達到45.2%,文盲率僅為0.1%。
日本政府把教育看成是“立國之本”,企業則將教育視為“興業之本”。日本企業家普遍認為要想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不斷更新職工的知識和經驗,開發其能力。因而,50年以來,日本一直實施《職業訓練法》,企業內部,對不同類型的職工采取分別進行培訓的方法,從而使職工的技術業務教育形成了一套完整作法。到1985年,千人以上企業實施企業內教育的達100%。日本政府通過經濟立法的形式促進職業技術教育,使職工的科學技術知識不斷地得到補充和提高,以適應不斷更新的技術設備和工藝過程的需要,這就大大促進了工業勞動生產率的迅速提高,有力地保證了工業現代化的進程。
日本政府在“教育先行”戰略思想的指導下,把教育計劃納入經濟計劃,對教育進行了巨大規模的投資,使教育經費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較高的比例。從60年代到80年代初,就政府開支的教育費占國民收入的比重的增長速度來看,日本增長了54%,僅次於法、英兩國居第三位。1980年至1992年度,文部省掌握的預算額約占國家總預算額的8%左右。1992年文部省所做的教育預算為5.319萬億日元,占政府一般預算的7.4%,比1991年度的5.056萬億日元增加2630億日元,增長率為5.1%。1992年度的公共教育費總額(公共教育費總額是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及教育行政上支出的教育費總額)為223349億日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75%,占國民收入的6.21%,占總行政費的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