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革命與人力資源開發(2)(3 / 3)

為了使教育更能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培養21世紀日本所需要的、麵向世界的、國際化的人才,日本十分重視通才教育,為此,積極進行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結構。從70年代初起,日本就提出“培養理想的世界上通用的日本人”的口號,強調沒有“綜合化,就不會產生偉大的文化和偉大的人物”。到1985年,他們籌備並實施培養“四合一”人才計劃。所謂“四合一”人才,就是指赤膽忠心報效祖國,具有健康體魄的前提下,集科技、文學、經貿、外語於一身——既有科學技術內涵,又有文學藝術氣質;既有經貿才幹,又有外語翻譯本領。為了培養“通才”,日本許多大學在製定教學計劃時,強調綜合科學的重要性,加強“學際領域”的研究。而在課程設置方麵,則強調文理科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交叉。一些大學把綜合科學納入教學計劃,在教學內容上,以學科、學類和專攻領域來組織教學,使課程內容綜合化。如今,日本已推出邁向21世紀的教育方針,提出重視個性、向終身學習體係過渡和適應不斷變化形勢的原則。

由於日本在戰後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造就了一支實力雄厚的科技隊伍。例如,從1950—1973年的23年間,短大畢業生增加了150倍,大學畢業生增加了15倍。目前,日本每萬人口中平均有189名工程師。雄厚的人才資源,保證了日本國民經濟迅速而穩定地向前發展。

2、美國重視人才培養

大力發展教育,重視人才培養,是美國形成科技優勢,經濟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國經濟學家R·涅裏鬆曾強調指出,促使美國在科學技術發展中居領先地位、經濟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美國與其他國家相比,勞動力的教育水平更高。這種差別是由於美國在19世紀和20世紀前半葉大力發展教育的結果。

美國建國前普通教育很落後,高等學校隻有14所,而且一般不講授理、工、農、醫課程,當時也沒有專業科學家。建國後到南北戰爭前夕,教育有了很大發展。1830年美國受過中等教育的居民已達15%,僅僅略低於德國(17%),到1928年又提高到24%。19世紀末,美國的大學生數已超過歐洲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德國。

現在美國的教育已相當普及。美國的小學淨入學率到1991年達到99%,目前,美國高中生的入學率達90%以上。高中畢業生50%能升入大學。現在高等院校有3000多所。在高等教育中,發展最快的是公立二年製初級學院,據1978年統計,這類學院有1174所,占全國高校總數的37.5%,在校生400萬。這些學校入學容易,收費低廉,著重開設就業容易的專業,這對於培養一般“技術人員”起了重要作用。美國有300多所能授博士學位,培養高級科技人才的大學。

1995年美國大學注冊生人數為1444萬,比1994年的1433萬增加了11萬。其中公立大學注冊生人數為1131萬,私立大學為313萬。如按學製劃分,四年製大學的學生數為888萬,二年製的為556萬。統計預計在今後的7年時間內,美國高等院校的學生將增加130萬以上。由於大力發展教育事業,美國高科技人才的增長速度很快,美國勞動力結構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迅速增加。例如,1930-1968年美國勞動力總數僅增加60%,而工程師則增長了4.5倍,科學家增長了9倍。1982年美國擁有科研人員69萬人,平均每萬人中就有30人。

美國還十分重視從外國吸收優秀科技人才,搜羅智囊。1949—1972年遷居美國的高級專家達20萬人,1973年以後遷移到美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每年仍有6千人以上。為了吸引外國科技人員入境,美國曾在1952年和1965年兩次修訂移民法。實行新移民法後的第一年(1967年),移居到美國的外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就猛增到12500人,比1965年的5300人多一倍以上。60年代初,美國科學院在全國有631名院士,其中外國科學家有141名,占22%。據美國前國務卿豪蘭德透露,從1953—1969年引進了10萬名科學家和工程師,至少節約了40億美元的教育經費。

近年來美國的教育逐漸注意解決工程技術與企業管理相結合的問題。各工學院加強對經濟管理知識的學習和教育;經濟管理學院的學生必須學習工程技術知識;不少大學設立企業管理和工程技術雙學位製。美國還重視科學研究與教育的結合。目前,企業與大學結成同盟已成一股潮流。產、學結合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有的大學設立“技術革新中心”,承擔企業革新任務;大學設立谘詢機構,教授兼任企業顧問;以大學為主力建科研所,建立大學、研究所和企業的同盟,共同開發新產品,把基礎研究,產品試製,生產和市場研究聯成一條龍;以多種形式培養企業經理和管理人員,等等。

1994年,克林頓政府頒布了《2000年美國教育法》,提出完善美國教育體係的新目標。美國聯邦政府在1995年便積極致力於實現該法所設定的6大目標。聯邦政府在1995年的財政預算中比較大地增加了聯邦教育撥款,其經費總額增加了16.5%。1995—1996學年美國各級教育經費總數為5365億美元,比1994—1995學年的5083億美元增加了282億美元,比1990—1991學年的4127億美元增加了1238億美元,增長率為30%左右。美國通過大力發展教育,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科技隊伍。

3、德國把教育看作“民族複興”的重要途徑

教育對原聯邦德國科技、經濟現代化的實現起了重要作用。德國的工業化要比英國晚六、七十年,比美、法晚二、三十年,而且還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破壞,但戰後的發展卻是比較快的。1950—1979年原聯邦德國工業生產平均年增長率為6.6%,僅次於日本和意大利。1978年按人口平均國民生產總值為11444美元。

原聯邦德國經濟建設也是從發展教育、開發人才入手的。他們把教育看作是“民族複興”的重要途徑。在該國,教育基本上是作為一種福利向社會提供的,是社會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原聯邦德國的教育事業主要是由各州文化部集中管理,聯邦政府隻製定教育總指導方針,主要通過聯邦和州組成的“教育計劃委員會”進行協調,因此,各州的教育體製基本上大同小異。

為了發展教育事業,原聯邦德國政府十分重視對教育的投入。就官方對教育開支增長的速度看:1951年,官方在教育上投入的資金為25.79億馬克,到1980年已增加到729.29億馬克,增長27倍多,這一增長速度明顯快於官方預算總開支的增長速度,從1951年至1980年官方預算總開支僅增長18倍。若按人口平均的話,官方教育開支1951年人均隻有51馬克,1980年增至1185馬克,30年中增長22.2倍,同樣快於人均官方預算總開支在同期增長的14.6倍。在聯邦德國《基本法》中,規定聯邦各州對教育事業承擔主要責任,因此,90%以上的官方教育經費都是由州和區、鄉承擔的。1996年全德的公共預算中大約1300億馬克用於中小學和高等院校,包括對中小學生和大學生的資助。官方創造的良好條件使聯邦德國高校在校人數迅速增加,高校規模也有了很大的發展。1960年原聯邦德國僅有高校151所,1984年增加到238所,90年代初已有近300所。1960年,隻有8%的適齡青年在大學學習,而今高達30%左右,1992年底在校大學生為180萬。

富有特色的職業教育是使德國擁有高素質勞動力,從而使其經濟發展具有堅實基礎的“秘密武器”。他們采取多種形式辦職業教育,其教學內容以職業實踐為宗旨,著眼於未來職業,並把獲取新的知識和技能放在首位,以適應科技突飛猛進、設備革新不斷加速、專業分工越來越細的客觀狀況。接受職業教育的對象一般為即將進入勞動市場的未來勞動者,目前正在生產崗位上的勞動者以及可能轉換職業的勞動者。

聯邦德國的職業教育有一套正規的製度。職業教育一般分為初級職業教育和在職職工的進修和轉業培訓兩個層次,初級職業教育中實行的是“雙軌製”,也就是將企業中的職業實踐培訓和職業學校中的理論培訓相結合,培訓期間從事學徒的可得到國家逐年增加的培訓補貼,企業培訓費也可直接進入成本,並且國家還對接受培訓青年的企業提供財政補貼。因此,在聯邦德國,無論是企業還是青年,都願意接受這種培訓計劃,據統計,受過這種“雙軌製”職業培訓的青年1950年為97萬人,1960年為122.4萬人,1970年為127萬人,1982年為167.6萬人,呈不斷上升的趨勢。除“雙軌製”形式外,初級職業培訓還有一些其他的職業教育形式,如:職業基礎教育年、職業專科學校、專科高級學校和專科學校等。實踐證明,經過初級職業教育的青年,一般都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能水平。聯邦德國職業教育的另一個層次是對在職職工的進修和轉業培訓,其主要目的是對將來可能失業的人員進行超前培訓,幫助他們適應技術、經濟、社會的新變化,滿足經濟部門對中、高級技術管理人員需求的不斷增加。因此,在聯邦德國,凡是在企業工作過三年以上,並參加社會保險三年以上的職工,都可以參加進修和轉業培訓,參加進修和培訓的人員還可領取工資68—73%的費用。在國家教育機製和政策的鼓勵下,進修與深造的人數顯著增加,目前每三名雇員中就有1人參加培訓和各種講座。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不斷地改變著德國勞動者的素質,有力地促進了德國科技和經濟的發展,如今,德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居歐洲各國之首,成為後來居上的強國。

4、法國全民教育的發展戰略

法國很早就開始實施全民教育的發展戰略。從1791年第一個關於創建公立學校法令頒布以來,就為公民平等獲取知識和平等享受教育權利奠定了基礎。1861年頒布法令真正確立了上述權利。國家決定在公立學校初等教育中實施絕對免費製度。此後,免費教育範圍不斷擴大。1930—1933年,擴大到中等教育。從1959年起,在法國領土上的法國和外國青少年,從6—16歲,必須接受義務教育,該年開始普及高中教育和普通技術教育。1989年7月10日教育指導法令進一步加強了公民受教育的權利,通過有關條款,使幼兒園或兒童學校對所有3歲兒童敞開大門,並在一定條件下提前到2歲。到1992年,全法國共有幼兒教育機構19041所,3歲以上兒童入學率達90%。

法國為教育資金提供了充分的保證。國民教育經費來源一般為:國民教育部占57.3%;其他部委占8%;地方政府占19.4%;其他行政機構占0.7%;企業占5.6%;家庭占9%。自50年代以來,法國教育經費在國民教育預算所占比例不斷提高:1950年,國民教育預算為15億法郎,占國家預算的6.7%;1962年國民教育預算為91億法郎,占國家預算的13%;1970年國民教育預算為261億法郎,占國家預算的16.9%;1994年教育投入為2916億法郎,占全國總支出的20%。據法國教育部1996年8月5日公布的白皮書統計數字,法國1995年教育總投入為5630億法郎,占全國生產總值的7.3%。平均每個法國國民享受9700法郎。據統計,法國政府為每個幼兒園兒童投入的經費是2.15萬法郎,為每個中小學生、大學生和工程師學校的學生投入的經費則分別達到3.38萬、4.52萬和7.5萬法郎。一個法國學生讀完義務教育,即從幼兒園至高中畢業,國家需為其投入約47萬法郎。這種對教育的高度重視和高投入,充分體現了教育現代化的優先地位,並保證了各類人才的培養和全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