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革命與人力資源開發(3)(1 / 3)

法國長期推行全民教育戰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形成了完備的教育體係。法國規定6—16歲為義務教育。學前教育在公立和私立的幼兒學校、幼兒班中進行。初級教育學製5年。中等教育包括普通中等教育和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普通中等教育分為初中和高中兩個階段,初中4年,高中3年。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包括技術高中、職業高中、藝徒培訓中心、就業前教育適應班4種類型。高等教育分為綜合性大學、高等專業學院、高等技術學校和承擔教學任務的科研教育機構。其次,各類學校入學率很高。法國的中小學和大學入學率很高,各年齡組在小學、中學、大學的入學率均高於西歐的德國、英國和意大利。1992年小學淨入學率達100%,小學生總數為4060408人;1992年法國共有4872所初級中學,在校生人數達322828人;高中和技術高中共1298所,在校生共計1552847人;職業高中有1297所,在校生共計677666人;1992年法國20—24歲青年進入高等教育學習的毛入學率為45.6%,而在1985年還僅為29.8%。再次,勞動力素質整體上明顯提高。60年代末,近1/3自立人口受過中等教育和10%自立人口受過高等教育。70年代初,有1/4的19歲青年在高等院校中學習。到了1991年成人文盲率僅為0.79%。由於教育的普及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法國勞動者的素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1955—1975年間的20年間,熟練勞動力的比重增加了1倍,由占總勞動力的19%增加到38%。教育造就的人才優勢,不僅增強了法國經濟競爭的優勢,而且為法國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5、新加坡獨具特色辦教育

新加坡是個自然資源匱乏的彈丸小國,但卻擁有較高素質的人才資源。在聯合國一次勞工質量調查中,新加坡人才質量居世界之首。人才資源的有效開發依靠的是教育,教育為新加坡經濟起飛和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

新加坡的教育發展戰略獨具特色而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新加坡為了提高國民素質,從普及教育抓起,采取政府辦學、政府協助辦學和私人辦學三種形式興辦教育事業。小學、中學、大學教育或全部免費,或收費很低。政府重視教育,不斷增加教育投入。教育經費占曆年財政支出的第一位,並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1991年教育經費占預算開支的16.2%。公共教育經費由政府財政支出。

新加坡采取普通教育與技能教育兩個係統並行不悖的雙軌教育製度。他們根據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安排其接受普通教育或技能教育。在接受基礎教育的過程中,實行三次“分流”。將普通教育“流”中的一部分學生,分入技能教育“流”中去。在基礎教育中,除了使學生全麵打好文化基礎外,還注意培養學生們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創造力。新加坡的教育方針指出,要教育每個兒童,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力,成長為熱愛祖國,責任心強,能自食其力,並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新加坡從小學開始即采取“雙語教學”,強調英語是第一語言、是工作語言,母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是第二語言,這樣為每個新加坡學生選擇未來職業,參與經濟活動打下基礎。在中小學電腦普及教育方麵也卓有成績,2/3以上的小學和所有中學都已擁有電腦設備與師資;各中學還成立了電腦學會,許多學校還擁有完善的電腦中心。在學校管理上基本都實行了電腦網絡化。

多層次、多渠道的成人教育網絡是新加坡教育又一個特色。1990年與1965年相比,新加坡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在國民中的比重從5%增加到24%,平均每年有兩萬多職工接受全日製和業餘在職教育。新加坡的成人教育是由政府、行業、團體和個人共同舉辦,政府統一進行協調管理。1972年國家成立生產力局,下設生產力訓練學院,是當時全國最大的成人培訓法定機構。1979年成立工業職業訓練局,下設15個教育學院,27所培訓中心,負責組織就業前的職業技術教育和在職職工的技術文化培訓,以及國家定標的三級技術工人考核。政府每年為此撥款1億多新元。

除直接舉辦成人教育外,政府還倡導企業和團體開辦職業教育,並采取了一係列鼓勵措施。一是設立“總統獎學金”和“公共服務獎學金”,將最優秀的公職人員送到國外培訓。二是規定企業、團體、宗教組織等,每年用於職工培訓的經費達到一定的數額,並可按一定比例減免稅收。三是政府設立“技能發展基金”,強製性按各企業、團體上年總收入的1%收取經費,再按當年企業、團體培訓所需經費返還給企業和團體。如果企業、團體不辦職工培訓班,這筆錢就不返還,而用於辦培訓班的其他企業和團體。四是培訓以不脫產為主,脫產為輔。這些舉措促進了多層次、多渠道的全國性成人教育的發展。

90年代以來,新加坡政府大力引進世界先進技術,采取國際合作方式,培養自己的專門人才。貿工部先後同日本、德國、法國等國合作,建立德新學院、法新學院等5所科技學院,吸收初中畢業生學習人工智能、激光、電腦等先進技術,加強人才的知識更新教育。

30多年來,新加坡對本國教育的投資和人才的開發,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推動了經濟的迅速騰飛,成為亞洲四小龍裏以“教育立國”的成功楷模。

(五)我國教育發展的目標與指導方針

教育就其本質而言乃是麵向未來的,即整個教育活動和教育領域中采取的每一個措施,實質上都是在為未來的社會作準備。我國在切實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的同時,為了使教育發展與未來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相協調、相適應,非常重視對我國未來教育事業的研究,並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確立了我國教育事業的遠景規劃。

1996年4月,國家教委印發的《全國教育事業“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規劃》提出了未來教育的發展設想,對未來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義。規劃中指出,我國2010年教育事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全麵普及義務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有更大發展,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重接近中等發展中國家水平,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有極大的改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具體發展目標是:青壯年文盲率降到1%左右,成人識字率提高到90%以上,通過學習文化和學習技術相結合鞏固掃盲成果。小學在校生保持在1.3億人左右,初中達到6300萬人初中入學率達到95%左右,在占人口約95%的地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3—5周歲幼兒入園率達到55%。高中階段各類學校在校生增加到3500萬人左右,入學率達到50%以上,普通高中在校生達到1400萬人,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達到2100萬人。高等學校在校生增加到95萬人左右,每10萬人口在校大學生數達到700人,毛入學率達到11%左右。研究生培養規模達到30—35萬人,每年授予碩士博士學位人數達到10萬人以上。進一步發展各種類型的職前職後培訓和繼續教育,基本形成學曆教育和非學曆教育並重、不同層次教育相銜接、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溝通的職業教育製度和體現終身教育特點的現代社會教育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