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革命與人力資源開發(3)(2 / 3)

為了實現這一發展戰略和遠景目標,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貫徹執行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正確指導方針。1983年10月1日,鄧小平同誌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整個題詞,是鄧小平根據國際新技術革命和國內現代化建設的形勢,針對當時我國教育同現代化建設嚴重不適應的實際提出的。“三個麵向”的題詞不隻是對景山學校教學改革實驗的鼓勵和指示,也是對全國教育改革的鼓勵和指示,是鄧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三個麵向”揭示了教育自身發展的趨勢,明確了我國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和戰略方針。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三個麵向”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指導方針,體現在這一時期關於教育工作的重大決定之中。《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任務,要求我們不但必須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現有的人才,而且必須極大地提高全黨對教育工作的認識,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為90年代以至下世紀初葉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大規模地準備新的能夠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各級各類合格人才。”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中強調,“馬克思主義從來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個封閉的、凝固的體係。因此,在它的教學中必須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在強調我國新形勢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任務時,重申了“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要求。黨的十五大報告進一步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這是鄧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同時也是新時期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務。教育作為上層建築,必須為經濟基礎服務,為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製度服務,在當前,就是要 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教育為現代化服務,就是要求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和戰略步驟相適應,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培養足夠數量的合格人才,提高我國公民的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質。現代化建設,需要“數以億計的工業、農業、商業等各行各業有文化、懂技術、業務熟練的勞動者”;需要“數以千萬計的具有現代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具有開拓能力的廠長、經理、工程師、農藝師、經濟師、會計師、統計師和其他經濟、技術工作人員”;需要“數以千萬計的能夠適應現代科學文化發展和新技術革命要求的教育工作者、法律工作者、醫務工作者、理論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聞和編輯出版工作者、科學工作者、外事工作者、軍事工作者和各方麵黨政工作者”。《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文件》,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版。一句話,需要多層次、多種類的人才係列。

社會主義現代化,迫切要求人的現代化,迫切要求教育的現代化,沒有教育的現代化,就不可能培養現代化的人才。麵向現代化,發展中國的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客觀要求和基本保證。鄧小平指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跟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沒有知識,沒有人才,怎麼上得去?”《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40頁。這就要求教育打破舊框框,不囿於傳統,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按照我國和當今世界對現代化發展的要求,為實現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服務。

教育要麵向現代化,就要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育體製的改革,在加強宏觀管理的同時,堅決實行簡政放權,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調整教育結構,相應地改革勞動人事製度;改變國家辦學的單一形式,廣開學路,實行以正規化學校為主體的多渠道辦學,逐步形成政府辦學為主與社會各界參與辦學相結合的新體製。在教學內容上,要通過改革,按照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用現代科學文化發展的最新成果更新教育內容,調整課程結構,加強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訓練,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改進教育手段和方法,改革考試評估和教學管理製度等,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促進學生全麵發展。

教育要“麵向世界”。這是改革開放的時代特點在教育思想上的體現,是我黨對外開放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目前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必須以改革開放為其動力和條件。為現代化服務的現代教育,必須是麵向世界的教育。列寧說過:“人類的整個經濟、政治和精神生活,在資本主義製度下已經越來越國際化了,社會主義會把它完全國際化。”《列寧全集》,第19卷,第239頁。我們是在國際環境中搞建設、辦教育,時代的特點和潮流要求我們的教育必須麵向世界,了解世界,走向世界。教育要麵向世界,就是要吸取世界各國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吸取人類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特別是要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教育發展和管理的成功經驗,反映世界優秀文明成果以及當代科學技術文化最新發展的教材、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加強國際經驗間的交流。

由於過去多年的閉關鎖國,形成了一種片麵觀察事物的習慣,隻注重縱向比較,而不注重橫向比較。縱向比較的結果,看到的總是“變化很大”、“進步很快”,卻不知別國前進的步伐比我們更快。改革開放打開國門之後,我們才發現在教育上同別國存在的差距。正如鄧小平所說:“現在看來,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科學技術和教育整整落後了二十年。”《鄧小平文選》(1975—1982年),第37頁。美國、前蘇聯、日本等發達國家,在發展教育方麵確實有不少好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我們要在教育觀念、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等方麵學習外國的先進經驗,要敏銳地了解國際上關於教育觀念、目標、課程和方針等方麵的改革趨勢,例如在教育觀念上的教育先行、個性發展、高質量教育、終身教育、教育信息化、教育國際化等思想,以推進我國的現代化教育。教育內容上也要善於吸取國外的先進知識。鄧小平說:“我們要向人民特別是青年介紹資本主義國家中進步和有益的東西,批判資本主義國家中反動和腐朽的東西。”《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68頁。在教材建設上,早在1977年,鄧小平就教材問題專門指示:要進口一批外國教材(自然科學的),要結合本國的國情編寫教材,要組織一個很強的班子,編大中小學教材,要進口日本的、英國的、美國的、法國的、西德的自然科學教材,以後就按新教材來上課。教材要組織專門班子編寫。要編幾種教材,以供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