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革命與人力資源開發(3)(3 / 3)

為了更廣泛地學習世界各國的先進經驗和科學技術,加強學術上的國際交往、交流、合作,鄧小平提出,我們一定要走出去,要向國外派留學生。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隻派十個八個。讓他們去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培養出能參與國際競爭的現代化人才。這是實現“九五”規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在各方麵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的需要。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要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主動地位,必然要求我們的教育麵向世界,培養造就能承擔現代化建設重任,敢於並善於參與世界競爭的高素質、高質量的人才,這是教育的曆史責任。同時,鄧小平還多次強調智力引進問題,主張要利用外國智力,請一些外國人來參加我們的重點建設以及各方麵的建設。這些有益的作法,必將大大推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教育要“麵向未來”。這是高科技社會對教育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目前教育改革十分重視的問題。教育是未來的事業,教育具有周期長、教育效果滯後性等特點。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則形象地概括了教育的這一特點。現代化建設和未來社會的全麵發展取決於今天的教育,今天的教育要著眼於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要,為未來社會的發展培養合格適用的人才。美國學者阿爾溫·托夫勒在《未來的衝擊》一書中明確地提出,設計建立麵向未來的教育是人類對付未來衝擊的對策。他指出,人們要像集中大批大批的工程師、地質學家、物理學家、冶金學家和其他專家多年來致力於研究能夠使人造地球衛星承受著陸衝擊而設計的“軟著陸”係統那樣,來設計最好的、麵向未來的教育係統,從未來,而不是從過去尋找目標和方法。所以,我們的教育要實行麵向未來的對策,研究未來社會發展規律和趨勢,以21世紀的要求來規劃發展我們的教育,從而通過麵向未來的教育,掌握適應和對付未來世界發展變化的主動權。

我國的自然資源,按人口平均並不算豐富;技術裝備的水平和資金積累能力都不高;能源供應也比較緊張;加上新的技術革命形勢和激烈的世界競爭,這些都使我國的未來麵臨嚴峻的挑戰。迎接挑戰靠什麼?靠知識,靠人才,靠智力開發。這就要求教育為未來的發展培養和儲備人才,要求教育以最先進的科學知識來充實和更新受教育者的知識和智力結構,使受教育者具備適應高科技社會發展的各項素質和能力,並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全麵發展的新人,支撐未來的社會。

鄧小平指出:“今天,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生產設備的更新,生產工藝的變革,都非常迅速。許多產品,往往不到幾年的時間就有新一代的產品來代替。勞動者隻有具備較高的科學文化水平,豐富的生產經驗,先進的勞動技能,才能在現代化的生產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88頁。所以,我們的教育“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須預見到遠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據生產建設發展的要求,而且必須充分估計到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08頁。教育必須考慮到未來科技、經濟、文化發展的特點,尤其是未來科技發展的特點,要有先進的、曆史的戰略眼光,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要有超前性和預見性。為此,我們必須根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方麵對教育的影響和要求,預測未來教育的規模、結構、管理、內容、方法和技術,為製定教育發展規劃和教育改革提供科學依據。

鄧小平提出的“三個麵向”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各個方麵是相互聯係、不可分割的。麵向現代化是其中的主體和核心,是“三個麵向”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而麵向世界是麵向現代化在空間上的擴展,麵向未來是麵向現代化的時間上的延伸。鄧小平從空間和時間上打破了就教育論教育的框框,拓展了中國現代教育的豐富內涵。“三個麵向”的精神實質就是要求我們的教育以培養跨世紀全麵發展的新人為己任。

從現在到21世紀中葉,是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目標的關鍵曆史時期。由於教育的職能是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所以,教育應先於經濟的發展,超前實現教育的現代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著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1972)一書中比較早地傳播了“教育先行”的理論。該書談到,多少世紀以來,特別是在發動產業革命的歐洲國家,教育發展一般是在經濟增長之後發生。現在,教育在全世界的發展正傾向先於經濟的發展,這在人類曆史上大概還算第一次。這種傾向首先大膽地和成功地出現在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在過去幾十年裏,一些發展中國家不顧由此帶來的沉重犧牲和困難,也選擇了這條路。這種觀點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公認。“教育先行”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是許多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證明了的事實,“教育先行”同樣也應該成為我國發展經濟,推進現代化進程的決策。正是基於這一點,我們國家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並以此作為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根本大計。教育將成為21世紀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因素,事實將會證明,以“三個麵向”為目標與指導方針發展中國的教育,是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是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