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的技能開發即教育,在解決就業問題中有著特殊的作用。一個國家在經濟增長中所遇到的社會就業問題,在相當程度上是結構性就業問題,即勞動力結構與經濟結構的變化是否適應的問題。發展教育,可以調整兩者之間的結構性失衡。
勞動教育學的研究重點是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是按照社會上各種職業的需要,對勞動者或預備勞動者開發智力,培養職業興趣,培訓能夠從事特定職業人才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實用知識和技能技巧的教育。職業教育包括就業前的職業教育、就業後的職業教育和農村職業技術教育。
新技術革命正在改變著社會勞動力的成分,改變著在職職工的專業培訓方式和技能水平,不斷提出對專業技術工人的新的要求。由於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新興產業的不斷湧現,新的結構性就業問題將不斷出現。目前,我國4000萬技術工人中,三級以下的工人占70%;經濟管理部門現有1000萬幹部中,初中文化以下的幹部占70%。這種狀況不能適應現代化發展的需要。為此,必須大力發展和加強對在職職工的文化技術教育。即使是學曆高的在職職工,也因為“知識爆炸”,需要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和繼續教育。幹部隊伍的知識化和專業化,也需要大力發展繼續教育。
為了迎接新的技術革命的挑戰,世界各國在教育領域采取了新的對策,例如:增加投資,重視培養適應新形勢需要的人才;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培訓在職人員,推廣信息技術;加強大學與新興工業的聯係;加強對未來的研究,增強教育的應變能力。
6、人力資源的環境開發
人力資源麵臨著兩種環境:一是自然環境,一是社會環境。在人力資源的生理開發中,要研究自然環境的開發,而社會環境,主要是指人際關係。
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關係,這是不可回避的客觀事實。問題在於,我們應該正確認識並處理各種人際關係,發展正常的、有利於人類文明、社會進步的關係。由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極為錯綜複雜的,甚至是曲折微妙的,因此有必要建立一門專門的學問來加以研究,特別是要研究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的相互關係,如分工協作關係、權利責任關係、勞動報酬關係、勞動條件關係、團體組合關係、競爭關係、管理關係等。所有這些關係,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勞動效率。
美國著名的勞動經濟學家摩爾根認為,一個國家的勞動關係問題,是國家麵臨的最重大的經濟問題之一。不難設想,一個國家經濟的穩定和增長,大半取決於它在處理勞動關係時取得成功的程度。對於如此重大的一些問題,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科學的方法來加以解決或改善。
人類自古以來就通過種種交流的方式來爭取和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求得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團結、協調、配合,從而使工作進行得更加順利,使自己的事業能在別人的支持和配合下取得成功。我國曆來把“人和”與“天時”、“地利”作為重大決策的基本要素,也說明對人際關係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
1936年,梅奧第一次在哈佛大學率先開設“人際關係”課程。1946年,“人際關係”被列為必修課。如今,在工業發達國家的大學裏,均把“人際關係”作為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必修課,隻是具體名稱不盡相同,有的叫“工業關係”,有的叫“勞動管理關係”,有的叫“被雇用者關係”,也有的叫“組織關係”。
(五)人力資源開發的途徑與作用
教育與培訓是人力資源開發的基本環節,也是提高人力資源素質的主要途徑。本章主要論述教育培養在人力資源開發中的地位和作用,各類崗位培訓和現代培訓方法。
1、提高人力資源素質的基本途徑
(1)現代教育培訓理論與人力資源開發
①、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於人的全麵發展的學說對人力資源開發的意義
馬克思在研究人類曆史發展過程時,對物質資料生產發展和人類自身發展的關係,進行過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人的全麵發展的學說。他指出,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具有一致性。生產資料私人占有條件下的社會分工帶來了社會的進步,也造成了人的片麵發展。
馬克思主義創立了關於人的全麵發展的學說,對人力資源開發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首先,人力資源開發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全麵發展,使人在體力和智力方麵都得到發展。其次,個人發展和組織發展具有一致性,這和當今研究人力資源開發的基本理論不僅是一致的,而且有更為深遠的意義。最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麵發展新人的基本途徑,是現代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是現代人力資源開發思想和實踐中具有極其重要價值的光輝思想。
②終身教育理論對人力資源開發的影響
終身教育理論在現代教育思想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在國際上有重大影響的一種教育理論。
終生教育的基本原則,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要保持教育的連續性,以防止知識老化。在知識更新極其迅速和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如果不及時吸取新的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能,原有的知識就會貶值,變得微不足道甚至無用。因此,保持教育的連續性,不僅是終生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則,也是人力資源開發的基本原則。第二,教育計劃和方法要適應每個社會的具體要求和創新的目標。社會的需求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因此教學計劃和培訓方法應適應社會的不同需求,而不應當是同一的模式。教學計劃隻有適應科學技術產品更新換代的需要,有創新精神和超前意義,才能滿足社會需求。第三,在各個教育階段都要立足於培養新人,使之能適應不斷變化、革新和進步的社會需求。第四,大規模地調動和利用各種訓練手段和信息,這種訓練和信息超出了對教育的傳統定義和組織形式上的限製。在現代社會中,教育和訓練的手段和方法有了極大的變化。各種傳播媒介,是現代人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在崗訓練、脫崗培訓、新技術的交流和信息的傳遞,都是進行終生教育的手段。廣泛地利用一切手段和信息,是終生教育的重要原則。第五,在各種形式的實踐(技術的、政治的、工業的、商業的活動等)和教育的目標之間建立密切的聯係。第六,使教育和生活密切地結合起來。
終生教育理論對人力資源開發具有重要意義。它拓寬了教育的含義,不僅將受教育者的時間延長了,而且將受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拓寬了。
2、教育培訓是提高人力資源素質的基本途徑
①人力資源的素質結構
人力資源的素質結構包括生理和心理兩個大係統。生理素質大致包括人體器官及其功能、健康狀況和壽命等內容。心理素質又可分為智能素質和非智能素質兩個方麵。智能素質由知識和能力兩部分組成。知識包括哲學知識、專業知識、相關知識、一般知識、經驗知識。能力由認知能力(又叫智力)和實踐能力構成。認知能力具體包括感知能力、觀察能力、注意能力、記憶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等。實踐能力包括操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研究能力、表達能力等。認知能力與實踐能力相結合,還可產生一種綜合性能力,即創造能力。非智能素質包括品德和個性兩大結構。品德又可分為政治思想品德、職業品德、社會品德。品德的每一個方麵還可以繼續細分。個性結構可分為心理意向和心理特征。心理意向又包括需要、動機、興趣、感情、意誌。心理特征又包括氣質和性格。
②教育培訓是形成和提高人力資源素質的基本途徑
人力資源素質的形成和提高,有兩條途徑;一是通過人們自己的社會實踐;二是通過接受教育和培訓。而通過接受教育和培訓是形成和提高自身素質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徑。這是因為,通過人們自身的社會實踐來獲得提高自身素質的信息量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一個人的什麼信息都隻能通過自身實踐來獲得,人類今天高度發展的物質和精神文明及其輝煌成果,就不可能出現。而教育培訓,則能在短期內把人類積累了幾千年的優秀科學文化知識、生產技能、生活經驗傳授給年輕一代,並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加以發展和提高,為人類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成果做出新的貢獻。
教育培訓對形成和提高人力資源素質的作用,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麵:
第一,促進智能素質的形成和提高。正如前麵所述,人的智能素質包括知識、智力、實踐能力三個方麵。而這三個方麵的形成和提高均離不開教育和培訓。
第二,促進優良品德的形成和發展。人們的科學世界觀、人生觀、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社會道德不是生來就有的,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要經過長期的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自己的社會實踐,才能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