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重要課題——人力資源開發(2)(3 / 3)

第三,促進身體健康發展。人們要想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一靠先天遺傳,二靠後天科學鍛煉和維護。通過教育培訓,可以使人們懂得優生優育和開展早期教育的知識,也可以使人們掌握鍛煉身體、做好自我保健的科學方法,從而提高自己和兒童的健康水平。

第四,促進良好個性心理素質的形成。一個人要想具有良好的興趣愛好、堅強的意誌、積極的性格和氣質,一是必須經過長期的教育培養,二是必須經過自己在實際工作、學習、生活中的磨煉。教育培訓是養成積極的個性心理素質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渠道。

3、教育對人力資源開發的作用

(1)早期教育對人力資源形成的影響

早期教育,又叫“智力萌發教育”。當前國內外教育界、醫學界最新研究認為,早期教育包括胎兒(從懷孕~出生)教育、嬰兒(0~3歲)教育、幼兒(3歲~學齡前)教育三個既相聯係,又相區別的階段。據發展心理學研究證明,人在7歲前,特別是五歲前,人的智力和語言表達、動手等各種人類的基本能力有一個“萌發期”。人們必須抓住這個關鍵時期,對孩子開展早期教育,即利用各種機會,用豐富、足量的人類信息來刺激孩子的各種感官,誘發和訓練孩子的各種基本能力,促使它們都能一一發揮出來,為今後的發展打下基礎。如果錯過了這個機會,今後不管如何加強教育和培訓都是難以彌補的。

對嬰幼兒進行早期教育,是兒童智力開發的重要環節,對以後的教育和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因而也是人力資源形成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階段。

(2)基礎教育在人力資源開發中的作用

基礎教育,亦稱“國民基礎教育”。它是對國民實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識的教育,是培養提高公民德、智、體幾方麵基本素質的教育,也是為繼續升學或就業培訓打好基礎的教育。在中國,基礎教育主要是指小學、初中、普通高中和各種特殊教育。

進入基礎教育階段學習的,一般都是六七歲至十八九歲的兒童、少年和青年。在這個年齡段,人的身心逐漸向成熟期過渡。從思維發展過程來看,他們是從具體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思維,又從經驗型的邏輯思維轉向理論型的邏輯思維,以至產生最初的辯證思維。從思想品德來看,他們從道德意識開始,發展到道德信念、道德思想的初步形成;並從具體型的理想發展到概括性的理想;從世界觀萌芽,發展到世界觀的初步形成;他們的行為也逐步由服從當前的直接願望,發展到能夠服從遠大的理想、信念、道德原則和觀點。

可見,基礎教育階段,是為人力資源的形成打基礎的階段,是一個人初步形成世界觀、人生觀、繼承前人基礎知識、形成基本能力的重要時期。特別是高中教育階段,剛進入青年時期,生理發育接近成熟,世界觀正在逐步形成,學習內容已反映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他們的德、智、體的發展狀況,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今後能否成為工作單位的有用人才,能否成為今後繼續進行專業教育的合格對象。

(3)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術語技術和職業教育同義。在中國是對職前、職後的各級各類職業教育以及普通教育中的職業教育的總稱。

職業教育,從培養目標和培養內容來看,是指以傳授一定科學和技術基礎理論並以應用為目的的知識技能,傳授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它們與其他類型教育相比,偏重理論的應用和實踐技能、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從學曆層次來看,職業教育大都處於高級中學階段和高等專科階段。在農村也有處於初級中學階段的職業教育。職業教育主要是培養中級和初級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技術工人和其他城鄉勞動者。從廣義來看,職業教育還包括普通教育中的職業技術入門教育、準備從事各項職業的職業技術準備教育和職後進一步提高的職業繼續教育。

職業教育的實施機構,主要是各種類型的職業大學、高等職業學校、技術專科學校、中等專科學校、職業高中、職業技術學校、技工學校、職業中學、農業中學,以及對小學後、初中後、高中後不能升學的青少年在從業前進行的多種形式、不同程度的短期職業培訓的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等。

職業教育在人力資源開發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勞動者就業前掌握基本勞動技能和知識,就業後繼續提高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的基本途徑。它具有廣泛性的特點,絕大部分就業人員在就業前都要進行職業教育。有些發達國家如德國,有專門的法律規定勞動者就業前必須進行職業培訓。中國勞動部門也有先培訓、後上崗的要求。它在教育過程中強調能力的培訓,這對於開發人力資源的潛力起到極大的作用。

(4)高等教育在人力資源開發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等教育是指中等教育以上程度的各種專業教育。當代中國的高等教育,按教學程度分為專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按實施教育的形式分為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高等函授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的年齡,一般都是在18歲至28歲之間。這個階段是他們的生理發展已經成熟,體力和精力正處於最旺盛時期,記憶力、動力操作能力和反應速度都處於人的一生中最好的發展階段。在這個時期,他們的自學能力、綜合判斷能力、思維理解能力和比較判斷能力正在迅速發展。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觀正由形成到最終確立。從高等教育接受的知識內容來說,開始接受各學科最先進的知識,並為他們向各學科前沿陣地攀登打下基礎。因此,高等教育是一個國家培養高級技術人員和中高級管理人員、研究人員的重要陣地。高等教育的水平,代表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科學技術和人力資源素質可以達到的較高水平,因而它是人力資源深度開發的主要陣地和基本環節。

4、培訓對人力資源開發的作用

(1)管理人員培訓

管理在現代社會中,特別是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日本把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先進的管理方法,稱為經濟發展的兩個車輪,把管理、科學、技術,稱為現代文明的“三鼎足”。我國與經濟發達的國家相比,在管理上尤其落後。因此,對管理人員的開發與培養,將越來越受到重視。特別是國有企業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沒有一批既掌握市場經濟規律,又具有現代管理知識和領導藝術的中高層管理人員,企業的振興是不可能的。對管理人員的培訓是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的重點。

(2)管理人員的素質結構

①管理人員的知識結構

知識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認識。作為企業管理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據國內外專家學者研究,企業管理人員的合理知識結構有以下四種類型:一是T型知識結構,即知識麵較寬,而在某一方麵又做了深入研究,比較精通。二是由經濟管理學派提出的蜘蛛網知識結構。圓內表示管理人員應具備的知識,圓外表示應一般了解的知識領域。三是由我國企業管理學家提出的飛機模型的知識結構。四是由法國管理學家法約爾提出的帷幕式知識結構。

這種知識結構表明,管理者層次越高,需要管理知識就越多;越到基層,需要專業技術知識的比重就越大。

綜合上述四種知識結構的觀點,並加以具體化,管理人員應具備的具體知識,大致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麵:

第一,專業知識,包括生產組織與經營管理方麵的知識等。

第二,專業基礎知識,包括管理數學、電子計算機、組織行為學、管理心理學、教育學、領導科學、工程技術知識、以及宏觀經濟政策和微觀經濟理論知識等。

第三,基礎理論知識和文化科學知識、包括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以及文學、數學等。

②管理人員的智能結構

智能是指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人的智能是由一百多種因素構成的。作為中、高級管理人員,一般來說,應具備以下五個方麵的能力:

第一,預測和判斷的能力。預測和判斷能力是指企業管理人員能預見市場變化,預測技術發展、經濟形勢和國家宏觀政策的變化。科學準確的預測和判斷首先需要掌握大量準確的信息,通過分析、綜合,發現事物發展的規律,產生了預見性,這就為下一步決策打好了基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未來預測得是否準確,直接關係到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在競爭中的成敗。

第二,決策與控製能力。管理人員是一個決策者,又是指揮控製者。現代化大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引起了社會對管理人員的決策能力、決策水平的高度重視。有人認為,當今世界已進入了“小智善於治事”、“大智善於用人”、“睿智善於決策”的時代。作為管理人員,在作出決策時,要有多謀善斷的魄力;在實施決策時,要有果斷的指揮控製能力;在檢查決策實施結果時,要有公平評價和檢查的能力。決策是管理人員的基本功。決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個管理人員經營管理水平的主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