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與國家興衰(2 / 3)

至於科學技術,那也隻有接受了足夠教育的人才能領會它,駕馭它,創造它。而且僅有學校教育還不夠,還要不間斷地進行在職培訓,以應付不斷變化的情況和形勢。人要接受終生教育已經不是時髦的說法,而是經驗之談。

因為知識更新的速度加快了。

人類經過了多麼漫長的演進才從鑽木取火到製造青銅器,從石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從鐵器時代到蒸汽時代。但是,僅在20世紀這短短的90多年“彈指一揮間”,我們就經曆了原子能時代、電氣化時代、計算機時代和信息時代。讓我們快速瀏覽一下本世紀的科技代表作吧。

1900年,新型的全景電影在巴黎博覽會上首次展出;第一台帶有1萬根配線的全自動電話交換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安裝;萊特兄弟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試飛了他們的第一架滑翔機;電弧煉鋼爐首次得到應用。1902年,德國工匠蔡司發明了四鏡片“德薩”照相機鏡頭;在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之間鋪設了第一條橫跨太平洋的海底電話電纜。1906年,美國的福雷斯特在弗萊明的二極管中加進了第三極,發明了電子真空三極管;連接法國和意大利的當時世界最長鐵路隧道——辛普朗隧道在瑞士建成,總長19.8千米,深達2.1千米。1910年,德國化學家哈伯從大氣中提取氮氣,然後與氫化合成氨,後來據此而生產的氮肥,大大地增加了穀物產量。1913年,第一批家用電冰箱在美國芝加哥上市銷售;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蘭米爾把氮氣充入燈泡內,後來又把氬氣充入燈泡,使玻璃燈泡比以前更幹淨明亮;德國軍需品生產使用哈伯的合成氨工藝來生產硝酸,代替智利的硝鹽,而硝酸是製造炸藥的主要原料。1921年,哈佛大學生物學家伊斯特和普林斯頓大學植物學家舒爾培育出高產雜交玉米品種,大大增加了玉米產量;加拿大的班廷和貝斯特從胰腺中成功地分離出胰島素,使數百萬糖尿病人的病情得到緩解。1939年,美國杜邦·德尼莫工廠開始生產尼龍;英國帝國化學工業公司使四氟乙烯的生產商業化,成為堅固耐用、化學性能穩定、不導電的聚合塑料;瑞士化學家米勒研製成功殺蟲劑DDT。1941年,13年前由弗萊明發現的青黴素首次獲準在醫院使用。1942年,柯達推出的彩色膠卷使攝影彩色化;天然氣首次在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液化成功;美國新澤西州路特根大學微生物學家沃克斯曼提取鏈黴素,成為根治結核病的良藥。1952年,日本索尼公司的第一台袖珍式晶體管收音機投放市場;奧地利的林茨煉鋼公司將氧氣煉鋼新工藝投產。1959年,美國科學家霍尼發明了在矽晶片表麵製作晶體管的平麵集成電路工藝;在發明靜電印刷術21年後終於生產上市的施樂複印機大大提高了辦公室的效率。至於60年代以後的大量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這裏就不再列舉了,因為人們已經在生活中和工作中深受其惠,十分熟悉這些發明創造並歎服人類擁有的創造力。所有這些,難道還不足以說明這樣一個事實——教育、科技和經濟是一個“黃金三角”嗎?

(二)“國興科教”與“科教興國”

自19世紀以來,已有一些國家的決策者注意到教育、科技在富國、強國中的作用,並相繼打出“教育立國”、“技術立國”、“科技立國”的旗號。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就提出“教育立國”,在本世紀60年代又提出“技術立國”的口號;美國、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也都提出過相類似的口號並付諸實施,收到實效。

我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喪權割地,中華民族屢遭列強淩辱。不少誌士仁人也在摸索強國之道,有主張“實業救國”的,有依靠“船堅炮利強國”的,也有希望“教育救國”的。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種種救國方略已成為過去,但如何才能興國、富國、強國,卻困擾了我們幾十年,其間走過多少大大小小的彎路!

1978年至今,我國進入了一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時期,並先後製定了經濟體製改革、教育體製改革和科技體製改革的決定。199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加速我國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中,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並將此作為我國實現現代化目標的基本國策和大政方針。

在起草《關於加速我國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的過程中,最初幾稿提出的都是“科技興國”戰略。在多次征求各界人士意見的過程中,幾經推敲,才確定為“科教興國”戰略。從“科技興國”到“科教興國”,這一字更動,價值千金!既充分考慮到教育和科技在使國家富強、社會興旺過程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說明了教育和科技的特殊關係以及相互融會所能迸發出來的巨大能量。一個正確戰略的提出,雖然開了一個好頭,但以為從此便道路平坦、一帆風順,那也過於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