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的特點
林業建設具有亦農亦工的雙重屬性,采種、育苗、造林、育林等屬於農業範疇;而木材采伐、運輸、加工利用等屬於工業範疇。它同農業、工業既有共同點,又有不同點。林業的一般特點集中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一)森林具有多種效益,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生態效益和公益效益。在某種意義上講,後者比前者更為重要,它們同人類的關係更加密切。森林維護自然生態平衡,促進生態良性循環,保障人類生產生活安全的功能是其他有機物體和物質設施所無法代替的。經營林業必須把培育森林、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實現森林生態效益、公益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二)林業生產周期長,資金周轉慢。在一般情況下,培育一代森林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少則幾年、十幾年,多則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從采種、育苗、造林開始,到鬱閉成林,需要長期不間斷地投入勞力和資金,直到出產木材等林產品時才有收益。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林業生產的經營發展都為林業生產周期長這一特定因素所製約。因此,不能套用經營農業、工業的辦法,而必須采用合乎林業特點的特殊手段和特種辦法來經營林業。而且要求在較長時期內,保持林業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三)森林是一種可再生的資源,隻要合理經營,可以做到“青山常在,永續利用”。一代森林采伐後,采取更新、撫育等營林措施,第二代森林長成後又可以采伐利用。林業生產分為營林和森林工業兩大部分,二者既是生產的全過程,緊密聯係,前後銜接,又是經營上的兩個階段,互為條件,相互製約。營林和森工形成周而複始、不斷交替的生產循環。經營林業應以營林為基礎,首先著眼於培育和發展森林資源,木材采伐和加工利用要為森林更新創造有利條件,做到隨采伐、隨更新,合理利用森林資源。
中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曆史上森林麵積廣大。但是由於過去長期的開墾、戰亂、火災破壞和亂砍濫伐,到全國解放時,森林覆蓋率隻有8.6%,林業基礎十分薄弱。在遼闊的國土上,分布著許多荒山禿嶺和戈壁沙灘,水土流失嚴重,生態平衡失調,自然災害頻繁,木材、燒柴奇缺。新中國成立後,社會主義林業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林業建設的發展同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生產生活的需要相比,還有相當大的距離。中國現有森林麵積僅1.15億公頃,每人平均0.12公頃;林木蓄積量僅90.2億立方米,每人平均9立方米;森林覆蓋率僅12%,都大大地低於世界各國的平均水平。直到今天,林業建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一個薄弱環節。當前,中國林業建設突出的問題是:森林資源少,分布很不均勻;林業法製建設薄弱,林木破壞嚴重;林業經營管理粗放,森林生長量小;資源消耗量大,木材的綜合利用率低,林業企、事業的經濟效益差;綠化進度慢,造林成活率低,人工林生長差;不少地區自然生態失去平衡,水、旱、風、沙災害仍很頻繁,木材、燒柴供需矛盾尖銳。這是當前中國林業的現實情況。
可是,中國地跨溫帶、亞熱帶、熱帶,氣候條件優越,特別是東南部分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林木生長。全國荒山荒地很多,宜林地麵積廣大,大部適宜植樹造林。全國樹木種類繁多,森林類型豐富多樣。目前已經發現的樹種達8,000種以上,其中喬木2,000多種,灌木6,000餘種。在這些樹種中,優良用材和經濟樹種達1,000種以上,不少樹種是中國特有的珍貴稀有樹種。這些都是發展林業的有利條件。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造林2,781萬公頃(4.17億畝);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林業管理機構和企、事業單位,培養了一大批林業管理幹部、科學技術人員和林業技術工人;在實踐中積累了正反兩方麵的豐富經驗;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由於調整、放寬了政策,進行了一係列改革,人民群眾植樹造林、經營山林的積極性日益高漲,出現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全國全民全社會辦林業的新局麵,進一步發展林業有了可靠的思想基礎、組織基礎和物質基礎。因此,振興、發展林業的前景是廣闊的、光明的。
林業是一項長期性、複雜性的生產建設事業。中國地域遼闊,地形、地理和風土、氣候複雜,樹種繁多,各地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不一,多種經濟成分、經濟形式和經營方式並存。我們隻有充分地認識和運用林業發展的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才能取得駕馭林業建設的自由,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社會主義林業建設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