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前林業發展簡況(1 / 3)

新中國成立前林業發展簡況

中國是世界上曆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林業發展很早。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已開始利用森林,以後進而經營管理森林和人工育林造林,逐漸形成了林業體係。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營林業的知識。中國古代的林業科學技術有些方麵居於世界領先地位。中國古代森林密布,但由於人口增殖而伐林墾種,封建統治階級建築宮室,加上戰爭毀壞和遭受火災等原因,森林麵積日益縮小。一八四○年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者、封建地主和官僚資產階級對中國森林加劇掠奪。與此同時,中國近代林業興起。在舊中國,林業未被重視,發展緩慢。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林業才進入蓬勃發展的新階段。

古代的林業

一、中國古代森林的興衰

中國原來是一個多林的國家,森林資源十分豐富。遠古時代,在遼闊的國土上幾乎到處都覆蓋著茂密的森林。森林是人類祖先居住、取食、勞動、禦敵的主要場所。考古材料證明,距今170萬至1.8萬年前,不論是雲南元謀人、陝西藍田人、北京人,還是廣東馬壩人、內蒙古河套人、山西丁村人、北京山頂洞人,所在地都是森林密布,水草肥美,鳥獸繁多。

據西安半坡遺址的發掘材料,距今6,000年前,陝西省關中地區竹木茂盛,水草肥美,鳥獸成群,有鬆、榛、栗、樸樹生長。《詩·商頌·殷武》中描述山西太行山南段是“陟彼景山,鬆柏丸丸”。《詩經》、《山海經》都提到山西中條山、太嶽山多木、竹,有鬆、柏、栲、漆、杻、櫃、穀、柞、槐等。《詩·大雅》描述陝西省關中北山(今陝北黃土高原南緣)有芨、栵、檉、椐、、柘叢生,山麓有榛、楛、柞、等分布。《詩·唐風·山有樞》記述山西省汾河下遊山地有樞、栲分布,低平地方有榆、杻、栗生長。據《水經注》記載,1,500年前,河北省桑幹河一帶仍然“山岫層深,林障邃險,路才容軌,曉禽暮獸,寒鳴相和”;山西省沁河流域“沿流上下,步徑裁通,小竹細筍,被於山渚,蒙蘢茂密,大為翳薈”,“翠柏蔭峰,清泉灌頂”,“峰次青鬆,丹青綺分”。據《扈從北行記》載,距今700年前,張家口以東山地仍是“深林覆穀,村塢僻處”。《宋會要稿》描述太行山中北段“林木茂密”,“鬆林遍布”。《清涼山誌》描述山西省五台山是“四麵林峰擁翠巒,萬壑鬆聲心地響”。

隨著人口增加、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城市的興起,森林逐漸遭到破壞,加以曆代統治階級對森林的掠奪榨取越來越嚴重,使森林麵積逐漸減少。原來密林遍布的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經濟、文化發展的搖籃。經過曆代統治階級連續2,000多年的反複摧殘破壞,森林麵積日益減少,水土流失日益嚴重,以致現今黃河上中遊到處是禿嶺荒坡和千溝萬壑,下遊河床淤高,水災頻繁。近800年來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北京,原來是一個森林蔥蘢的地區,遼、金以前,森林仍然較多。自元代建都以後,這裏的森林開始被大規模砍伐,到明代中葉砍伐更多,以後持續不斷地遭受破壞。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北京隻在邊遠山區殘存小片天然次生林32萬畝。

中國森林遭到嚴重破壞,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麵:

(一)毀林墾牧。人口的迅速增加和農業生產的發展,急需擴大耕地,木料、燃料的需要量也劇增。於是,毀林開荒、樵采、放牧普遍發生。據史籍考證,春秋時代以前,就已在林地成片開拓農田,使黃河上中遊地區及其支流渭、汾、伊、洛河下遊廣大地帶的森林遭受破壞。以後,隨著封建製度的確立,封建地主大量兼並土地,平原地區的農田逐漸不夠耕種。大批無地無房的貧苦農民,在平川地帶無法生活,被迫上山毀林開地。這樣年複一年地廣泛地墾種坡地和樵采、放牧,加快了毀林進程。

不少朝代廣泛提倡放火燒林墾種,稱為火田、火耕、火種、火墾。古代關於火田的記載較多,如《左傳·定公元年》有“田於大陸焚焉”的記載,《韓非子》有“焚林而田”的記載。西漢桑弘羊著《鹽鐵論》就主張“伐木而種穀,燒萊而種粟”。直至今日,中國南方有的山區仍然沿襲這種落後的生產方式,燒毀了許多森林。

(二)戰爭毀林。中國古代戰爭頻繁。幾千年的曆史,經曆了無數次大小戰爭。交戰雙方為了披山通道,贏得戰爭的勝利,往往大量砍伐森林。《呂氏春秋·孟秋紀》載“剝林木以戰”,就是說,毀掉森林以進行戰爭。公元前六三二年晉楚城濮之戰,晉文公下令砍光小國有莘(今河南開封以南陳留)的森林。統治階級為了鎮壓農民起義,常常大肆砍毀森林。東漢馬援奉命圍剿尋陽山區的農民起義軍時,給統治者出謀劃策說:山上的竹木,好比小孩頭上的頭發,起義軍好比頭上的蟣虱,將頭發剃光,蟣虱無所依附,將山上竹木砍光,起義軍也就無處隱蔽了。

(三)統治階級大興土木。曆代以帝王將相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窮奢極欲,大興土木,修建宮殿、陵寢、園林、壇廟,使森林遭受重大破壞,許多珍貴用材樹種受到空前浩劫。唐杜牧《阿房宮賦》所記“蜀山兀,阿房出”,就是對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大量采伐楚、蜀森林,修建富麗堂皇的阿房宮的描述。漢朝大肆砍伐江南的豫、樟、、楠等珍貴樹木,宋朝采伐秦隴、湖南、浙江、廣西等地的木材運至京城修建宮殿。金朝使用民夫80萬和兵工40萬自真定府潭園伐木,修築中都宮殿。明成祖朱棣稱帝後,於一四○二至一四二○年間,自四川、湖廣、江西、浙江等地大伐木材,以元大都為基礎,在北京營建新的宮殿。清朝自康熙至道光年間,為修建北京圓明三園及承德避暑山莊,竭盡全國人、財、物力,耗費了大量木材。

(四)火獵毀林。封建統治階級有時候為了尋歡作樂,放火燒林以驅逐野獸,行圍狩獵(稱為火獵),不惜把寶貴的森林資源付之一炬。《詩·鄭風·大叔於田》中,就曾描述這種焚林打圍的情形。據《列子·黃帝》記載,趙襄子率10萬徒眾赴中山狩獵,放火燒林,綿延百裏。在深山老林中,有的獵民也有燒山打獵的習慣。

二、曆代山林管理

中國曆史上,有“農桑為本”的傳統經濟思想。五穀豐登,山林繁茂,代表著國力的強盛。因此,每個朝代建立初期,都要采取一定措施,製定法令,發展林業。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富強起來,統治階級就開始大興土木,大修宮殿陵寢,毀壞山林,榨取民脂民膏,使得階級矛盾日益激化,不斷爆發農民起義。戰爭中,大量山林被毀,土地荒蕪,經濟凋敝。新的朝代建立以後,又要采取措施,恢複一些山林。中國古代山林的興衰就是這樣周而複始,但總的趨勢是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