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開展國營造林事業,農林部、農商部於一九一二、一九一三、一九二○年先後在北京天壇外壇和西郊大招山、山東長清縣、湖北武昌洪山設立國立林業試驗場3處。武昌林業試驗場一九二八年劃歸湖北省。北京、長清兩場於一九三三、一九三四年先後改名為實業部直屬北平、山東模範林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北平模範林場建場36年,共計造林4,000畝,每年平均造林僅110畝。南京國民政府農礦部和建設委員會曾於一九二九年設中央模範林區委員會,管理南京市郊區和句容、六合、江寧3縣的國營造林。次年改名實業部中央模範林區管理局,下設銀鳳山、湯山、鍾湯、小九華、龍王山、牛首山林場6處,造林27,662畝,952萬株。一九四五年在西北榆林、景泰、磴口、東勝、都蘭5地和河南開封籌設西北、黃泛區防沙林場,營造防沙林。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三年建經濟林林場4處,分別設在貴州鎮遠(經營鬆、杉、油桐)、陝西隴縣(經營核桃)、廣東樂昌(經營樟、桉)和廣西龍州(經營橡膠、咖啡),共植樹382萬株,推廣苗木24.49萬株。
為了開展林業科學研究,一九二九年國民政府在南京中山陵園籌建植物園。一九三四年江西省農業院和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在江西廬山設立森林植物園。農林部一九四一年於重慶歌樂山成立中央林業實驗所,下設造林、林產利用、調查推廣3組。一九四五年該所成立造林、木材工藝、林產製造、水土保持、林業推廣、森林副產6係。還於四川南川金佛山設治瘧特效藥常山種植試驗場,麵積25萬畝,栽培藥用植物30餘種。抗戰勝利後,一九四六年,在接受原日偽林場、苗圃的基礎上,分別於北平西山、南京郊區和海南島海口成立華北、華中、華南林業試驗場。華北林業試驗場在北平西山、山海關、石家莊等地造林1.1萬畝。
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及農商部、農林部先後頒布了《森林法》、《狩獵法》(一九一四、一九三二)及實施細則(一九一五、一九二一),並陸續發布《東三省國有林發放規則》(一九一二、一九一四、一九二○)、《造林獎勵條例》(一九一五)、《林業公會規則》(一九一六)、《各省植樹暫行條例》和《造林運動實施方案》(一九二九)、《管理國有林公有林暫行細則》(一九三一)、《國有林區管理規則》(一九四一)、《國有林區伐木查驗規則》(一九四三)等。一九一五年北洋政府曾經規定清明節為植樹節。一九二八年,國民黨政府改三月十二日為植樹節。這些林業政策、法令和規定不能說不全麵、不周到,但是大部未能貫徹執行,收效甚微。
三、人民群眾積極經營林業
自一八四○至一九四九年100多年間,我國各地人民群眾為了生產生活上的需要,除了經營以杉木、竹子為主的用材林和以棗、栗、柿、核桃、油茶、油桐等為主的經濟林外,為了防止風沙對農田的侵襲,北方各地群眾還在田邊地角自發地營造各種不同規格的小型防護林。盡管這些防護林沒有統一規劃,規模較小,防護作用較差,但它畢竟是以林護農,林農結合的開端,在我國林業發展史上具有一定的意義。
處於西北毛烏素沙漠南緣的陝西榆林地區和內蒙古伊克昭盟南部,近百年來被流沙埋沒農田、牧場各120萬畝,使城鎮、房屋、公路、渠道等遭到威脅。當地農民曾營造小型林網,以抵禦風沙,保護農田。現在榆林、靖邊沙地有許多數十年生的單行旱柳、沙柳林帶,就是解放前群眾自發營造的。在內蒙古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烏審旗、鄂克托旗等沙化嚴重的農區,群眾營造了不少沙柳林帶,一般是與主風垂直栽1—2行。新疆、甘肅、寧夏等地有些農田處於沙漠包圍下或威脅中。為了同風沙、幹旱鬥爭,新疆南北廣大地區的農民素有在耕地邊緣植樹的習慣。一般栽樹1—2行,也有先設防風牆,再加植一條單行林帶的。
華北地區的小型防護林主要在冀北、晉北、永定河下遊、冀西、豫東、豫北等風沙危害十分嚴重的地區。河北省壩上地區的豐寧大灘林場還保留有一九四二年營造的青楊和白榆混交林帶。河北省永定河下遊地區由於河流多次泛濫、決口,在沿河兩岸形成130萬畝沙荒、沙地,嚴重影響著人民生活的提高。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當地群眾常在自己耕地上或村莊宅院的迎風一側栽上成行的樹木,或栽植楊柳杆子林、條子林,或搞林糧、果糧間作,以防止風沙對莊稼和村莊宅院的侵襲。冀西正定、行唐、曲陽、新樂、無極、槁城、靈壽、深澤等縣有53萬畝沙荒。為了抵禦風沙,當地農民創造了多種合作造林的組織形式。用小葉楊、側柏等在風口地帶、農田的東西北三麵營造林帶,林帶寬1.5—3米,植樹2—3行,每塊形成10畝左右的小型防護林網。一九四九年七月,在行唐縣故郡村南的大片沙荒上,華北農業部和冀西沙荒造林局科技人員指導設計營造了49裏長、範圍316畝的果園防護林。由於黃河多次改道和決口,豫東豫北34個縣形成1,600萬畝沙堿荒地。這些地區的群眾也有栽植小型防護林同風沙鬥爭的悠久曆史,一般是沿南北方向栽植單行的小葉楊或旱柳,3年平茬1次,萌條叢生,形成緊密結構類型的林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