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優勢林分結構而言,中國疆域遼闊,自然條件複雜,森林樹種豐富,從南到北,從平原到高山,分布著以各個樹種為優勢的不同類型的森林。全國按優勢林分劃分,針葉林麵積占52.8%,蓄積量占57.6%;闊葉林麵積占47.2%,蓄積量占42.4%。在針葉林中,以馬尾鬆為優勢的林分麵積最大,占全國14.4%;其次是落葉鬆林,占10.1%;杉木林占6.1%;雲南鬆林占5.8%;雲杉林占4.2%。在闊葉林中以闊葉混交林麵積為最大,占全國21.0%;其次是櫟類林(包括柞樹林),占12.0%;樺樹林占5.0%。以上各優勢林分麵積均超過300萬公頃。
就樹種結構而言,在用材林的中齡林蓄積量中,針葉樹占41%,闊葉樹占59%。如按樹種分,以櫟類(包括柞樹)蓄積量居首位,占中齡林蓄積量的14.3%;馬尾鬆次之,占11.5%;樺樹占9.4%;落葉鬆占7.9%;雲南鬆占6.7%;杉木占5.6%;楊樹占4.3%。以上各樹種蓄積量均超過1億立方米。在用材林的成熟林蓄積量中,針葉樹占60%,闊葉樹占40%。如按樹種分,以雲杉蓄積量為最多,占成熟林蓄積量的17.4%;其次為冷杉,占15.5%;以下為落葉鬆占12.4%,櫟類(包括柞樹)占11.1%,樺樹占5.4%,雲南鬆占4.1%,其餘樹種均不足4%。以上各樹種(包括椴木)蓄積量均超過1億立方米。
第四,林地生產力低,殘次林相多。
1.林業用地的利用率低。林業用地的利用率是衡量一個國家林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之一。中國(未包括台灣省)林業用地麵積26,516萬公頃,而森林麵積僅占42.7%。其中,甘肅、河北、貴州、山西、寧夏、青海、北京7省、市、自治區林業用地的利用率不足30%,遠遠低於林業發達國家。
2.中國林分單位麵積蓄積量小。全國林分(包括防護林、用材林、薪炭林、特用林)平均每公頃蓄積量90立方米,相當於世界平均每公頃110立方米的81.8%。在國有林為主的地區,由於成熟、過熟林比重大,林分單位麵積蓄積量較高,如吉林、四川、雲南、西藏、新疆等省、自治區均超過100立方米。而南方集體林為主的地區幼林所占比重大,林分每公頃平均蓄積量僅50立方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隻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45.5%。
.林分生長率低,單位麵積生長量小。森林經營水平、森林年齡、樹種結構、自然條件等影響林分生長率。據測算,全國林分綜合生長率為2.88%,林分每公頃年生長量為2.4立方米,與林業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
4.殘次林相多。全國現有森林中,除西南地區的雲南西北部、四川西部和西藏東南部林區,西北地區的天山、阿爾泰山、祁連山、白龍江林區,東北、內蒙古的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林區,以及湖北省神農架、廣東省海南島等林區有成片原始林分布外,大部分林區已逐步演替成天然次生林。其中部分森林由於經營管理不當和屢遭破壞,形成低價的殘次林分,次要樹種占據優勢,林木稀疏,林相殘敗,單位麵積蓄積量很低。據統計,全國近5年來疏林地麵積增加10%。全國現有疏林地麵積1,720萬公頃,相當於現有林分麵積的18%,平均每公頃蓄積量僅31.6立方米。對這些殘次低價林,亟需采取改造措施,以改善其生長狀況,調整林分結構,提高林分生長率。
第五,用材林中成熟林資源比重大,但可采伐資源比重小。全國用材林蓄積量為77億立方米,占全國林分總蓄積量的87.5%。其中成熟、過熟林蓄積量47.5億立方米,占用材林蓄積量的61.7%。目前承擔國家木材生產任務的東北、內蒙古和西南、西北國有林為主的各省、自治區,以及南方集體林為主的9省、自治區,用材林中成熟、過熟林蓄積量達47億立方米,約占全國用材林成熟、過熟林蓄積量的99.4%。如扣除在相當時期內尚無條件進行開發性采伐的西藏自治區的部分資源外,實際數為34億立方米。其中有些林分已處於過熟階段,生長近於衰退狀態,病腐、風折、枯損比較嚴重。據統計,吉林省林木平均自然枯損率為0.76%,其森林工業企業地區為0.99%;黑龍江省森林工業企業地區平均達0.92%。此外,在國有林區,還有相當部分的森林資源分布於各大江河上遊地區,具有水源涵養功能,不宜進行大量采伐。在南方集體林區,現有成熟林多分布於交通不便的深山區,開發困難。因此,全國用材林資源比重雖大,其成熟、過熟林蓄積量34億立方米中實際可供采伐利用的僅占70%左右,約23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