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林區概況和動態
中國現有森林資源較為集中的林區有東北、內蒙古和西南國有林區和南方集體林區。這三大林區共有林業用地麵積18,031萬公頃,占全國林業用地的69%;森林麵積9,008萬公頃,占全國森林麵積的78%;森林蓄積量778,087萬立方米,占全國林木蓄積量的86%。每年承擔國家計劃木材生產量的80%以上,竹材和主要林副產品的產量也都占絕大部分。此外,西北、華北零星分散林區森林麵積小,蓄積量也小。
一、東北、內蒙古林區
東北、內蒙古林區的範圍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東部,黑龍江省的大、小興安嶺、完達山、張廣才嶺和吉林、遼寧省的長白山諸山係。東北林區現有林業用地麵積4,019萬公頃,其中森林麵積2,850萬公頃,林木蓄積量27.6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37%,是全國森林最集中的地區之一。整個地區分布著以落葉鬆為主的寒溫帶針葉林和以紅鬆為主的溫帶針闊混交林。各種樹木材質優良,蓄積量大,分布集中。這裏交通又方便,是新中國經濟建設所需木材的重要供應基地。目前,每年仍承擔國家計劃木材產量的一半以上。
(一)大興安嶺林區。本區北以黑龍江為界與蘇聯相望,東以伊勒呼裏山東麓為界和小興安嶺相接,南至阿爾山,西鄰呼倫貝爾草原,麵積廣闊。除去牧地、農田和湖沼以外,林業用地1,600萬公頃。全年平均氣溫,北部-6——-20℃,南部阿爾山一帶略高於0℃。年降水量400—600毫米,無霜期85天左右。
本林區現有森林麵積1,200萬公頃,蓄積量11億立方米,是我國較大的用材林區。主要樹種為興安落葉鬆,蓄積量占本區林木總蓄積量的69%;其次為白樺,占總蓄積量的15%;再次為樟子鬆,占總蓄積量的3—4%。林分分布規整,層次分明。開闊溝穀和丘陵緩坡主要生長興安落葉鬆,間有小片白樺林和落葉鬆、白樺混交林或落葉鬆、白樺、山楊混交林。海拔500米以上的陽坡和山脊主要生長樟子鬆。其他針葉樹,如東北雲杉、西伯利亞冷杉,隻分布在本區東北坡低濕部分。在這些地區,也有少量榆樹、水曲柳、蒙古櫟、黑樺、山楊、鑽天柳分布。在較高山嶺的林緣,常有偃鬆成片匍伏生長。
內蒙古呼倫貝爾盟東南部沙地邊緣的紅花爾基是樟子鬆的集中產地。近年經過加強經營管理和撫育、改造,森林麵積擴大到10萬公頃左右,已劃為種子林基地,每年向我國北方各適生地區提供優良種子數萬公斤。
(二)小興安嶺林區。本區西與大興安嶺接界,東北部抵黑龍江邊,南邊為鬆花江,東南連接三江平原,為一個三角形低山、丘陵地帶,自然條件較優於大興安嶺。全年平均溫度-2—2℃,年降水量450—600毫米,無霜期100天左右。
全區總麵積1,200萬公頃,林業用地占70%左右。其中森林麵積503萬公頃,蓄積量4.5億立方米。森林主要樹種有30多種,多屬珍貴用材。著名的紅鬆幹形通直,材質優良,成材率高,用途廣泛,是我國北方最受歡迎的用材樹種。該區現有紅鬆蓄積量占全國紅鬆蓄積量的一半以上。其他針葉樹有臭冷杉(臭鬆)、魚鱗雲杉(魚鱗鬆)、紅皮雲杉、興安落葉鬆等。主要闊葉樹有水曲柳、黃波羅、核桃楸、色木、椴樹、遼東櫟等,均為優良用材樹種。
本區北部坡頂和陽坡有蒙古櫟分布,常形成大片純林。平坦低濕窪地分布有興安落葉鬆或它與白樺的混交林。小興安嶺南坡主要為紅鬆分布區,常有片狀純林。海拔500米以上的陰坡和土壤肥厚的陽坡有紅鬆、雲杉、冷杉等多種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分布。低濕平坦處常有片狀冷杉純林,一般呈現高度鬱閉,其他樹種極難侵入,但生長不良。溝穀土壤深厚處闊葉雜木林生長旺盛,其上層林冠往往為高達30米以上的香楊和大青楊所占據。
(三)東北東部山地林區。本區包括長白山、完達山、張廣才嶺林區,行政上屬吉林、黑龍江、遼寧3省,地處鬆花江、圖們江、烏蘇裏江和鴨綠江上遊。林業用地麵積1,400萬公頃,其中森林麵積1,020萬公頃,蓄積量11億立方米。全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溫度2—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局部地區達800毫米,無霜期120天左右。
本區也是紅鬆的主要產地,樹種資源在東北各林區中最豐富。主要成林樹種與小興安嶺近似,所不同的是紅皮雲杉很少,長白落葉鬆(黃花鬆)代替了興安落葉鬆。還多了一些其他樹種,如沙鬆(遼東冷杉)、紫杉(東北紅豆杉)、長白鬆(美人鬆)、杜鬆、花曲柳、白扭槭、擰勁槭等。
東北、內蒙古林區為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生產生活提供了大量木材和其他林產品,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目前存在集中過伐嚴重,采伐量超過生長量,更新落後於采伐,資源減少,采育失調等問題。一九七六年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林木蓄積量比一九六二年減少1.2億立方米。尤其是本區珍貴用材樹種紅鬆麵積和蓄積量顯著減少。據森林資源清查資料,一九六二年紅鬆林麵積為128萬公頃,蓄積量3億立方米;一九七六年降為45萬公頃,0.93億立方米,分別減少65%和69%。國家對此采取了一些措施,使下降趨勢有所緩和,但未完全停止。到一九八一年,紅鬆林麵積降到38.9萬公頃,蓄積量降到0.84億立方米,比一九七六年分別減少13.5%和9.7%。而五十年代以來人工營造的紅鬆林成林麵積僅6.05萬公頃,蓄積量315.68萬立方米,遠遠不能補償消耗量。至於其他一些較為珍貴的用材樹種資源,如雲杉、冷杉、水曲柳、黃波羅、色木、榆、椴等,也在逐漸減少。原來生長在長白山一帶的優良用材樹種長白落葉鬆和紫杉更急劇減少。
新中國建立以來,本區人工造林獲得一定成績。據一九八一年清查,全區長大成林的幼齡林計520萬公頃,其中在荒山荒地上造的人工林成林150萬公頃,占本區現有森林麵積的5.3%。造林樹種主要為落葉鬆,麵積達78.6萬公頃,占52.4%;其次是楊樹,麵積52.7萬公頃,占29.6%。
二、西南林區
西南林區範圍包括四川、雲南和西藏3省、自治區。全區林業用地5,687萬公頃,其中森林麵積2,233萬公頃,林木蓄積量35.46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10%。地理位置從中、南亞熱帶至北熱帶。本區緯度較低,但地勢高峻,是著名的“世界屋脊”所在地。本區山地占9成左右。有不少大麵積的高山荒漠,不宜高等植物生長。
(一)四川林區。本區包括東、西兩部分,東部為四川盆地及周圍的低山、丘陵,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溫度12—18℃,全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西部為橫斷山脈的東北邊緣,地勢高聳,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高達1,500毫米。本省林業用地1,900萬公頃,其中森林麵積68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12%,林木蓄積量10.5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