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林區概況和動態(3 / 3)

西南地區山地占9成左右,為使人民富裕和促進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應以發展林業和林副業生產為重點,全麵繁榮山區經濟。山區林副業生產門路很多,如采集樹木種子,撫育間伐,竹木加工,經營經濟林木和中藥材,采鬆脂,等等。

三、南方集體林區

本區包括長江流域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東海、南海沿岸的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及雲貴高原邊緣的貴州等9省、自治區,土地麵積15,595萬公頃,占國土麵積的16%。其中林業用地8,325萬公頃,占全國林業用地的31%。森林麵積3,92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5%。現有林木蓄積量14.8億立方米,平均每公頃蓄積量38立方米。這是全國三大林區中森林麵積最大、蓄積量最小、單位麵積蓄積量最低的一個林區,然而卻是我國森林資源較為集中、承擔國家三分之一的商品木材生產任務的重要林區。這裏經濟發達,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全國主要產糧區。基本上屬亞熱帶氣候,全年溫熱多雨,年平均溫度20—24℃,年降水量—1,500毫米。全區地勢略有起伏,山嶺海拔高度一般在3,000米以下,少有高峰。

本區農民有經營林木的傳統。主要林木為馬尾鬆、杉木和竹類人工林。天然林樹種繁多,主要針葉樹有柳杉、鐵杉、水杉、池柏、金錢鬆、黃山鬆、粗榧、香榧、紅豆杉、建柏、油杉等。常見的常綠闊葉樹有女貞、木荷、櫧栲類、石楠、樟、山茶、湘楠、黑殼楠等。落葉半落葉的闊葉樹有櫟類、槭類、苦楝、香椿、楓香、楓楊、黃檀、榆、檫等。屬於國家珍貴稀有樹種的,有水杉、銀杉、金錢鬆、珙桐、金錢槭等。較為常見的經濟樹木有油茶、油桐、漆樹、烏桕、棕櫚等多種。

35年來本區杉木林有很大發展,據調查,一九六二到一九七六年,杉木林麵積由374萬公頃增加到614萬公頃,增長64%;杉木蓄積量由16,890萬立方米增加到19,599萬立方米,增長16%。同期,馬尾鬆林麵積由1,130萬公頃增加到1,994萬公頃,增長76%;蓄積量由39,476萬立方米增加到52,012萬立方米,增長32%,上升趨勢顯著。但據一九八一年清查,由於不少地方林木遭到濫伐破壞,森林資源發生了變化。杉木和馬尾鬆麵積減為584萬公頃和1,254萬公頃,分別比一九七六年減少4.5%和37%,而同一時期由於早期人工林成材和各地加強了保護管理,杉木蓄積量為23,733萬立方米,仍然增長15%。

本區人口眾多,自然條件優越,各類資源豐富。現有人口37,374萬人,占全國人口的37%,每平方公裏平均240人,是人口較為密集的地區。本區杉木、馬尾鬆等木材,每年列入國家計劃內產量1,500萬立方米左右,主要在本區消費。能由國家調配380萬立方米,隻占國家每年總調配量的13%。據典型調查,本區木材的計劃外消耗約為計劃內消耗的2.5倍,據此推算,每年消耗森林資源近6,000萬立方米,每人平均年消耗森林資源0.16立方米,其中大部分用作燃料燒掉,非常可惜。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生產生活需要大量木材、燃料和林副產品,本區正積極利用有利條件不斷擴大森林資源。

據調查,本區現有2,500萬公頃荒山荒地適宜造林,還有1,200萬公頃疏林、灌叢可以改造成林。近年在這些荒山荒地進行人工造林、飛機播種造林和封山育林,取得一定成效。在杉木適生地區,10年生杉木人工林每公頃林木蓄積量可達100立方米以上,30年生杉木人工林每公頃林木蓄積量可高達500—600立方米。由於造林時選地不當和對幼林經營管理不善,本區杉木人工林平均每公頃蓄積量僅38立方米。因此,亟應提高造林質量,加強林木經營管理,促使林木速生豐產。

四、北方零散林區

本區包括西北、華北與東北部分地區以及毗鄰的山東、河南等省。森林分布零散,土地麵積廣闊,占全國土地麵積的50.5%;其中林業用地8,433萬公頃,占全國林業用地的31.6%;森林麵積2,205萬公頃,隻占全國森林麵積的19%;林木蓄積量10.2億立方米,占全國林木蓄積量的11.3%;森林覆蓋率隻有2.5%。現有成片森林都集中於高山峻嶺及不宜或不便開發的地區,大片土地缺少森林覆蓋,荒山禿嶺到處可見,水土流失十分嚴重。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一是自然條件差,雨量稀少,氣候幹旱;二是曆史上開發較早,林木破壞嚴重,未能及時恢複。到新中國成立前,全區森林麵積僅剩124萬公頃,蓄積量不過1.76億立方米。

本區主要屬於黃河流域,除在秦嶺、白龍江、天山、阿爾泰山等邊遠山區還保留少數原始天然林外,多屬零星分散的天然次生林。樹種較多,以溫帶樹種為主,兼有寒溫帶樹種。自西而東,阿爾泰山和天山主要針葉樹種有新疆落葉鬆、天山雲杉、新疆五針鬆、新疆冷杉、青海雲杉、紫果雲杉、青杄、白杄、麥吊雲杉、鐵杉、華山鬆、油鬆、白皮鬆、華北落葉鬆等。闊葉樹種繁多,以白樺、楊樹分布最廣,西部間有紅樺、牛皮樺生長,與針葉林混生或形成片狀純林。西部平川河穀常有胡楊、箭杆楊生長,中、東部常見闊葉樹有遼東櫟、蒙古櫟、栓皮櫟、麻櫟等。各地常見的散生樹種有側柏、楸、臭椿、榆、槐、旱柳等。近年平川地區泡桐、雜交楊等發展迅速。

新中國成立以來,本區造林和殘次林撫育、改造成績顯著。到一九六二年,森林麵積增加到1,250萬公頃,蓄積量增加到60,300萬立方米。一九七六年,森林麵積達1,911萬公頃,蓄積量達88,523萬立方米,比一九六二年分別增長52.9%和46.8%。到一九八一年,森林麵積達2,205萬公頃,蓄積量達101,693萬立方米,比一九七六年分別增長15.4%和14.9%。

本區森林麵積和林木蓄積量迅速增加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麵。一是各地大力育林、造林,積極進行殘次林改造。曆年造林830萬公頃中成林680萬公頃,蓄積量5,400萬立方米,形成不少大片林基地。如甘肅省小隴山林業總場將原有殘次林撫育改造,建成了1個麵積近40萬公頃的林業基地。二是各地大搞“四旁”植樹和平原綠化,營造了不少農田林網。山東省新造防護林30萬公頃,河南省在黃河故道營造防護林27萬公頃。據一九七六年調查,全國共有農田林網和“四旁”樹119億株,本區占75%,計89億株;全國農田林網和“四旁”樹木蓄積量14,607萬立方米,本區占70%,計10,071萬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