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造林育林
新中國建立後,在全國範圍內廣泛地進行了造林綠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群眾造林運動有了新的發展,從山區到平原,從沙區到海疆,從城市到農村,到處可以看到為祖國河山添錦繡的動人場麵。
中國的造林經營方式主要有國營、集體和個體3種。在大麵積荒山和次生林地區,由國家設立國營林場4,065個,經營山林.9億畝,其中森林3.5億畝。各地農村設立社隊林場17.5萬個,經營山林2.5億畝。還有林業專業戶、家庭林場、合作林場、鄉村林場、各種聯合體等,劃定或承包荒山荒地進行造林。北方各省、自治區以營造防護林為主,南方各省、自治區以營造速生用材林和經濟林為主,在華北平原、中原等平川地區主要開展平原綠化,在人煙稀少的偏遠山區進行飛機播種造林。在城市、礦區周圍,鐵路、公路沿線,江河、湖泊的上遊和沿岸,發動各行各業造林,並在全國各地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35年來造林綠化成績十分顯著。
一、營造防護林、用材林和經濟林
新中國成立初期即開始大搞防護林建設。先在冀西營造防風固沙林,接著在永定河下遊、豫東、陝北以及內蒙古、寧夏、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風沙危害嚴重的地區相繼開展治沙造林活動。至一九七八年,全國營造固沙林達2,200萬畝,不少已發揮防護作用。一九七八年又在西北、華北北部、東北西部開始建設規模宏大的“三北”防護林體係,到一九八三年,第一期工程已完成73%,造林麵積6,600萬畝,進展很快。在全國各地普遍開展了“四旁”植樹活動,在平原地區積極營造農田林網。到一九八三年,“四旁”植樹達72億株,平原農區的1.9億畝耕地上造起了林網,收到了防護效益。在江蘇、遼寧、山東、河北、廣東、福建等省的濱海地區,營造海防林5,000萬畝。在黃河、淮河、遼河、長江、珠江中上遊和南方一些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營造水土保持林2,100萬畝。在全國各地大力營造了用材林和經濟林。南方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省、自治區自然條件好,林木生長快,營造了以杉木為主的用材林8,000萬畝,發展了竹林2,000萬畝,建立了一批用材林基地。全國共營造油茶、油桐、烏桕、核桃、板栗、棗、柿等經濟林9,000萬畝以上,每年為國家提供大量食油、工業用油和幹鮮果品。
據“五·五”森林資源清查,全國人工造林保存麵積達41,717萬畝,占全國現有森林麵積的24.1%。
二、湧現大批造林綠化先進典型
全國造林綠化搞得好的縣有200個以上。在那裏,荒山披上了綠裝,沙漠變成了綠洲,農田遍布林網,“四旁”綠樹成蔭,自然麵貌、經濟狀況和人民的生活環境都發生了顯著變化。
中國西北戈壁縱橫,沙漠連綿,風沙為害十分嚴重,威脅人們的生活、生存。地處“河西走廊”的甘肅省民勤縣,東、西、北三麵被騰格裏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包圍,風沙線長達200多公裏。新中國建立前的百來年間,流沙埋沒村莊6,000個、農田26萬畝。新中國建立後,開始在此營造防風固沙林。石羊河機械林場20年來營造沙棗、楊樹林30萬畝,壓沙障7,615公裏,控製住12萬畝流沙,使民勤縣城西公社16萬畝農田受益。臨澤縣10多年來營造防風固沙林22萬畝,林帶長238裏,保護20萬畝農田免受風沙危害。
陝西淳化縣是綠化黃土高原的一麵旗幟。一九七三至一九七九年間,全縣營造水土保持林27.3萬畝,果木林9.7萬畝,道路、農田防護林帶1,600公裏,“四旁”植樹1,576萬株,使全縣荒山、荒溝綠化,森林覆蓋率由3%提高到16.8%,輸入河流的泥沙量減少46.2%,許多地方水土流失得到控製。此外,每年提供枝柴2億斤,解決了部分農戶的燒柴。年產蘋果500萬斤,增加了群眾經濟收入。在林帶庇護下,農作物產量大幅度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