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造林育林(2 / 2)

位於魯西南平原的兗州縣,對田、路、渠、村、林統一規劃,10年來通過營造林帶,使69萬畝農田形成7,000個百畝左右的方田,實現了農田林網化。同時營造成片的速生豐產林4萬畝,糧桐間作16萬畝,植樹1,100萬株,使森林覆蓋率達到14.7%。植樹造林的發展,改善了小氣候,促進了農業增產,增加了經濟收入。一九八○年以來,每年間伐一批小徑材,供應縣內民用材的需要,解決了三分之一農戶的燒柴困難。

四川省涼山自治州的茂密森林,從清光緒年間開始遭到濫伐,後來又經國民黨反動派“燒山剿彝”和軍閥土豪亂砍濫伐,已被破壞殆盡,剩下大片光山禿嶺。西昌一帶幾乎年年都有洪災。新中國成立後,開始綠化涼山。五十年代末期,開展飛機播種造林,缺苗處進行人工補植。經過10年努力,飛機播種成林麵積達500萬畝,光山變成了青山,生態環境大大改善。一九八一年四川全省遭受特大洪水災害,涼山地區的東西河卻經受住了罕見暴雨的考驗。西昌縣的南橋一帶過去是洪泛區,如今翠巒環繞,林茂糧豐。

廣東省的雷州半島方圓百裏,原來是荒野不毛之地,林木稀少,自然條件惡劣。據史料記載:自一九一一至一九四九年的38年間,有37年遭受旱災,一九四六年和一九四九年兩次大旱,死於饑饉和瘟疫的達10餘萬人。新中國成立後,雷州人民堅持植樹造林20年。國家在雷州半島也建立了林業局,營造以木麻黃為主的海岸防護林和以桉樹為主的大片用材林和農田防護林,積極發展經濟林木。到一九八三年,半島上共計造林36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1%。半島一片蔥蘢,林木已發揮防護作用,並且成為全省新興的木材生產基地。僅雷州林業局就有80萬畝桉樹用材林,年產木材10萬立方米以上。半島上糧食總產量比造林前增加了2倍,社員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不少社隊實現了用材、燒柴自給,經濟收入也增加了。

湖南省株洲縣從一九六五年開始大力營造速生豐產林。經過年努力,到一九八三年,全縣擁有以杉木為主的用材林44萬畝,毛竹、油茶林58萬畝,果樹、茶葉7.6萬畝,共有森林麵積109.6萬畝,使森林覆蓋率由一九六五年的14.8%上升到43.2%。全縣90%以上的山頭綠浪滾滾,景象喜人。一九八三年產木材1,500立方米,毛竹50萬根,茶油3萬擔,柑橘2.5萬擔,茶葉0.7萬擔,林業收入1,150萬元,占農業總收入11%,比一九六四年增加10倍以上,全縣有18個公社的林業收入占農業總收入的25—60%。

河北省賽罕壩機械林場是一個艱苦創業建立用材林基地的樣板。該場於一九六二年建立。20多年來,林場的職工和附近農民在昔日雜草叢生、荒無人煙的壩上,初步建成一個擁有54萬畝人工林和30萬畝天然次生林的大型用材林基地。

黑龍江省林口林業局是國有林區老企業恢複青春,實現青山常在、永續利用的一麵旗幟。建局20年來,人工更新造林101.6萬畝(包括建局前的6萬畝),把一個林相殘破、資源枯竭的老林區改造成林木鬱鬱蔥蔥、生機勃勃的新興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