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采伐利用森林
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國家製定了合理采伐利用森林的方針。一九五○年五月政務院發布《關於全國林業工作的指示》,指出:公有林(包括國有林)應由中央人民政府林墾部或中央委托的各級林業機構經營采伐,統籌供應公私用材。其他任何機關、部隊、學校或企業不得借口任何理由自行采伐。個別地區駐軍確因自用燃料無法購得而需樵采時,必須經當地專署以上人民政府或林業主管機關核準,在公有林指定區域內作合理的修枝疏伐,並照繳山價。政務院還給全國各大林區布置了采伐任務。
一、國有林區的采伐利用
(一)重視節約利用木材。東北林區是主要木材產區。由於當時木材生產未走上正軌,伐木的方法不正確,不僅損傷木材,砸傷幼樹,還經常發生人畜傷亡事故。一九四九年時,伐根高達80—100厘米以上,僅此一項即浪費木材40萬立方米。造材時原木留後備長度長達20—30厘米,浪費大量木材。樹木的梢頭本來可以作坑木和造紙、建築材料,當時廢棄不用,僅一九四九年即廢棄20萬立方米。優材劣用的現象也很普遍。優良的紅鬆被用作枕木,珍貴的黃波羅和水曲柳被用作車立柱。針對上述情況,林墾部和東北林務總局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伐木時要掌握樹倒方向;伐根降到30厘米以下;縮小原木的後備長度,短材隻留5厘米,長材隻留10厘米;直徑6厘米以上的梢頭全部運出林外進行利用;製止優材劣用,合理利用木材。一九五○年度,東北林區從降低伐根、利用梢頭木、合理造材等方麵節約木材50萬立方米。
日偽時期,東北林區遭到掠奪性采伐,許多林內殘存著站杆、病腐木、倒木、梢頭木,還有不少已伐倒而沒有運出林外的木頭。這些既容易引起病蟲害,不利於森林更新,又使許多有用之材在林內腐朽,造成浪費。一九五○年,鬆江省農林廳在林區進行清理林場試點,改善了林內衛生狀況,有利於幼壯林木生長,又增產了一批木材,供應地方和農業生產上使用。這一作法在鬆江省和整個東北林區得到推廣。
(二)改變生產方式,改善作業條件。新中國成立初期,冬季是東北國有林區木材生產的黃金季節。各個林業企業都利用農閑季節,采取包工辦法,組織大批農民上山伐木,並利用冰雪有利條件,把木材集中起來。這些木材除通過森林鐵路運出一部分外,主要等到來年春季從河道水運出山。這種生產方式弊端較多:一是生產的季節性很強,錯過時機就完不成任務;二是動員成千上萬的人馬上山,需要組織供應大量的糧秣,後勤任務繁重;三是讓缺乏林業生產技術的農民上山伐木,很難做到合理采伐和搞好伐區管理,給森林跡地更新帶來困難。由於木材生產任務逐年增加,這種生產方式更難以保證任務的完成,因此,迫切需要把群眾包工改為企業直接經營,把季節性作業改為常年流水作業。一九五○年,東北林區大部分改為企業直接經營,組織專業工人生產,改冬采冬運為秋采冬運。一九五一年,吉林省臨江森工局用平車集材試驗夏采夏運成功,為實行常年流水作業創造了條件。一九五二年開始推行夏采夏運常年流水作業。實行常年流水作業,必須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改善作業條件。一九五二年全國林業會議要求提高木材采運機械化比重,提高生產效率,減輕勞動強度。一九五四年,選擇黑龍江省帶嶺林業實驗局進行機械化常年流水作業試點,把伐木、造材、集材、裝車、卸車等主要生產環節的手工作業改為機械化作業,把山上造材運輸原木改為直接運輸原條到貯木場造材。試點實現了原條運輸新工藝,把常年流水作業推進了一步。一九五五年,林業部把木材生產機械化列入林業建設重點,要求東北林區繼續鞏固提高運材和原木出河的機械化水平,重點發展集材、木材裝卸和歸楞的機械化比重。隨著林業機械化事業的發展,陸續從國外引進油鋸、電鋸、絞盤機、履帶式集材拖拉機等專用機械,首先在東北林區使用,使木材生產機械化水平提高了一步。一九五六年四月,在帶嶺森林工業實驗局進行了森林工業生產技術和生產管理改革試點。八月在森林工業部召開的國有林區森林工業局長會議上,把改革生產技術和改革企業生產管理列為一九五七年的中心任務。此後,以實行機械化常年流水作業和原條運材為重點,對伐區作業,采伐方式和生產管理進行了係統改革,提高了森林工業企業的經營管理和生產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