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學蘇聯(1 / 1)

林業學蘇聯

新中國成立初期,林業界對學習蘇聯采取了積極態度,先後聘請了許多蘇聯林業專家來中國幫助林業建設。這些蘇聯林業專家發揚國際主義精神,做了許多工作。例如,指導開展林業調查設計,為新中國培養了一支能獨立工作的專業調查設計隊伍;指導製訂林木采種、育苗、造林、森林調查、森林主伐等專業技術規程;幫助提高森林采伐、製材、林產化工的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指導進行林業教育改革,並有部分蘇聯林學教授直接為中國林學院係師生講課,給我們很大幫助。

不過,我們在向蘇聯學習過程中,有些方麵沒有注意把蘇聯的林業科學技術和先進經驗同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結果發生了不少問題。例如,蘇聯根據他們國家的情況,實行營林與森林工業分治:營林部門負責護林、造林和森林經營管理,森林工業部門負責森林采伐(木材加工和造紙工業另設一個部管理)。我們一度照搬了這一模式。在中央分設林業部和森林工業部兩個部,有的地區也分設營林和森林工業兩套機構。在基層,森林工業企業采伐森林,由營林部門伐前撥交代區,伐後驗收伐區,並進行跡地造林更新。由於營林與森林工業分治,加深了兩者之間的矛盾。再如,蘇聯大部分地區偏北,氣候較冷,其樹種選擇、混交方式、營造密度、撫育管理等營林技術措施是根據本國條件與森林情況研究製訂的,對他們是適用的。但是中國情況與蘇聯不同,地區差異很大,有些營林技術措施因此不適用。一九五三年,浙江、福建兩省林業部門學習蘇聯造林經驗,將馬尾鬆的造林密度由原來每畝200—300株提高到500株,浙江省部分地區的插杉密度由原來每畝170株提高到400株。一九五九年,湖南省零陵縣五星嶺林場在蘇聯專家指導下設計營造的杉木林密度高達每畝666株,結果幼樹擁擠,撫育間伐費工很大,遲遲不能成材。又如,蘇聯森林多,林區人煙稀少,樹種天然更新較易,因此采伐時多實行皆伐,伐後主要依靠天然更新。而我國當時有些林區學習蘇聯不問條件,一度全麵推行皆伐,伐後人工更新跟不上,有的樹種(如紅鬆等)天然更新又困難,結果許多采伐跡地變成殘次林地或灌叢、疏林地。學習外國經驗必須同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林業的道路,這是一條極為重要而深刻的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