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兩次整頓
“文化大革命”期間全國處於動亂之中。但在一九七一至一九七三年間和一九七五年,由於周恩來、鄧小平同誌主持中央工作,曾經出現兩度轉機。一九七二年周恩來同誌提出批判極“左”思潮,整頓企業,反對無政府主義。一九七五年七至九月,鄧小平同誌要求各單位限期改正領導班子的“軟、懶、散”狀況,建立和健全崗位責任製。這兩次整頓對林業的影響很大,林業戰線有相當一批老幹部和技術人員陸續恢複工作,使林業建設有了轉機,並且取得一定進展。
一、平原綠化
從七十年代開始,“四旁”植樹有了新的進展,逐漸從“四旁”擴展到大田,有的縣已發展成為方田林網,人均“四旁”植樹達到100株。一九七一年全國林業工作會議和一九七三年全國造林工作會議對平原綠化問題作了研究,提出“四旁”植樹“上《綱要》縣”的標準為人均100株。這個標準的確定推動了各地的平原綠化工作。河南省許昌地區和安徽省阜陽地區加快了綠化步伐,經過三、四年努力,兩個地區的一部分縣達到了《綱要》所規定的指標。山東省兗州縣和山西省夏縣的“四旁”綠化也相繼上了《綱要》。有的縣把平原綠化納入農田基本建設,統籌兼顧,全麵規劃,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大搞方田林網,麵貌為之一新。一九七二年,河南省博愛縣縣委一班人頂著狠批“唯生產力論”的逆流,領導農民群眾大搞農田林網,用了三、四年時間將全縣92%的耕地(32萬畝)用林網分隔成1,861塊方田,初步形成了以農田林網為主體,網、帶、片相結合的平原防護林體係。
二、用材林基地建設
六十年代初期,林業部總結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造林經驗,提出“林業基地化、林場化、豐產化”的方針。一九六四年計劃全國建立用材林基地240片。但是,由於“文化大革命”開始,用材林基地建設被迫停頓下來。一九七一年恢複用材林基地建設。九月,全國林業工作會議通過了《全國林業發展規劃(草案)》,提出:“南方9省、自治區(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自然條件好,林木生長快,是擴大我國森林資源的重要戰略基地。要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大造速生豐產林,加強大片用材林基地建設”。農林部經過調查研究,於一九七二年十二月擬訂了《關於在南方9省、自治區建立大片用材林基地的規劃意見(初稿)》,要求從一九七三到一九八○年營造用材林8,000萬畝,以杉木為主。一九七四年農林部又提出:南方9省、自治區林區300多個適於種杉的縣,在繼續加強老林區建設的同時,要加快綠化荒山,力爭在一九八五年以前建立以杉木為主的速生用材林1億畝,20年左右成材,增加林木蓄積量10億立方米。
從一九七六年起,國家每年撥款2,000萬元補助南方重點用材林基地縣的社隊造林。這些縣每年營造用材林近千萬畝。出現了湖南株洲、湖北崇陽等新的用材林基地,為國家儲備了一批後備森林資源。南方各省、自治區結合建設用材林基地建立了一批社隊林場,他們的具體作法是“造上一片林,留下一批人,辦好一個場”,“基地辦林場,林場管基地”。各地社隊林場普遍采用湖南省株洲縣實行的山權一成、林權二成、投勞七成的分成方法,場員在林場勞動,回生產隊分配。到一九七五年底全國社隊林場發展到25.59萬個,擁有勞力252.22萬個。
三、飛機播種造林
“文化大革命”前,在自然條件優越的南方一些地區已試驗成功飛機播種造林。一九七二年南方各地共完成飛機播種造林1,980萬畝,創造了曆史最高紀錄。一九七一至一九七三年間,廣西壯族自治區平均每年完成飛機播種造林625萬畝。其中一九七二年高達749萬畝。在這個時期,廣東、四川、雲南等省也相繼出現了一片片飛機播種造林基地。
七十年代初期,沉寂多年的北方飛機播種造林也得到恢複。一九七三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提出在沙區再次搞飛機播種造林種草,委托農林部林業局組織中國農林科學院和有關林業院校等單位對西北、華北重點沙區進行調查研究,為開展飛機播種造林種草提供科學依據。一九七三年和一九七五年,在北方幹旱石質山區的河北省隆化、平山兩縣進行了油鬆大麵積飛機播種造林,獲得成功。七十年代中後期,陝西、甘肅、山西等省的山區和黃土高原飛機播種造林也相繼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