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造林,綠化祖國(1 / 3)

植樹造林,綠化祖國

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僅需要大量木材,還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綠化祖國是實現自然生態係統良性循環的首要工作,是關係到本世紀末實現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實現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問題。黨和國家已把造林綠化定為基本國策。

一、開展全民義務植樹

全民義務植樹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全民性的、法定的、無報酬的、為國家和社會服務的植樹活動。中國森林覆蓋率低,國土麵積大,為了振興林業,加快綠化進度,必須動員全國全民全社會參加。通過全民義務植樹,使廣大人民養成綠化祖國人人有責,愛護林木義不容辭的高尚品德,培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進一步樹立集體主義、共產主義的道德風尚。一九七九年二月二十三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全國植樹節。在鄧小平同誌的倡議下,根據國務院的提案,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十三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決定“凡是條件具備的地方,年滿十一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除老弱病殘者外,因地製宜,每人每年義務植樹3—5棵,或者完成相應勞動量的育苗、管護和其他綠化任務”。一九八二年二月十八日國務院頒布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實施辦法》。十二月二十六日鄧小平同誌提出:全民義務植樹這件事,要堅持二十年,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紮實。為了保證實效,應有切實可行的檢查和獎懲製度。一九八四年成立中國綠化基金會,確定了中國植樹節節徽。

隨著《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的頒布,從中央到地方普遍建立了綠化機構,加強了組織領導。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七日中央綠化委員會成立,由國務院和有關部委、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團中央、全國婦聯、全國總工會、中國民航總局等部門負責人24人組成。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萬裏任主任委員。中央綠化委員會辦公室設在林業部,下設3個組:城市組設在城市建設總局,農村組設在林業部,部隊組設在總後勤部。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和2,412個地、縣以及人民解放軍各大軍區、各軍種與各軍、師、團也都相繼成立了綠化委員會,由各級政府、軍隊、有關部門和人民團體的負責同誌組成。一九八二年和一九八三年,首倡全民義務植樹的鄧小平同誌帶領家屬和身邊的工作人員在北京西山植樹,帶頭履行公民義務。一九八四年春,他又和王震同誌在福建省廈門市冒雨植樹。胡耀邦、趙紫陽、鄧穎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都參加了義務植樹活動。一九八二年春季植樹節,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區的黨政軍負責同誌同當地軍民一起參加植樹活動。據首都綠化委員會統計,黨中央、國務院各部門有294名正副部長、1,689名司局級幹部到北京市郊參加義務植樹;中國人民解放軍駐京部隊單位參加義務植樹的軍級以上幹部有800多名。

一九八二年以來,全國各族人民總動員,男女老少齊動手,使綠化建設成為一項社會公益事業,具有廣泛的群眾性、社會性,開展得越來越普遍、深入。為了積極響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號召,各級綠化委員會協助黨、政、軍領導機關廣泛發動工人、農民、青少年、婦女、科技人員、幹部、居民和全軍指戰員,組成浩浩蕩蕩的綠化大軍。從東海之濱到青藏高原,從西沙群島到黑龍江畔,到處可以見到人民群眾為綠化祖國山河而戰天鬥地的動人場麵。在這項活動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發揮了綠化祖國尖兵的作用,為全國人民樹立了榜樣。一九八三年,全軍營區“四旁”植樹4,349萬株,成片造林17.25萬畝,成活率分別達到80%和90%。在城市,植樹種草活動開展得比較普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踴躍參加。天津市發動群眾建設海河公園,僅用1年時間就完成了海河兩岸綿延19.8公裏、麵積343.5畝的綠化任務。農村義務植樹也有發展。一九八三年參加義務植樹人數比上年增加18.3%,植樹株數比上年增加20.7%。全國億萬青少年在這項活動中發揮了生力軍的作用。各級共產主義青年團組織和大、中、小學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開展植樹活動,既綠化了祖國,又使青少年受到鍛煉。

一九八四年三月一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深入紮實地開展綠化祖國運動的指示》中重申,要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並著重指出,“城市義務植樹,應當走在前頭。要盡快改變目前城市綠化覆蓋率低,園林綠地少,裸露地麵多,環境汙染嚴重的狀況。要廣泛發動群眾搞好城區和郊區的綠化,各級領導機關都應積極行動,成為表率。京津滬三大城市、各省會城市和自治區首府、曆史文化名城和重點風景旅遊城市,要力爭四、五年內使城市的園林綠化和環境麵貌有一個根本的改觀。各廠礦、企業、機關、學校、駐軍等單位,要結合整頓廠容、校容、院容,搞好綠化,爭取二、三年內使本單位的環境改變麵貌”。全國城鄉各地、各單位正以實際行動進一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

二、營造“三北”防護林

一九七七年,農林部林業局工作組到西北各省、自治區和山西省調查研究後,製訂了營造“三北”防護林的規劃意見,一九七八年五月在西安召開了10省、自治區林業廳、局長會議,就規劃意見進行了研究討論。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經國務院批準,納入國家計劃,按照基本建設程序組織施工。其規劃範圍,包括新疆、青海、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北京12個省、市、自治區的381個縣、自治縣、旗、市,總麵積39億畝。這個體係是將西北、華北北部和東北西部的農田防護林、固沙林、黃河中上遊水土保持林以及東北、內蒙古的基本牧場防護林都聯係在一起,構成多林種結合和片、網、帶結合的防護林體係。第一期工程計劃到一九八五年完成造林8,000萬畝,逐步形成一個以林為主,片、網、帶和喬、灌、草相結合,東西綿亙14,000裏的防護林體係。工程完成以後,這一風沙線的農區、半牧區和黃河中遊水土流失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將由現在的4%左右分別提高到10%和18%,使1億畝農田和5,000萬畝草場得到保護。

到一九七七年,“三北”防護林規劃地區林業建設已有一定基礎。有森林麵積1.3億畝,其中人工林4,000萬畝。有國營林場、苗圃1,000多處,林業工作站、治沙站300多個,林業科研單位50所,社隊林場2萬多個,專業勞力25萬人。這些機構近年進行了整頓、充實、擴大,已成為完成防護林工程的雄厚技術力量和物質基礎。在造林較早規模較大的地區,過去營造的防護林已形成跨縣連片的地域性防護林體係。

到一九八三年底,“三北”防護林地區完成造林6,635萬畝。吉林省榆樹、農安、德惠、懷德、梨樹、長嶺、乾安、扶餘、洮安等縣基本實現了林、路、渠和帶、片、網相結合的農田林網化。商品糧基地榆樹縣自一九八一年列入“三北”防護林建設範圍後,把營造農田防護林作為建設商品糧基地的重要措施和治窮致富的主要條件來抓。經過兩年努力,營造農田防護林13.2萬畝,基本實現了農田林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