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綠化大西北
一九八三年七、八月間,胡耀邦、趙紫陽等中央領導同誌先後視察了甘肅、青海、新疆、陝西等省、自治區,提出在本世紀末和下世紀初把中國經濟開拓的重點放到大西北的戰略決策。要建立中國北方生態係統的良性循環,第一位的工作就是植樹種草。胡耀邦同誌走一路講一路,大講植樹種草的重要性。指出,從戰略上看甘肅是發展林業的重要基地,種草種樹、發展畜牧是改變甘肅麵貌的根本大計。經過20—30年或更長時間的努力,把破壞了2,000多年的生態平衡恢複起來,把甘肅建設成為中國第一流的林、牧業基地。由長期毀林毀草、開荒種糧轉為植樹種草,這是一個有重大意義的農業發展戰略的轉變,是科學地開發建設西北的大政方針。
中國西北地區幅員廣闊,資源豐富,日照時間長,開展多種經營的門路寬廣,經濟發展潛力很大。突出問題就是林草植被少。據調查,森林麵積僅12,225萬畝,森林覆蓋率隻有2.5%,且分布極不均勻。由於林草稀少,生態環境惡化,幹旱、風沙、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嚴重,限製和阻礙了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中國成立後,西北地區的林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人工造林2,686萬畝,“四旁”植樹18.8億株,為營林事業打下了初步基礎。在風沙危害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幹旱荒漠地帶和沙漠前緣陸續湧現了一批綠化先進典型,如甘肅省民勤、張掖,陝西省淳化、榆林、靖邊,青海省互助、湟源,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莎車等縣。
中央領導同誌關於建設西北的指示傳達以後,西北5省、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迅速作出了決議,落實了植樹種草的任務。甘肅省委決定繼續放寬林業政策,調動各級幹部和廣大群眾植樹種草的積極性。凡能承包下去的荒山、荒溝、荒灘全部承包到戶,發展林業專業戶,鼓勵農戶和聯戶興辦家庭小林場、小牧場、小苗圃、小果園;廠礦周圍的荒山荒地由廠礦承包;國有林區的邊緣地帶包給附近社隊或農戶。重視興辦林業院校和各種訓練班,培訓人材。一九八三年已培訓各級領導幹部和各種專業人員4,200人,培訓農民技術人員10萬多人次。同時,組織林業技術人員下隊到戶,進行勘察設計與現場指導,幫助群眾提高造林質量和經濟效益。甘肅省還製訂了近、遠期規劃,近5年內每年造林200—300萬畝,種草450萬畝;30年造林1億畝,使每個農戶平均達到10畝草山、2畝林、2頭牲畜、10隻羊,加上原有林5,000萬畝,使森林覆蓋率達到20%,相當於現在的3倍。陝西省委、省政府在《關於開展大規模種草種樹,徹底改變我省幹旱地區農業落後麵貌的決定》中,要求陝北地區從一九八四年起,每年種草種樹各200萬畝,力爭在短期內達到平均每戶1頭大牲畜,每人9畝林草、800斤糧、3隻羊的奮鬥目標。決定每年從地方財政抽出500萬元和低息貸款1,000萬元扶持渭北23個重點縣的林草建設,從建設投資中拿出30—40%,從小流域治理投資中拿出50%,用於植樹種草。
四、綠化太行山
胡耀邦同誌一九八二年四月和一九八三年七月視察河北省易縣和山西省五台縣時,提出綠化太行山的任務:河北要翻身,要靠太行山。太行山的麵貌不改變,生態環境改不了,河北富不了。把沿太行山的18個山區縣都綠化起來,對後代有很大影響。要農、林、牧結合,喬、灌、草結合,封山育林、飛播造林與人工造林相結合。用20年或更長時間,把太行山這條“黃龍”變為“綠龍”。林業部於一九八三年七月、十月兩次召開規劃座談會,組織6個組分赴河北、山西、河南、北京4省、市調查,製定了《加速綠化太行山的規劃意見》和《太行山綠化總體規劃(草案)》。一九八四年六月召開了規劃論證會。
太行山區南起黃河,北接恒山、燕山山脈,西臨汾河,東臨華北平原,範圍涉及河北、山西、河南、北京4個省、市的104個縣、區、市,總麵積2億多畝。這一帶地域廣闊,溫濕條件適宜,荒山荒坡多,發展林、牧業的潛力大,資源豐富,多種經營門路廣闊,有利條件很多。太行山是革命老根據地,在革命戰爭年代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太行山既是北京、天津和華北平原的天然屏障,又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工業、化學工業基地。因此,加速綠化太行山,對改善生態環境,支援四化建設有重要意義。
綠化太行山,要先用3—4年時間搞好規劃設計,準備好種苗,做好基礎工作。按規劃,到二○○○年要造林5,250萬畝,其中防護林占44.6%,用材林占37.6%,經濟林占11.2%,薪炭林占3.2%,特用林占3.4%;種草1,743萬畝,其中人工種草與封山育草、牧坡改良占73.5%,人工牧草基地占26.5%。規劃實現後,林草覆蓋麵積將達到11,429萬畝,植被覆蓋率增加到68.4%,其中森林覆蓋率達46.7%。
五、建設用材林基地
發展用材林、建設新的用材林基地是為國家培育後備森林資源,逐步解決木材供需矛盾的一項重要措施。南方9省、自治區(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自然條件好,林木生長快,可以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大造速生豐產林,加強大片用材林基地建設,擴大我國森林資源。南方集體林區有300多個麵積大、適於種杉的縣。在繼續加強老林區建設的同時,如果能在較短時期內,比如10年左右,營造以杉木為主的速生用材林1億畝,20年左右成材,即可增加森林蓄積量10億立方米。
一九七四年,農林部提出在南方發展用材林和建設用材林基地的規劃設想,得到國家計委、財政部等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從一九七六年起,國家每年撥款2,000萬元補助重點基地縣的社、隊營造用材林。這項補助費一九七八年增至2,900萬元,一九七九年增至3,244萬元,加快了基地建設的規模和進度。為了總結、交流基地建設經驗和推動基地造林發展,一九七六年十一月農林部在湖南省株洲縣召開了南方用材林基地造林現場會議。會議肯定了基地建設成就,一九七三年以來每年造林1,000萬畝。提出基地建設的目標:一九七六到一九八五年造林1億畝,20—25年後采伐時,每畝生產木材10立方米以上,年產木材4,000萬立方米。在國家的經濟扶持下,基地造林取得較好成績。據統計,一九七三至一九八○年南方13省、自治區528個基地縣造林9,800萬畝,基本完成了農林部一九七四年初《規劃設想》中10年造林1億畝的要求,初步建立起一批用材林基地。湖南省株洲、桃源,湖北省崇陽縣桂花林場,廣東省雷州地區等用材林基地,已經開始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