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苗培育

一、育苗事業的成就

新中國建立以來,隨著造林事業的發展,育苗事業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全國範圍內已經初步形成苗木生產體係,供應造林綠化需用的樹苗。全國現有各種苗圃87,900處,其中鄉、村集體苗圃80,000多處,占91%;國營苗圃7,900處(包括縣營苗圃2,200處、國營林場苗圃4,600處、森工企業苗圃1,100處),占9%。近幾年來,全國每年育苗麵積達600萬畝以上,其中集體和個人育苗占90%,國營育苗占10%,每年供應植樹造林用苗250億株以上。

各地積極總結推廣先進育苗技術,不斷提高苗木的質量和產量。經過多年生產實踐,積累了一套較為完整的育苗技術經驗。通過試驗研究大搞技術改革,北方推廣大壟育苗,南方推廣鬆杉全光育苗、杉木播種育苗等。新中國成立前,南方林區群眾即有插杉造林的傳統習慣,五十年代中期推廣杉木植苗造林,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加快了造林進度,促進了林木生長、成材。現在每年出圃的杉苗數量可以滿足各地杉木造林的需要。不少地方還因地製宜,試驗推廣了溫室(大棚)育苗、容器育苗、地膜覆蓋育苗、化學藥劑除草等新技術,取得了較好效果。特別是容器育苗發展很快。目前,各地每年生產的容器苗已占全國苗木總產量的2—3%,培育的樹種有桉、木麻黃、杉木、馬尾鬆、樟子鬆、濕地鬆、落葉鬆、側柏、水杉、池杉、落羽杉等數十種。使用的容器包括營養杯(磚、缽、袋、筒)、蜂窩紙杯(廣西壯族自治區林科所)、泥炭紙杯(遼寧省章古台防護林試驗站)、塑料薄膜袋等多種。用容器苗造林可以顯著提高造林質量。據北京市平穀縣調查,一九七五至一九八○年全縣山區用油鬆、側柏裸根苗造林17萬畝,成活率23%;而用容器苗造林5.7萬畝,成活率達70.2%。

隨著植樹造林活動的開展,各地不僅培育一般造林常用樹苗,而且培育城鎮園林與“四旁”綠化常用的樹苗;既搞播種育苗,還搞插條、插根、埋條、壓條、嫁接等無性繁殖育苗。毛白楊是中國北方“四旁”綠化的優良樹種,由於育苗困難,過去隻用根蘖繁殖,使發展受到限製。北京鐵路局苗圃技術工人孫振海首創埋條繁殖法,以後各地陸續試驗埋根、芽接、用生長刺激素刺激插穗生根後扡插等繁殖法成功,進行了普遍推廣。中原各地普遍推廣了泡桐、楸樹的插根育苗。南方各省、自治區推廣了水杉、池杉、落羽杉、雪鬆、懸鈴木等樹種的扡插育苗。特別是湖北省荊州地區林業科學研究所的濕地鬆針葉束“水培”育苗試驗成功,為針葉樹無性繁殖闖出了一條新路。

國營苗圃推廣育苗作業機械化,提高了生產效率。各地從一九五三年起開始抓工具改革,到五十年代末不少苗圃實現半機械化。目前,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部分國營苗圃已基本實現育苗作業機械化。北方多數國營苗圃的整地、灌水、起苗和防治病蟲害也初步實現半機械化、機械化,擺脫了笨重的人工勞動。一九七九年東北、內蒙古營林機械評選會議確定11種育苗機械可以投產、推廣。

二、育苗事業的發展

中國的育苗事業經曆了由點到麵、由少到多、從國營到集體、由小型分散培育到建立大型育苗生產基地的發展過程。

(一)發展國營苗圃,提倡群眾育苗。五十年代初期造林事業開始興起,群眾缺乏育苗經驗,為了供應造林用苗,著重發展國營苗圃,同時提倡群眾育苗。一九五○年五月政務院頒發的《關於全國林業工作指示》明確提出,“在未經土地改革的地區,在土地改革時,除依土地改革的法規,保留公營農場外,各縣應保留一定數量之土地,準備經營苗圃”。當時,恢複了大部分舊有苗圃,新建了一批國營苗圃,也發展群眾育苗,培養了一批育苗技術幹部和技術工人,為以後育苗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到一九五三年全國育苗麵積達21.2萬畝,其中國營育苗占54.2%。

(二)積極發展群眾育苗,鞏固發展國營苗圃。隨著群眾造林的廣泛開展,用苗量越來越大,國營育苗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同時,農村互助合作運動的發展為普遍開展群眾育苗創造了有利條件。一九五三年七月政務院發布《關於發動群眾開展造林、育林、護林工作的指示》,要求“群眾造林所需苗木,主要依靠發動各村、各戶、各互助組、合作社自己采種、育苗來解決”。一九五五年九月林業部召開的全國種苗工作座談會提出,“當前育苗工作要以提高單位麵積產量、保證質量為中心,加強國營苗圃的經營管理,依靠農業生產合作社積極開展合作社的自育、自造”。在全國範圍內貫徹推行了群眾“自采種、自育種、自造林”的方針。在加強國營苗圃經營管理的同時,有計劃有領導地開展了依靠互助組、合作社為主的群眾育苗,使林木育苗事業得到迅速發展。到一九五七年全國育苗麵積達105.6萬畝,其中群眾育苗72.8萬畝,占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