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我評估
要成為真正的自己,會遇到許多阻礙,而覺得氣餒。其他人(父母、老師、老板)都希望我們照著他們的意思去做:舉止正確,態度規矩。事實上,你要先了解你自己。
衡量自己的方法,包括了四方麵——健康、技能、行動、身份,這四者是互相關聯、互相依靠的。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我們談到身份,顯然我們對自己的看法與感覺,是由健康、技能,以及自己能做的事情而定的。同樣的道理,反過來看,也是一樣。
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是怎樣的人。了解自己的力量,並且因此而感到高興:盡管自己有弱點,仍然能接納自己。對自己評價一番。動機來自自己本身。生活的目的:安全感。信心和希望。不要失落了自我。
◆◆知道自己,評估自己,不要失落了自己
首先,我們看看思想、感覺、意願各欄最後幾個字,那就是要知道、評估自己,不要失落了自己。
我們早在從小開始上學的時候,大人就教我們有關其他人的事情,是什麼使得其他人有這樣的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哪些人做了些什麼,有些什麼成就,哪些人的想法、理論,和解說是怎樣的。很少有人鼓勵我們替自己著想,或者是想一想自己,找出我們自己的能力是什麼,有什麼樣的弱點,有什麼作為,什麼成就,對於其他人有什麼影響等等。
同樣地,我們通常都受到這樣的教導,別人比我們聰明,別人知道得比我們多,別人受的教育比較多,別人比較吸引人,比較會做人。簡而言之,和其他人比較起來,我們應該貶抑自己。即使父母、老師、老板,和其他具有權威的人,其實並沒有這樣告訴過我們,我們還是很容易看輕自己,對於自己的形象、看法不佳。每當我們做的事情不盡如意,就準備接受批評。
這並不是說,我們不喜歡受到批評,事實上,為了要更了解自己,必須接受正麵的回饋,也必須接受反麵的回饋。不過,真正重要的是,以什麼態度來接受批評,知道了別人的批評以後,要怎麼辦。自己能不能利用別人反麵的批評,做為自己成長和發展的機會,或者,我還要再讓這批評使自己喪失信心,覺得自己多麼沒有用,多麼不吸引人,多麼差勁。
最後要談到的是,我們要想成為真正的自己,經常會遇到許多阻礙,因此會覺得氣餒。其他人(父母、老師、老板)都希望照著他們自己的形象來塑造我們,照著他們告訴你的方法去做,照著這兒通行的往例去做,行為舉止要正確,態度要對,要守規矩!
◆◆了解你自己
我們對於自我的感覺,可以分成三方麵來說;現在我們要把重點放在第一個方麵,那就是知道你自己。
這個主題包括的範圍太廣了!也許,想要知道關於你自己的一切事情,未免野心太大了,說實在的,要花一輩子功夫,才能知道自己。所以,我們在這裏要敘述一些方法,運用這些方法,你就能大量增加對自己的了解,不論是現在的自己,或是將來打算進行新計劃時的自己,都有同樣效果。我們有個行話,叫做“獲得回饋”。
以富有建設性的方法獲得回饋。
◆◆一個小小的測驗
思考一下,前三、四次你有機會了解自己時的情形,你做了些什麼?你有沒有躲開哪些情形?如果有躲開的話,是怎樣躲開的?為什麼要躲開?
或者,你有沒有趁機會了解自己,如果有的話,你是怎樣反應的?建設性的或者是破壞性的反應?
就每一次機會來說,結果怎樣?對於你、你的發展、和自我管理有什麼樣的影響?對於其他有關的人又有怎樣的影響?
你對於回饋有怎樣的反應,有多大的影響,有什麼異同?當然,關於回饋這方麵有幾個問題,其中之一就是,你也許會不喜歡那回饋;接受對於自己不好的評價,總是不愉快的,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我們許多人都想避免獲得回饋的機會。同樣地,我們得到有關於自己的信息時,如果覺得不滿意,總有許多不接受的方法。這些方法包括了否決(那不是真的);逃避(我必須到什麼地方去);找個理由來搪塞(沒關係,因為……);攻擊信息的來源(反正那個家夥是個白癡;以及混合這些和其他方法,來逃避問題。你最喜歡采用的,是哪些方法?
如果你覺得那批評是正當的,或可能是正當的,就要聽一聽別人的批評,不要否認、攻擊別人,或是逃避;寧可冒險和批評的人溝通,要求對方說出更多想法,並加以澄清。“除了這次之外,其他時候,你有沒有覺得我侮辱了你?”“你能不能多告訴我一點,我做了什麼你覺得不能接受的事?”“關於你說的那種行為,能不能舉出比較實際的例子來?”“我說了什麼使你覺得不舒服的話?”
當然,有時候某些批評的確是沒有道理的,不過無論如何,批評你的人一定有某些理由。如果你希望和那個批評你的人保持有利的關係,你就會發現,從長遠眼光來看,澄清沒有道理的批評,並加以運用;而不隻是忽略或不管,才會讓你得到好處。
首先要了解,否認別人的批評、保護自己、反唇相譏,都沒有什麼好處。我們要仔細聽別人的批評,並且想辦法找出批評是從哪兒來的。是不是以前你做的某一件事情,現在才顯示出最後的結果來?(從某方麵說來,發生這種情形是有道理的,但是,你一定要弄清楚真正的原因,然後研究出個道理來。)或者,是因為那天碰到了許多挫折、焦慮、充滿了受到威脅的感覺,或者是還有其他不如意的原因?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必須決定,是這樣讓事情過去就算了呢?還是要麵對事實呢?“聽我說,我覺得你很擔心明天的會議,你的情緒也影響到我,我們可不可以暫時把這件事情擱到一邊去;現在,我們能不能一同想出辦法來,好讓你對明天的會議比較有信心?”
即使你不同意別人的解釋或批評,你也許仍然能看得出來,為什麼那些人會覺得你、或你做的事情不好。碰到這樣的情形,你最好表示了解對方的想法,就算是隻做到不覺得不舒服的地步也是好的。“也許我該早一點讓你知道。”或者,“也許當時我太過於熱心,進行得太快,忘了請教你的意見。”
常常發生的情形是,以非建設性的態度接受正麵的回饋。許多人都不願意聽別人對他們說的好話,否認別人說的好話,或者認為那算不了什麼,或者並不怎麼相信那些話(你那樣說,隻是為了表示很友善)。
所以,要學著以高雅的態度來聽別人的稱讚。不但要聽,還要聽得出來:“是啊!我能夠那樣做,覺得很高興。”“謝謝你,我覺得那天的確做得不錯。”
另一方麵,你也可能會被好消息衝昏了頭,結果變得自大,一心隻想到你自己了不起,而忘了自己的其他方麵,而盡量避免建設性的批評。另外一種類似的情況,則是老板或領導人的四周充滿唯唯諾諾的人,近年來,我們常常看到這種情況。
打個比喻來說,日常生活裏,你想要知道頭發看起來怎樣,你會照鏡子,或問一問別人。
這就是探究自己的基本方法,要以別人,或者是什麼東西作為鏡子。現在,我們就把重點放在人以外的鏡子上。
這並不是說,我們要建議你一下子就做這許多事情,要是這樣做的話,你可會累死了!請你記住,我們想要提供的,是各式各樣的方法,這樣一來,碰到了某種場合,你就能選擇自己覺得最適當的方法來運用。
◆◆掛在牆上的鏡子
說實在的,想要開始對自己多了解一點,有個好方法,那就是自己對著鏡子照一照。坐在鏡子前麵,或站在鏡子前麵,愈久愈好,穿著衣服或沒有穿衣服都可以。你仔細看一看自己,平常我們幾乎都沒有真正仔細地看一看自己。
首先,你看看生理方麵的自己,你的身體看起來怎樣?你對自己的身體覺得怎樣?現在的情況怎樣?你希望從中得到些什麼?希望受到怎樣的待遇?也許這聽起來有點怪怪的,不過你必須試試看,同時要挪出時間來,聽聽看你身體各部分說些什麼。(這並不是說,我們在暗示,你身體的各個部分,真的會對你說話,我們想要告訴你的重點是,你潛意識中幾乎可以確定,你身體的各個部分,需要的是什麼?但是在平常的日子裏,許多噪音和行動把我們弄得很忙亂,所以我們從來沒有聽聽看,潛意識裏想要說些什麼?)
最好先摘要記下你的反應,然後再繼續進行下去。接下來,就要想一想你的技能。同樣地,先看一看自己在鏡子的影像,然後說道:“這個人擅長於……另外,如果能增進……方麵的技能,那就更有用了。”跟剛才一樣,摘要記下答案。
然後,仍然繼續注視著你在鏡子中的影像,思考一下,你在這世界上要做些什麼?“這個人完成了……現在正在做,或是打算要做……不過,如果能往外發展,繼續……那就比較有助益了。”
最後,“這個人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因此,對於自己的感受是……”
顯然,你可能希望,在虛線中填入許多。這個照鏡子的練習方式,有個主要的目的,那就是對你自己會了解得比較清楚。當然,同時你也可能會觸發了對於自己的感覺(可能是正麵的,也可能是反麵的);倘若你想進一步探究這種感覺,並且獲得一些處理感覺的主意,可以在以後章節中找到不少主意。同時,也別忘了前麵所談到的計劃和實行方法。
◆◆倒轉回顧
這是個非常基本的練習,能幫你了解自己。你可以在任何時間中做這個練習,不過,在一天快結束的時候,是最合適的時候。
找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你也可以躺著做這個練習,不過這樣一來,你很可能會不知不覺地睡著;如果你有失眠的毛病,這倒是個很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是,這並不是練習的真正目的!),然後開始回憶當天發生的事情,從最近的時間開始,往回複習。回憶你做的事情,愈具體愈好,把發生的事描繪出來。那個時候,你在想些什麼?你感覺怎樣?你想做些什麼?你事實上做了什麼?還有其他有關的人呢?那些人想些什麼?感覺是怎樣?有什麼意願?想做什麼?
剛開始的時候,你會覺得,這是個很困難的練習。倘若是這樣的話,剛開始時,隻回顧過去的兩、三個小時就可以了,然後再逐漸擴大,包括一整天在內。逐漸地,你會愈來愈了解自己,了解你的行為。為什麼有這樣的行為?你對其他人有什麼影響?其他人對你又有什麼影響?
倒轉回顧練習法,跟前麵所敘述的其他活動和練習一樣,若要產生適當的功用,必須持之以恒地實行,每天不斷練習,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可以說是一輩子的事)。另外一種方法,是分析重要事件,這就不必那樣持續地、經常地實行。所謂重要事件,就是對你相當重要的事情。可能是你覺得處理得特別好的事,或者是處理得特別糟的事,或者是你覺得受到傷害的時候,或者是覺得生氣的時候。顯然,這是必須由你自己來決定的。
分析這樣的事件,有各式各樣的方法,在這裏我們所建議的方法,就是寫日記。
◆◆自己的日記
拿出一本筆記簿來,在簿子上劃一條線,分成兩部分。
其中一邊寫的是發生的事情:除了你自己以外,還有哪些人牽涉在內?那些人做了什麼?你覺得那些人感覺怎樣?想的又是什麼?
另外一邊寫的是你的行為:你對於這個事件的想法和感受。你想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實際上,你說了什麼?做了什麼?
過了一段時間以後(至少要過了一天後),再讀一遍發生過的事情。你看一看發生了什麼事?現在覺得怎樣?認為那件事情怎樣?那件事情使得你想做什麼?有沒有尚未完成的事情?你打算要做什麼?你從這一切學到了什麼?
經過一段時間,記下來的事情就愈來愈多,這時候,你就可以更進一步地運用一種技巧,來加以解釋,這個技巧叫做貯藏格,也可以稱之為分析鏡,這是個探索你自己的好方法。
◆◆貯藏格
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假如你已經記錄下來不少重要事件,就會發覺情況愈來愈清楚,有的時候,你對自己能管理得很好;有的時候,卻沒能管理得那麼好。現在,你想要更進一步探索,看看你是不是能發掘得更多一點。
第一步就是選出大約十件事情來分析,其中有一半是成功的例子,另一半是失敗的例子。然後,以一個字或很短的語句,來分辨或注記各個事件。這樣一來,以後提起這些事件時,就比較快、比較方便。
為了要說明得詳細一點,我們從湯姆的日記中,選出六個事件來。我們把事件簡化,這樣比較好解釋。但是,基本上這些都是真實的事件。
事件的簡要大綱(簡要標示)
商店中大排長龍,原來那家商店要清出一種存貨,於是大做特價品的廣告。(商店)
向一群經理發表演講,介紹加入自我發展團體的觀念。(演講)
與讚助團體開會,以便取得一項計劃的資金。(讚助人)
在火車上和管理員發生爭執,起因是時刻表上列明了有餐車,其實卻沒有,管理員說是由於“營運原因”才會這樣。(火車)
給一群接受管理訓練的人上了一堂課。(上課)
和餐廳的女侍發生爭執,因為那家餐廳所謂的“新鮮水果沙拉”其實是罐頭食品。(餐廳)
你選擇好,並且標示好事件以後,然後把各個事件的名稱,填寫在第一行中,次序並不怎麼重要。另外,再把各個事件的名稱,分別寫在小紙片上。所以,就拿湯姆的那六個事件來說,就要用六張小紙片。像洗撲克牌一樣,把這些紙片混合起來,然後隨便抽三張出來。
思考一下,這三個事件之間的相互關係。舉例來說,我們找出的三個例子中,火車跟其他兩個都不一樣。什麼地方不一樣呢?首先,這個事件處理得不太好,另外兩個事件則處理得比較好。
◆◆應用問卷調查
獲得和人有關的信息,有個最常見的方法,那就是應用問卷調查。大部分設計問卷調查的人,都是想獲取有關其他人的信息,這些信息是要經由專家來研判的(例如,選擇的過程)。不過,給自己的問卷調查,可以增加對自己的了解,這是毫無疑問的。
問卷調查可以分為兩種——自由問答式的,和非自由問答式的。前者的問題,是要你以自己的文字寫下答案來,後者的作答方式,則包括了在格子中做記號,選擇適當的答案,按照喜好程度加以排列等等,結果得到的,是以數字來計算的分數,剛才這節裏做的練習,就是屬於這種形式的。
自由問答式問卷調查的答案,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需要加以解釋,一般都認為,那得由專家來解釋。但是,為了配合自我管理的哲學,經理應該想出自己的答案來,並且自己加以解釋,我們相信這是可能的,而且也是我們希望的。當然,若是能和朋友或同事討論的話,也是很好的。
其實,你可以直接用自由回答式的問卷調查,來和其他人溝通,把問卷調查當成談話或討論的大綱,互相問問題,並加以討論。
本部分中有不少這樣的項目,我們這裏就有個和本部分主旨有關的,了解你自己,你也可以看得出來,這些問題中,有不少都是相當複雜的,得花不少時間來研究。我們已經提到過,碰到這樣的問題,最好是先沉思一兩天,然後再想出正式的答案來。當然,你也許會希望先集中全力於其中一兩個問題,可以自己和自己討論,也可以和夥伴討論,其他的問題,可以留待以後再討論。以最適合你的方式,來加以處理。
◆◆自由問答式的問卷調查:有關了解你自己的問題討論
1.個人的信仰、標準、價值觀
(1)你對於以下各個事項的基本信仰是什麼——人群、工作、家庭生活、政治、道德、你的國家、國籍、種族、你的性別、其他國家的人、其他種族、和你性別不一樣的人。
(2)你對於宗教、精神方麵的事情,生與死的基本信仰是什麼?
(3)你的想法和感覺一直都是這樣子嗎?或者,你發覺自己的思想、信仰、價值觀,經過一段時間後會改變?如果有改變的話,是突然的改變,還是逐漸的改變?
(4)如果對於這些你一點都不相信,那麼就再思考一下。你一定相信某些東西,至少在潛意識中,也許是暗藏著的假設,但也是一種形式的信仰。
(5)倘若你發現,這些問題之中,有些會使你覺得不舒服,那就是剛才說的那個情形了。
於是,你要想方法找出不舒服的原因來;知道了原因以後,不妨考慮一下,如果你希望的話,可以決定不去探究那個區域。
(6)倘若你的確認為,自己對任何東西都沒有自覺意識的信仰,那麼你的感覺怎樣?倘若能夠的話,你打算怎麼辦呢?你要做些什麼?
(7)你有沒有發現,自己的信仰中,有不一致的地方?也就是說,有沒有互相矛盾的地方?
(8)你的信仰根源是什麼?基礎是什麼?你在決定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時,有誰能影響你?有什麼東西能影響你?
(9)你的信仰和價值觀,怎樣影響你的思想和感覺?你希望做的是什麼?實際上做的又是什麼?
(10)你能不能想起這樣的情形,你做的某件事情,不符合自己的基本信仰或價值觀?事情經過是怎樣的?你覺得怎樣?你為什麼會那樣做?
(11)想想看,你對這些問題該怎樣回答,你認為其他人對你的看法,是不是跟你對自己的看法一樣?或者,也許有的人看法跟你一樣,有的人卻不一樣?
(12)最後再回顧一下,你對這些問題的答案,覺得怎樣?這些答案是不是能描繪出你自己的形象?那些形象是怎樣的?你對於那些形象的感覺怎樣?對於這個問題,如果你要采取什麼行動的話,該怎麼辦?(現在,如果你說什玫也不想做,也沒有什麼關係,不過,這些必須是有意識的決定,正反兩麵都恰當地考慮過。別忘了,你現在是在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