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我評估(2 / 3)

2.關於你自己的知識

(1)寫一篇敘述你自己的文章,兩三頁就可以了,以第三人稱的口吻來寫,好像是在描述其他人一樣。你覺得,哪些方麵是很容易就能描述出來,不會覺得不自在的?有沒有不容易描述出來的方麵?或者是不知道的方麵?或者是覺得不自在的方麵?

(2)不妨把這篇自述拿給同事、朋友、家人看一看?看看那些人能不能認得出來?你也可以在文章後,加上幾頁空白紙張,請那些人寫下對你的看法。

(3)最後,回顧一下你給這些問題寫下的答案,你認為怎樣?給你自己描繪出怎樣的形象來?你覺得怎樣?如果你想采取某些行動的話,打算怎麼做?

顯然,這整編內容中要談的,主要是知道你自己,我們也希望,你會覺得書中的某些練習很有用,你可以自己做練習,也可以和夥伴或一群人同做。下一部分中,我們要繼續探討,評估自己和做自己的方法。

我們要在這部分中,繼續探討自我的問題,從知道你自己,進展到評估自己、做自己。首先你要知道,目前你評估自己、做自己,要進行到什麼程度。所以,你必須先找出下麵這個自由回答式問卷調查的答案來,可以自己一個人做這個練習,也可以和同伴一起做。

◆◆問卷調查和討論:有關評估自己的問題

(1)你對於自己的感覺怎樣?對於自己的能力、弱點、特征感覺怎樣?對於自己的身體、健康感覺怎樣?對於自己的技能感覺怎樣?對於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做的事情,感覺怎樣?

(2)想象著你自己的個性,寫下一份參考資料,在那資料中,你要說些什麼?

(3)你的感覺怎樣影響到你,以及你做的事情?怎樣影響到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以及其他人做的事情?你能不能想出一些例子來?

(4)你認為,其他人知不知道你對自己的感覺是怎樣的?

(5)你有沒有感覺到人生的目的——你活在這世界上是要做些什麼的?

(6)你的天資是什麼?你應怎樣來運用這天資?為了誰而運用這天資?

(7)誰在影響你?什麼在影響你?你做了什麼?怎麼做的?不妨畫一張影響圖,顯示出各種影響你的力量,是從哪裏來的?這些影響有沒有相互抵觸的地方?你的反應是怎樣?你自我管理的成效怎樣?

(8)你認為其他人對你的看法,是不是和你自己對自己的看法一樣?或者,有的人看法一樣,有的人看法不一樣,誰的看法和你一樣?

(9)現在回過頭來看看,你是怎樣回答這些問題的?你認為這些答案怎樣?你的感覺又是怎樣的?你打算將怎麼辦?

◆◆怎麼會一直覺得自己不好

我們常常會覺得自己不好,可能是由於反麵的回饋,也可能是由於和別人比較的結果,別人似乎比較能幹、比較聰明、比較美麗等等,我們在前麵中已經批判過這種情形。這些不好的感覺,會以兩種方式,滲透進我們的生活中。首先,這些不好的感覺會創造出一種預言,而這預言本身會逐步實現。既然“我很差勁,沒有人會喜歡我”。我就想避開其他人,不想和別人相處,變得退縮,到後來其他人都離開我,隻因為我實在並不吸引人。

事情變得愈來愈糟,因為即使有一部分的我在告訴自己,我沒有用,其他部分的我卻不相信。所以,雖然沒有其他人忽略我,我卻找出借口來,說這是因為其他人太差勁、太笨、太無聊等等。所以,反正我不想結交那樣的人,避免那些人,不理會那些人,這樣反而比較好。

於是,這惡性循環就不斷繼續下去,其他人注意到我的行動孤僻,相對地也會和我保持距離,不但加強了我對自己不好的看法,也加強了我對其他人錯誤的、不好的看法。於是這種情形就這樣不斷演變下去……這種行為模式是很常見的,所以有一種心理治療法,就是根據研究這種惡性循環的嚴重後果而建立的。發展出這種心理治療法的,是位美國精神病學家,名叫艾裏斯,艾裏斯治療的對象,都是些深受憂鬱症之苦,或是有自毀傾向的病人,這種治療法叫做理智情感治療法。

◆◆怎樣掙脫這個能毀滅你的循環

本部分是為了“發揮思想的經理”而寫的,我們並不是建議,這些經理都該去接受心理治療。不過,我們能修改一下情感治療法的原則,來掙脫這惡性循環;這惡性循環會令我們覺得情緒低落,沮喪抑鬱,仿佛一整天都不順利似的。

艾裏斯指出,我們都有一種傾向,那就是對於自己或其他人有些不合理的信仰或假定,為什麼會這樣子呢?我們找不出合乎邏輯的原因來。譬如說,有些人會相信“我在各方麵都應該很行。”這是誰說的?這樣的信心是怎麼產生的?隻要你肯想一想,就知道這種想法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就算我們的父母、老師、老板告訴我們,那是真的,我們也不可能辦得到。可是,隻要我們堅持著那假定,就會常常覺得不快樂,因為在許多場合中,我們常常會發覺,自己並不那樣行。

問題是,這樣一來我們就開始自我設限。我們本來應該這樣想的:“好吧,若是能做得更好的話,那就好了,但是至少我可以學到一些東西。”我們卻堅持著這樣想:“我太差勁了。”於是惡性循環又開始了。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那自我設限丟掉。首先,我們要認識那背後的假設,隻不過是胡說八道,然後,要以比較合理的信心來代替。

現在,我們來研究一下這些不合理的假設。

1.第一個不合理的假設

我在各方麵一定都很行。這等於是個懲罰自己的好武器!事實上,誰也不可能在每個方麵都很行的。

那麼,手中握有自我懲罰工具的這些人,會碰到些什麼事情?顯然,這些人一天天地積累經驗,等於是在證實自己不是技術和美德的模範,沒辦法實行這不可能的理想。結果,這些人就自己懲罰自己,壓抑自己,覺得自己不能勝任等等。更糟的是,這些人會這樣想:“我一事無成,一點用也沒有。”一旦落到這種地步,就算做了什麼很不錯的事,也不肯承認!而會覺得本來應該做得更好的。有其他人給予正麵的回饋,這些人也不肯聽,卻會這樣想:“你這樣說,隻是為了表示友善而已。”或是:“我隻是運氣而已”。

為了要擺脫這種假設的惡劣影響,就必須以其他想法來代替:

誰也不可能對某件事情專精得無懈可擊,更別說是每件事情都無所不能了。不過,我也和其他人一樣,還是有能力把某些事情做得相當好,這些事情有……。

自己想想看,然後寫張清單,列出你擅長的是什麼。克服內心深處不實的謙虛感(其實,這就是內在的敵人,想要阻止你評估自己)。也許你可以和其他人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倘若你和其他人約好了,一同努力找出自我管理的方法,不久之後,有人問起你的專長是什麼,你就能回答得出來,不會覺得不好意思了。

當然,有的時候你的表現比較好,有的時候表現就比較差。不過,比較不順利的時候,並不表示失敗,而是給予你檢查和學習的機會。所以,你是並不是一事無成,你在發展、學習更有效的自我管理方法。

現在,你已經有了這個新的、正麵的假設,這假設包含了你自己和這個世界,運用一下所謂的肯定法,就更能加強這假設的力量,這是很有效益的。以後我們再來討論這點,目前先回到第二種不合理的假設。

2.第二個不合理的假設

時刻都要有其他人的愛護與讚同。這等於是自我麻煩,某個人所讚同的,可能另一個人不讚同的,這樣一來,你會過著緊張的日子,就好象走在搖晃的鋼索上一樣。要不然,你做的事情,人家還是不會讚同。不管怎樣,倘若你的行為需要別人的讚同,等於是受到操縱,你就不是真正在管理自己了,對不對?

需要別人的愛,也會造成同樣的情形,而且可能甚至更糟糕。如果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要爭取愛,或者是避免失去愛,那麼你永遠不可能成為自己。而且,你自己心中也清楚得很,愛並不是這樣的。愛不是商品,是錢買不到的,也不是爭取得來的。

既然是這樣的話,想要買或爭取愛,就行不通;因為愛的本質是不可能用買或爭取而得來的。但是,這不合理的假設,會觸發另一個內在的敵人,這內在的敵人會告訴你:“我一定有什麼地方不對勁。”你又認定自己是:“不吸引人,不討人喜歡的,惹人討厭的。”於是,你又墜入了另一個惡性循環,創造出另一個會自行實現的預言。這樣一來,你的行為在別人眼中看來,的確會變得比較不吸引人。如此一來,要別人喜歡你,就變得困難得多。相對地,這也就增強了你認為自己不討人喜歡的想法。

同時,你那內在的敵人,還會詭計多端地使你責怪其他人,是其他人不友善、不體諒、不公平、拒人於千裏之外等等。另外,還有一種自我防衛的方法,那就是找借口:“那些人真無聊、愚蠢、不吸引人、邪惡……,所以我並不指望那些人喜歡我。”

那麼,有什麼好的假設或人生觀,能使你接受呢?下麵敘述的是個例子:

有人喜歡我、愛我、讚同我的話,是很好的事。但是一定有些時候是相反的。即使這樣,又有什麼關係呢?是自我管理比較重要?還是設法爭取朋友比較重要?如果有些人不想做我的朋友,那就隨他們的便。其實,若是要說有什麼影響的話,是他們的損失,而不是我的損失。不管怎樣,還是有很多人喜歡我、愛我、尊敬我,包括……。

現在,把這些人的名字列出來。然後再沉思一番,這些是怎樣的人?既然這樣的人都仰慕你、尊敬你、愛你,那麼你自己應該是怎樣的人呢?那些人喜歡你哪些地方?你能不能跟其中一些人查證一下?

而且,有些人好象不喜歡我,不愛我,或者不讚同我,但是這並不一定就是因為你不好,惹人討厭等等,畢竟,這個世界有各式各樣的人。

這也可能是使用肯定法的好時機,待會兒我們再來探討這個方法。

3.第三個不合理的假設

我有權利依賴別人給我想要的。胡說八道!你不但沒法有這樣的權利,而且倘若這樣相信的話,就是和自我管理背道而馳。既然你不可能從他人那裏得到所有你希望得到的東西,所以你會覺得失望,覺得受到挫折,會對不合作的人發脾氣。於是你就會這樣想:“我的運氣真差。”、“我孤獨得很,不知該怎麼辦。”、“我讓人家給出賣了。”而且,你會認定其他人都不肯體諒你,不能幫你的忙,都是自私的混蛋。

那麼,具有建樹的觀點應該是怎樣的呢?

常常會有這樣的情形,其他人不能、不願意,或者的確不應該給我想要的東西。那又怎麼樣呢?我並沒有權利期望其他人給我想要的東西,就好象我不會喜歡其他人老是期望我給他們想要的東西一樣。無論如何,這樣地依賴別人,並不是好現象。成熟的人知道什麼時候為自己處理事務,什麼時候尋求別人協助,如果得不到協助的話,又該怎麼辦。當然,有時候能向別人求助,總是件好事。別人會盡力幫忙,但是如果實在幫不上忙的話,也能夠很自然地說出來,而我們仍然能保持良好的關係。這些人包括……

現在,把其中一些人的名字寫在清單上,考慮一下你和那些人的關係。你向那些人要求的是什麼?那些要求都是合理的嗎?要求如果達到了,你會覺得怎樣?如果沒有達到,又覺得怎樣?你對那些人的人生,有什麼貢獻?

有些人不能或不願意幫忙,不能或不願意給予你所要的東西,那是他們的權利。那些人有自己的事情要處理,有他們自己的壓力、憂慮和期限必須應付。

4.第四個不合理的假設

你的遺傳、教養、童年或其他過去發生的事情,會繼續限製我的感覺和行為。換句話說,這都是其他人的錯,我沒有辦法加以改進,所以連試都不必試了。“我被困住了,而且一直被困住,笨拙、不吸引人、孤獨……”、“我完了,而且永遠都沒有希望了”、“我怎麼也改變不了,我也沒有什麼辦法可想”。

這樣,你就會因為挫折、沮喪而變得冷漠,並且通常混合著羨慕和嫉妒,嫉妒那些過著舒服日子的人。但是,你有沒有想到,還有其他許多人,似乎都能克服困難和障礙,獲得各種成就,所以你何不改變一下自己的想法。

你與生俱來的資質,以及教養和其他經驗,塑造了現在的你。但是,你並沒有受到這些東西的限製。首先,如果你希望改變、發展的話,你就能做得到。其次,你可以塑造自己以及自己的個性。你能夠培養自己的能力,想方法從這過去到現在的人生中,找出意義來。利用幸運的地方,超越不幸的地方,可以對不幸的處境說:“這又怎麼樣呢?”而且,你能麵對現在正衝著你而來的各種生活問題的挑戰。

這時候,你也許能夠把生活中各個幸運的方麵,寫在清單上,並且分辨出現在正衝著你而來的挑戰。不過,探討這個問題,還有個更有效的方法,那就是閱讀傳記,以後我們還會再討論到這個問題。假如你現在就和別人合作,分享別人的傳記,不久你會發現,那些有錢有勢人家的子弟,也有他們自己的問題,但和你的問題相比之下,可能就是小巫婆碰見了大巫婆一樣了!

5.第五個不合理的假設

你覺得不快樂,是受到外在因素的控製。這可能是所有問題的核心,有時候,你無法掌握自己、管理自己,卻把過錯推到他人身上,把你的感受加於他人身上,借以懲罰他人,其實這也等於是在懲罰自己一樣。如果這樣,你就會麵臨許多障礙,動彈不得,不能達到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也不能達到別人希望你達到的目標。你為什麼不采納下麵的觀點:

人生中沒有什麼是完美的,不過,我們還是能自由選擇下麵這四種方法中的一種,來麵對不愉快或不滿意的情緒。這可以選擇下麵其中一種途徑:

(1)改變環境;

(2)改變自我;

(3)脫離那環境;

(4)設法適應那環境。

以上所談的,都是對於人生不合理的假設或態度,這些不合理的假設或態度,會使你無法管理自己。想想看,你有沒有這樣的假設或態度?會不會妨礙到你的自我管理?如果是這樣,你內在的敵人正在細聲細語地向你灌輸破壞性的態度,你能不能找到朋友呢?不論是其他人,或你內在的朋友都可以。

◆◆高層次的自我和低層次的自我

一般來說,兩種接受回饋的方式,一種是建設性的方式,另一種是破壞性的方式。於是,你的內在朋友和內在敵人又都發生了作用。

用心理學來解釋,這些內在的自我可以稱為“高層次的自我和低層次的自我”。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兩種自我,高層次的自我也就是內在的朋友,無時無刻不在給予我們信息、回饋,以及其他信息,好讓我們做正確的事情,下最好的決定,需要勇氣的時候,就能夠獲得勇氣。有些運動員就學到不少,有一種訓練運動員的方法,就叫做內在運動。還有許多借助冥想來幫助發展的方法,也都是運用這個理論。冥想能讓我們聽到高層次的自我所發出內在的、潛意識的聲音。(同時,也能發展出一些“超感能力”,真正有技巧的行為,需要這樣的“超感能力”。)

但是,通常低層次的自我,也就是內在敵人,似乎說話的聲音比較大,比較會說哄騙人的話!從需要攤牌的場合中溜開,是要容易多了;忽視使人難受的回饋,是要比麵對那回饋容易多了;大喊大叫比考慮別人的觀點是不是正確,要容易多了;等到明天才戒煙,要比現在馬上就戒煙容易多了。

要想知道自己、評估自己、做自己,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要知道高層次的自我,也要知道低層次的自我。前者是你內在的朋友,這一部分的自我,能以正麵的、建設性的方法來管理你自己,所以你必須辨識出內在的朋友,並且要很重視它,聽它說話。

你也必須認得低層次的自我,並且要想方法來對付。我們有許多對付低層次自我的策略,要看對手的本質是什麼,然後選擇有效的策略。譬如說,有些低層次的自我,弱點是怕你看到,怕你認了出來,所以你隻要辨識出來,叫出名字來,就能夠加以製服。

還有些低層次的自我,就是靠著你的害怕而滋長的。隻要你害怕那一部分的自我,或者是痛恨那一部分的自我(那也就是等於痛恨你自己),那低層次的自我就會變得愈來愈強。低層次的自我最受不了的,就是受人忽視,或者是受人嘲笑。所以,一旦低層次的自我跳出來時,我們有個好方法來對付,那就是隻要這樣說就可以了:“對不起,這回你可行不通了。”然後轉過身去,以背麵相向。當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不過,倘若你能和別人討論一下,就會覺得簡單多了。

有許多童話故事,描述怪物、青蛙、野獸,變成了公主或王子,因為有人給予那些怪物、青蛙、野獸溫馨和愛心,不受可怕駭人外表的影響。有些內在的敵人也是如此,裏麵也隱藏著好的成份,但是我們要把那好的成份釋放出來才行。譬如說,我有個被寵壞了的小孩,如果得不到他想要的東西,就會發脾氣。但是他也可能會有其他令人喜愛的、孩子氣般的特質,例如他能製造輕鬆愉快的氣氛,希望能獲得首肯,加入這個世界。有的人很無聊,不斷暢談自己過去的經驗。如果有人能給予回饋,加以鼓勵的話,可能會成為很有趣的人,善於和人談話,能令人覺得愉快。

高層次的自我,也有同樣的情形,這就是說,有不好的一麵。本來是引人入勝的機智,可能會受到扭曲,或者是成為傷人的諷刺;勇氣會變成匹夫之勇,投入會變成過度狂熱。

◆◆認知高層次的自我和低層次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