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潛戰的逐步擴大(3 / 3)

第500中隊仍在繼續獲得成功。兩天之後,即17日,帕特森空軍少校發現U-331潛艇正在水麵充電。指揮這艘德國潛艇的是王牌艇長巴龍·馮·蒂森豪森海軍上尉(他曾因突破驅逐艦警戒屏幕,擊沉英國戰列艦“巴漢姆”號而獲得“騎士十字”勳章,這艘戰列艦按英國記載是在“出色完成”了一次攻擊後被擊沉的)。現在他的好運即將結束了,因為該艇負責觀察右舷45°扇麵的一個年青而無經驗的水兵什麼也沒有發現,後來發現時已經為時太晚。帕特森已進入轟炸,U-331才開始下潛,當深水炸彈準確投向潛艇時,它尚未潛入水中。這次攻擊後來被帕特森稱之為“最好的夾叉轟炸”,它在幾分之一秒的時間內使一艘精幹的戰鬥潛艇幾乎變成一堆廢鐵。潛艇蓄電池受到極大震動,一部柴油機幾乎被震離基座。但是潛艇遭受的第三個損傷給U-331帶來的災難是直接而徹底的:強烈的震動掀掉了潛艇前艙蓋,使前艙蓋處於敞開的狀態;前甲板淹沒水中,海水湧人艇內。但是,馮·蒂森豪森確非徒有虛名。他迅速判斷了情況,立即停止下潛,並命令放棄和密閉前艙室。這艘德國潛艇艇長靠他的敏銳思維拯救了他的艇。但可惜沒過多久,第500中隊的其他“赫德遜”式飛機又從四麵八方集中而來。由巴伍德空軍上尉駕駛的另一架“赫德遜”式飛機向出事地點投擲深水炸彈,炸壞了潛艇深度計和羅盤,打壞了舵裝置。現在馮·蒂森豪森命令全體艇員,除直接操艇的以外,都登上甲板,準備必要時棄艇。在揚空軍少校駕駛的飛機攻擊之後,有許多人落水。憤怒的“赫德遜”除用深水炸彈攻擊外,還用機槍掃射潛艇。馮·蒂森豪森已無別的出路。他為了拯救艇已盡了一切努力,現在他的責任是向他的艇員負責。他無可奈何地命令艇員在指揮室上麵掛上白旗,王牌艇長變成了帶領潛艇向英國空軍投降的第二個德國人。“赫德遜”的飛行員們欣喜若狂,驕傲地圍繞著戰利品盤旋,非常得意自己的成功。“威耳頓”號驅逐艦趕赴現場,協助俘獲潛艇。第500中隊是多麼高興,然而這隻能使他們對隨後發生的事情更感到沮喪。由“可怖”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一架“大青花魚”式魚雷轟炸機出現在水天線上,徑直向那艘潛艇飛去,並用魚雷將其擊沉。艇長和其他幸存者,不久都被打撈起來。

在盟國飛機加緊對德國潛艇作戰的同時,科學家們一直在研製一批寬波段的新型搜索器材,以協助發現和消滅潛艇。

在整個1942年,以ASVIII型命名的厘米波雷達在可靠性和性能方麵不斷得到改進。英國無線電通信研究所進行的試驗表明,這種雷達發現大型護航運輸隊的距離為40英裏,發現水麵潛艇的距離為12英裏。在美國,對該型雷達的研製工作也開展得很好。當德國的梅托克斯接收機廣泛用於對付米波雷達後,厘米波雷達便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如果這種新式雷達能夠保密,便有可能對通過比斯開灣的德國潛艇取得重大勝利,因為梅托克斯接收機不能發現這種雷達的信號,從而攻擊者又可以再次獲得突然性的有利條件。朱伯特空軍上將一直要求用這種新器材裝備飛機,但是雷達的發展盡管比和平時期快得多,還是緩慢得令人憤慨。

1942年秋天,美國的科學家們在研製一種完全不同的空中探測潛艇的器材方麵已遠遠領先。這種器材叫作磁力探測儀(MAD)。早在戰前,礦物學家們就已經使用某些靈敏的探測器材,如磁力儀,測定地球磁場的畸變,從而查明地下礦床的位置。這種儀器雖然對礦床非常靈敏,卻不能發現象潛艇這樣小的目標。

由於美國古夫研究和發展公司的維克托·維奎爾的研究,到1940年末在空中磁力探測方麵有了重大突破。維奎爾生產了一種“中飽和磁心”式磁力儀,打算在探礦方麵使用,它比過去的型號靈敏度高兩倍到三倍。不久這種儀器表現出了具有探測潛艇的能力,使原來的用途退居次要地位。磁場不象無線電波,在通過海空界麵時,它不會發生變化。1941年初,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接受了這項設計的倡儀,到1941年年底,就已經能從400英尺高空的飛機上測定一艘潛艇的磁場了。這是一種被動式探測,它的獨到之處是水下潛艇受到攻擊之前,無法得知自己已處在敵人的監視之下。

但是,即使有了維奎爾磁力儀,由空中探測潛艇實際上仍然是一個十分困難的問題。因為它所要發現的是象潛艇這樣小的鐵質金屬目標對強大的地球磁場所造成的片刻擾動。地球磁場的強度隨緯度不同而異,通常為50,000伽馬。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一艘700噸的潛艇,在400英尺距離時,其磁場為10伽馬。磁場強度與距離的立方成反比,例如,在800英尺時,磁場強度隻有1.25伽馬。而且裝在搜索飛機上的磁力探測儀的頭部與地球磁場保持的夾角必須在十分之一度以內,否則靈敏度將大大降低。此外,飛機本身作為金屬體也構成幹擾,但可以把磁力探測儀安裝在機尾最後端或機翼最外端,並在磁力探測儀附近用不含鐵質的材料代替含鐵質的金屬材料,把幹擾減少到可以容許的程度。

即使一切都很順利,磁力探測儀的探測距離也太短,如果潛艇位於300英尺深度,則搜索飛機必須在100英尺高度直接從潛艇上空飛過才能測到潛艇,因此在夜間或能見度不好時就不能使用磁力探測儀。

1942年初,美國兩家公司,即西方電子公司和機載儀器研究所開始研究飛機用的潛艇磁力探測儀。同年春天,第一批試驗裝置已由海軍巡邏飛機和飛艇進行了空中試驗。到年底左右便在美國東海岸的某些海上巡邏部隊中裝備使用。然而,由於當時德國潛艇已轉移到大西洋中部去作戰,這些裝置起初沒有起多少作用。

磁力探測儀的作戰使用也存在一些問題。如作用距離太近,隻有當飛機幾乎直接位於潛艇上方時,才能探測到潛艇。如果根據磁力探測儀的情報投擲深水炸彈,則炸彈由於離開飛機時的前進速度必然會越過潛艇而落到它的前麵。為了適應磁力探測儀的需要,又設計了一種專用炸彈。這種炸彈在飛機以每小時100英裏的速度飛行時,仍能垂直降落。為了滿足這一要求,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製造了一種所謂“製動炸彈”,這種炸彈為觸發引信,重35磅,尾部有固體燃料火箭。當磁力探測儀指示下麵有潛艇時,飛機上的操縱手便按動電鈕發射製動炸彈。火箭將炸彈向後推出發射滑軌,並很快將炸彈在空中的前進速度減至零。火箭完成自己的任務後,便停止燃燒,炸彈垂直落入海裏。

一架“卡塔林納”式飛機可以攜帶24個這種小型“製動炸彈”,每個機翼下的專門滑軌上各放12個。當操縱手按動發射電鈕時,第一次齊射的8個炸彈便衝出滑軌,半秒鍾之後,第二次齊射的8個炸彈接著自動發射出去,又經過半秒鍾,進行第三次齊射。製動炸彈的發射架分為三組,每組8個,每組發射架的角度稍有不同,因此每次齊射的炸彈落水時,總是成100英尺長的直線,與飛機飛行航線相垂直。兩次齊射間隔為半秒鍾,因此炸彈落水線之間有90英尺的間距。在使用這種炸彈攻擊潛艇之前,飛機先用發煙標誌追蹤潛艇運動的方向,根據追蹤的結果即能沿潛艇長度進行攻擊,這樣就有較大把握至少命中兩個製動炸彈,給敵人以致命的打擊。

當然,用磁力探測儀很難指示所發現的金屬目標是否真的就是一艘潛艇,例如,它也許是一艘沉沒海底的大型船隻。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迫切需要發展另外一種器材——聲納浮標。聲納浮標由一個小型的浮動的無線電發射機和一個用長線掛在下麵的水聽器組成。水聽器收聽周圍水中各種聲音,把它們傳送給水麵發射機,飛機再用專門的接收機接收浮標發射的信號。

1942年3月,美國海軍用摩托艇將浮標布放水中進行適用性試驗。S-20潛艇充當“豚鼠”,K-5軟式小飛艇攜帶接收機在空中接收浮標的發射信號。在這次試驗中,飛艇上的報務員在離最近的浮標3英裏處聽到潛艇螺旋槳的響聲。幾個星期之後,科學家們再次進行試驗,這次是由飛艇布設浮標。7月份,美國海軍使用道格拉斯B-18轟炸機,以120英裏/小時的速度第一次進行了快速“空投”浮標。

1942年秋天,以ANCRT-1命名的浮標投入生產。浮標是圓柱形,長3英尺9英寸,直徑4英寸,重14磅,頂部有降落傘裝置延緩降落速度。落水時,水聽器與浮標底部的容器脫離,由電纜(最長24米)連接。水聽器必須與浮標脫離,這樣波浪衝擊浮標所產生的噪音就不會淹沒微弱的潛艇螺旋槳噪音。浮標落水肘的撞擊力接通浮標內蓄電池的電路,經過短時間預熱之後,發射機開始發射由水聽器接收到的噪音。水聽器接收潛艇信號的距離因情況不同而有很大差異。首先潛艇必須要有空化噪音。這種有空化噪音的潛艇,在平靜水區用有大噪音的7節航速在60英尺深度上航行時,被接收的距離可遠達3.5英裏。而在暴風雨的海上,用3節航速在250英尺深度上航行時,被接收信號的距離隻有90碼左右。這些早期的聲納浮標為非定向浮標,就是說不能指示噪音來自哪個方向。

浮標大約工作四小時之後,電池的電能耗盡,發射的信號變得很微弱。與比同時,海水逐漸溶化浮標底部的可溶塞,使浮標注水下沉,從而避免被敵方打撈。

為了充分利用飛機進行水下探測的新效能,美國海軍科學家研製了一種可怕的新式武器——航空自導魚雷。正式的稱呼是用保密名稱“MK24”,但人們大多親切地稱它為“菲德”和“閑逛的安妮”。這種自導魚雷象磁力探測儀和聲納浮標一樣,專門用於對潛艇作戰。聲波自導頭象聲納浮標一樣,根據潛艇螺旋槳的空化噪音而發現潛艇。魚雷本身的螺旋槳噪音不能大於目標噪音,因此它隻能是一種慢速武器。象聲納浮標一樣,魚雷自導頭的性能隨情況不同而有很大差異。在最好的情況下,即對付在淺深度以大航速運動的潛艇時,自導頭能在四分之三英裏的距離上引導魚雷攻擊。在戰時這種最好的情況也是最可能發生的情況,因為德國潛艇艇長總是力圖盡快地逃離那個能暴露自己的下潛旋渦。如果說這種新式自導魚雷對於毫無警覺的敵人有很大作為的話,那末對於已知這種武器的敵人,則明顯地有其致命的弱點,因為魚雷自導頭隻能在發生空化噪音時才能自導,如果德國潛艇艇長在下潛後有意識地降低航速,他就會安然無恙,於是對這種新式武器采取了全麵的嚴格保密措施,因為一旦敵人知道有這種武器存在,它所能起的作用就隻相當於同等重量的廢鐵。到1942年末,這種新式自導魚雷已接近試驗階段。一旦試驗成功,便會投入生產。但按當時計劃,這種魚雷到1943年末以後便不再生產,因為到那時敵人肯定會了解它的秘密,潛艇將會采取相應的措施。

1942年英國一直在研製一種最有前途的新式空投反潛武器,即火箭彈。它沒有自導魚雷那麼複雜,但也很容易被敵人的簡單對抗措施所損害。11月,“劍魚”式和“赫德遜”式飛機對這種武器進行了試驗,檢驗它的反潛效果。在威爾士的彭迪尼沙州設置了一個半潛水目標,代表一艘德國潛艇的固殼和上層建築,飛行員向該目標射擊。試驗表明,火箭彈隻要命中目標,無論命中何處都會造成致命的後果。不久火箭彈便投入生產。這種反潛火箭彈重66磅,其中25磅為純鋼半穿甲彈頭的重量。火箭射出後迅速加速,到燃料完全燃燒時速度接近於聲速。彈頭頂部的外形經過精心設計,能控製火箭彈入水後的水下彈道。火箭彈以大約13°的最佳角度落水,其彈道向上彎曲,絕不會進入大於8英尺的深度以下。火箭彈在距入水點約80英尺的距離上出水,這時的速度約為入水速度的一半。火箭彈的目的是要在德國潛艇水線以下炸一個洞。為此在發射時,火箭彈理想的瞄準位置應當是距目標約20碼處的水麵上的一點。這種武器預計在1943年春裝備部隊。

在1942年研製或投入使用的新式儀器中,對飛機反潛活動有影響的還有一種無線電高頻測向儀(Huffduff)。德國狼群戰術的弱點之一是德國潛艇大量使用高頻無線電。因此,同盟國建立了一係列海岸無線電高頻測向站。在這些無線電高頻測向站的協助下,1942年夏天消滅了一艘剛巧發了一份多餘報文的德國潛艇,這就是U-158潛艇。設在百慕大、牙買加、英屬圭亞那和美國東海岸的無線電測向站都測出了該潛艇位於百慕大西南130英裏處,於是美國海軍一架“水手”式水上飛機開赴該地區將其擊沉。

如果在300英裏以外發報,岸上無線電高頻測向站便無法測定其準確方位。於是1942年開始使用一種小型艦載無線電高頻測向儀,後來這種儀器成為同盟國遠洋護衛艦的一種常規裝備。德國決策人已經認識到岸上無線電測向站的危害(這些測向站無法測定大西洋中部地區發射的無線電信號),但他們卻忽略了這種儀器也可以裝在艦上,就在潛艇附近準確測定出潛艇的方位。因此在1943年上半年,在同盟國單獨一個護航運輸隊活動的地區內,曾發生過護航艦艇在72小時內發現德國潛艇發報達100多次的情況。根據兩個或兩個以上測向儀提供的方位,可以“確定”發報位置,然後就可以派出軍艦或飛機前去擊沉潛艇,或迫使潛艇下潛,使它失去與護航運輸隊的接觸。

最後談談本來能對護航運輸隊提供寶貴的空中支援的護航航空母艦的情況。1941年末美國建造的“射手”號護航航空母艦已在英國海軍服役,但該艦及同級的姐妹艦不斷發生機械故障,因此又經過很長時間才開始作戰使用。9月份,“複仇者”號對一支開赴俄國的護航運輸隊提供戰鬥機掩護。11月,“衝擊者”號、“複仇者”號和“比特”號與美國海軍“桑加蒙”號、“蘇萬尼”號和“桑提”號一道對北非登陸提供空中掩護。1942年雖然還有幾艘護航航空母艦投入作戰使用,但它們的艦載機都未能與潛艇交戰。因此德國當時已麵臨的威脅直到後來才變為現實。

總之,同盟國為了對付潛艇,正毫不猶豫地搜集各種難以對付的武器。此外,飛機和艦艇的數量與月俱增。那末,德國打算用什麼新式武器來迎擊新的威脅,以保持對同盟國交通線的絕對控製權呢?

為了對付敵人飛機對潛艇的攻擊,德國海軍臨時采取了一種措施,那就是於1942年底開始改裝潛艇,在潛艇指揮室後麵安裝了對空火炮。不久,許多潛艇都裝上C.38、20毫米加農炮,其最大射速每分鍾為150發,最大有效對空射程約為1英裏。此外,有些德國潛艇還裝備4門7.9毫米機關炮,這些機關炮口徑太小,除非擊中要害處,否則不會給飛機造成嚴重危害。盡管如此,一些艇長認為他們即使發射曳光炮彈,也會對敵人飛機產生威懾作用。

不過從長遠來說,需要更加有力的措施。鄧尼茨很清楚,同盟國空中掩護的規模越來越大,在大西洋上他的潛艇可能會到處失去水麵航行的自由。而潛艇在向護航運輸隊集中時必須由水麵運動,因為水下運動航速太低,而且蓄電池容量有限,不能保證遠距離的水下航行。這就特別需要有一種完全新型的、能用高速度在水下遠距離航行的潛艇,這種潛艇將是空中攻擊無法傷害的。空中攻擊的威脅勢必導致潛艇的設計原理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從1933年開始,德國科學家和工程師赫爾穆斯·瓦爾特就一直在研究一種新的潛艇推進方法。它完全不同於普通的柴油機-電機組合。瓦爾特的目的是想研製一種“真正”的潛艇,這種潛艇在水下能夠以相當於柴油機潛艇在水麵航行的速度進行機動,而且能在以前無法達到的遠距離上作戰。最後瓦爾特試製了一種以高濃度的過氧化氫和柴油作燃料的動力裝置。

1940年用一艘小型試驗潛艇對瓦爾特的推進係統進行了試驗。一開始就遇到了困難,這些困難大多是由於使用極易揮發的過氧化氫作燃料而引起的。例如,在容器或管路中有很少一點雜質就可能引起劇烈的爆炸。但是,這種新推進方法大大改善了潛艇的水下性能。一艘大型德國潛艇所裝載的過氧化氫燃料,足夠它用25節航速在水下航行3小時,如航速降低,則水下航行時間還會更長。到1942年夏天,德國海軍除了定購普通的柴油機電機潛艇之外,認為還應當定購4艘裝備瓦爾特推進係統的小型作戰潛艇。鄧尼茨認為這種潛艇不能立即影響大西洋爭奪戰,但是以後的新型潛艇肯定會使同盟國的反潛兵力遇到嚴重困難,不管他們的科學家如何努力迎頭趕上。

對德國最高指揮部來說,無論如何當時的景況並非不佳。在1942年最後六個月中,德國潛艇共擊沉同盟國300萬噸商船,繼續保持上半年的紀錄。軸心國的損失雖然下半年大約是上半年的三倍(上半年損失潛艇28艘,下半年達81艘),但他們認為在對同盟國商船隊進行的這場消耗戰中,他們仍然占優勢。

在1942年最後六個月中,德、意潛艇的損失都是由飛機單獨攻擊或與艦艇協同攻擊造成的。直到這年年底,潛艇仍然在中大西洋地區造成極大的破壞,因為這裏仍然隻有第120中隊很少幾架“解放者”式飛機間斷地進行巡邏。如果能早一些提供足夠數量的這種飛機,那末“大西洋空白區”顯然早就不再存在了。但事情並不那樣簡單。

為了使讀者了解向護航運輸隊提供空中掩護問題的全貌,首先需要介紹一下當時的政治和戰略背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前的幾年裏,對空中“打擊”的想法曾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經過塹壕戰的大屠殺和對峙之後,消滅敵人工業,剝奪敵人作戰的手段,使戰爭迅速而幹脆利索地結束,這種思想變得更誘人了。當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後,德國向鹿特丹(荷蘭)、華沙和貝爾格萊德的進攻表明,空中攻擊可以使大城市處於癱瘓狀態。因此英、美兩國愈加堅信,一支龐大的重型轟炸機部隊本身就能實施巨大規模的突擊,足以迫使德國求和。結果絕大部分飛機被分給正在擴編的戰略轟炸航空兵,而反潛部隊在1942年隻得到極少一部分遠程重型轟炸機。

此外,還有其它一些原因。1942年德軍已經深入俄國,斯大林元帥不斷要求西方同盟國在法國登陸,以減輕對他的部隊的壓力。丘吉爾首相和羅斯福總統則認為,盡管西線德軍兵力很弱,但英、美新編成的部隊尚沒有訓練好,不能完成這一困難的登陸任務。而多疑的斯大林認為他們是以此為借口,企圖袖手旁觀,坐山觀虎鬥。為了使俄國不再含沙射影地攻擊說他們受了欺騙,不再嘲諷說英、美用可憐的轟炸機進攻代替登陸,同時也由於擔心俄國可能會被迫單獨媾和,西方盟國決定建立一支極為強大的戰略轟炸航空兵。由此可見,德國向俄國境內縱深的推進,直接而明顯地影響到4,000英裏以外的大西洋爭奪戰,它生動地說明了二十世紀的全球戰略對戰爭的影響。

當時與潛艇作戰的人們則持相反的論點,他們認為必須有足夠的超遠程飛機掩護大西洋中部的護航運輸隊,否則從英國本土不可能用轟炸機或其它任何兵力發動有效的進攻。人們公認這一論點是合理的。1942年夏天,丘吉爾寫道:

確實可以這麼說:戰爭的結局或者取決於德國潛艇能否對同盟國的商船進行攻擊,或者取決於同盟國能首先擴充和使用他們的空中兵力。

他曾經數次明確地指出,擴大轟炸航空兵的計劃已不是一個討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執行的問題了。1942年12月16日丘吉爾寫道:

逐漸加強轟炸是一個舉足輕重的攻勢措施。已經準備在今年年底把轟炸航空兵增加到50個中隊,並已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保證這一目標在實際上能夠達到。

1942年年底,有兩種厘米波雷達即將在空軍使用,一種是供轟炸航空兵使用的H2S地麵測繪雷達,另一種是供岸防航空兵使用的技術性能類似的ASVIII型雷達。前一種雷達將優先投入使用,對這點讀者是不會感到奇怪的。然而岸防航空兵苦惱的是,最新式的ASV雷達的秘密卻可能在正式使用之前就被泄露出去,因為H2S雷達將裝備在引導轟炸攻擊的引導飛機上,這種飛機按其性能將在敵人領土上空使用,因此德國人遲早要俘獲一部這種雷達的樣機。那時德國人就可以製造一種探測這種雷達波的接收機,這樣岸防航空兵將沒有機會發揮ASVIII型雷達的突然性,就要重演ASVII型雷達和德國梅托克斯接收機的那段故事了。

考慮到這種情況,英國海軍部和岸防航空兵的高級軍官們極力主張推遲H2S的作戰使用,他們認為至少應推遲到岸防航空兵大多數飛機裝備了新式ASV厘米波雷達時為止。他們覺得這樣可以有更多的機會給比斯開灣夜間浮起的德國潛艇以沉重和意想不到的打擊。此外,岸防航空兵的飛機很少在敵方領土上空墜落,因此,可能要經過若幹個月之後德國人才會發現這種雷達。

在1942年最後幾個月,爭論達到了高潮。雷達發明者羅伯特·沃森-瓦特先生被請來,就H2S雷達一旦被德國人俘獲對夜戰可能產生的影響寫了一份長篇論文。他指出目前尚不能具體證明敵人是否已經了解到同盟國正在研究厘米波雷達。但是,從另一方麵來說,德國的偵聽部隊一直有充分機會探測到這種雷達的信號,因為在英國南海岸有兩部大型厘米波地麵雷達站已使用了一年以上,英國皇家空軍的夜間戰鬥機幾個月以來也一直在使用厘米波雷達。此外,載有兩部這種厘米波雷達的“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在馬來亞附近淺水區被擊沉後,據說日本人用浮標標示了它的沉沒位置,雷達可能被拆走了。因此德國人很有可能早已了解了這種新式雷達。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麼俘獲H2S雷達對於反德國潛艇的作戰已無足輕重。如果不是這種情況,假如德國人對該型雷達尚一無所知,那末沃森-瓦特認為,德國人在發現同盟國使用厘米波雷達後,“最多隻需兩到三個月”就可以為潛艇設計和製造出一種簡單的接收機。在12月22日參謀長聯席委員會舉行的會議上(丘吉爾擔任會議主席),討論了沃森-瓦特提出的結論。經過長時間爭論後,首相決定批準從1943年初,即在ASVIII型雷達投入作戰使用之前,開始在敵人領土上空使用新式H2S雷達。

1943年1月中旬,轟炸航空兵有兩個引導機中隊裝備了H2S雷達,到1月底這兩個中隊便開始在德國上空作戰。2月2日,在使用新式雷達進行的第二次攻擊中,德國一架夜間戰鬥機便擊落一架裝備H2S的“斯提林”式飛機,殘骸落在鹿特丹附近。幾天之後,摔壞變形的雷達殘存部分被運到柏林外國繳獲器材接收站。在這裏,德國空軍工程師和各大電子公司以極大興趣研究這件意外的收獲。起初對這種雷達的戰術使用還不完全清楚,但是有一個殘存的部件被確切地識別出來了,這就是磁控管,它帶有一個能發射近似10厘米波長的諧振腔,從而暴露了秘密。德國人按發現這件新裝置的地點把它命名為“鹿特丹”。指揮大西洋爭奪戰的同盟國高級軍官們最擔心的ASV厘米波雷達失密事件現在終於發生了。

沃森-瓦特曾經預言,即使德國人從頭開始設計到造出一個堪用的搜索接收機也不過需要二至三個月的時間。但他未能預見到他們在研製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挫折。結果德國海軍用了遠比兩至三個月長得多的時間,才最後造出一種適用的厘米波雷達搜索接收機裝備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