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與盾的真正較量
1943年1月30日,鄧尼茨晉升為海軍元帥,並負責指揮全德國的海軍。三天之後,發生了第一次難以察覺到的戰栗,隱約地預示著德國潛艇部隊即將從根本上遭到震撼。那就是德國電子專家得到的H2S型厘米波雷達的殘骸,使他們感到十分震驚。他們驚奇地睜大眼睛凝視著這種雷達的許多不吉祥的新特點:大功率的磁控管振蕩器、把功率輸入天線的矩形波導管、天線本身及直徑3英尺多的小型反射器。
為什麼德國的無線電偵聽部隊沒能對這種雷達發出預報?正如沃森-瓦特兩個月之前在英國指出的,德國人有很多次機會能夠偵聽到。但是,要在波譜的厘米波的末端去捕捉雷達信號,偵聽人員沒有不怕麻煩的。這種回答會使那些依靠這種偵察手段保障生命安全的人感到不舒服。德國科學家曾經錯誤地認為,厘米波雷達具有“超反射性”現象,在理論上是不能使用的。這就是說,雷達信號碰到一個目標之後不會反射到接收機,而會以平坦的角度跑掉——就象一個網球在發球時從發球人那裏滑掉一樣。實際上,新式雷達也發生過這種現象,但德國人過分地誇大了它的程度。現在很清楚,德國專家犯了個大錯誤,他們正在失去對形勢的控製。戈林看過關於“鹿特丹”厘米波雷達的報告之後,發表意見說:
我認為英、美是先進的,不過坦白地說,我從未想到他們會處於這樣領先的地位。我確實指望,即使我們落在後麵,至少也不會相差太遠。
為了花些力量努力趕上去,空軍通信部門的首腦沃爾夫岡·馬蒂尼將軍於2日22日命令成立一個專門的“鹿特丹委員會”,由無線電信公司的萊奧·勃蘭特博士擔任主席。勃蘭特提出的要求是把研究和工業上的技術力量集中起來研究厘米波雷達,以便盡快地對“鹿特丹”雷達采取幹擾措施。
“鹿特丹委員會”成立後的第二天,即2月23日,在柏林的無線電廠召開了第一次會議。委員會決定,無線電信公司應盡快仿照繳獲來的“鹿特丹”雷達,製造出六部雷達機,作為大量生產德國軍用雷達的樣機。此外,還討論了製造一部能夠探測敵雷達信號的專用接收機的計劃。這種裝置的代號是“納克索斯”。
如果這種新型雷達沒有用於搜索德國潛艇,毫無疑問,德國人也會想到雷達還有這種用途。參加會議的德國海軍代表、海軍工程師博克爾曼對“梅托克斯”接收機的成功仍記憶猶新,他提出了海軍所需的那種“納克索斯”的代號,即“納克索斯-U”。
德國雷達專家們雖然對未來感到憂慮,但潛艇艇員們卻不了解實際情況。自從1942年9月由德國潛艇部隊大量使用“梅托克斯”接收機以來,同盟國的飛機在比斯開灣的反潛作戰收效甚微。1943年1月,英國岸防航空兵幾乎又退到了使用利式探照燈以前的狀況,晝間4次、夜間9次發現潛艇,但無一擊沉。2月間,同盟國重新組織了空中巡邏。2月4日到16日之間,英國空軍少將傑弗裏·布羅米特指揮的岸防航空兵第19大隊的飛機進行了“平底船”戰役:對比斯開灣海上的一個長方形區域加強巡邏,德國的運輸線正好從該區通過。在這次戰役中,布羅米特少將得以指揮美國陸軍航空兵的第1和第2中隊在比斯開灣上空作戰。這兩個中隊都裝備有“解放者”式四引擎轟炸機。這種飛機不帶副油箱和長途飛行所需的其他附加裝置,更重要的是,它裝有新式的美SCR517型厘米波雷達。在此次作戰過程中,第19大隊出動的飛機超過300架次,發現潛艇19次,攻擊8次。但隻有美國第2中隊的一架“解放者”式飛機擊沉了一艘潛艇U-519。
沒過多久,德軍最高統帥部即得知同盟國已經在使用厘米波雷達。3月份,英國第一個裝備有新式ASVIII型雷達的第172中隊(即有利式探照燈的“威靈頓”式轟炸機中隊)開始在比斯開灣上空巡邏。5日天亮之前,U-333潛艇在駛往作戰地域時被一架飛機的探照燈發現。雙方都采取了行動。德國水兵用準確的20毫米加農炮進行了射擊,擊落了那架“威靈頓”式飛機。機敏的潛艇艇長施瓦夫海軍中尉認為這次行動非常重要,必須報告司令部:
我艇在BF5897(海圖注記)海域,在未收到任何預先警報的情況下,遭到一架敵機的夜間攻擊。我艇輕微損傷,敵機被擊落。
鄧尼茨在他的戰時日記中憂鬱地寫道:
敵人正在使用一種雷達,現用的“梅托克斯”接收機收不到這種雷達的信號。迄今為止,隻知道在荷蘭擊落的那架飛機上有一個9.7厘米波的雷達……。
3月17日,“鹿特丹委員會”召開了第二次會議,會上,德國雷達專家們了解到了這些新情況,同時也獲悉無線電信公司在為“納克索斯”接收機研製一個十分重要的晶體濾波器方麵遇到了困難。結果連一架接收機也沒能交付試用。鑒於比斯開灣的形勢日趨惡化,海軍的代表、海軍中校貝克爾博士在會上提出,如果接收機投入使用,他的部隊應有優先使用的權力。馬蒂尼將軍同意了他的要求,然而很明顯,德國潛艇暫時還裝備不上這種接收機,不得不湊合著去作戰。
1943年3月20日到28日,布羅米特空軍少將在比斯開灣對德國潛艇發動了第二次全力以赴的作戰,其代號為“封鎖”。美國陸軍航空兵的兩個裝備有厘米波雷達的“解放者”式飛機中隊在月初已調走,轉移到摩洛哥去掩護美國的運輸艦船。布羅米特少將當時指揮的32架裝備有利式探照燈和ASVIII型厘米波雷達的“威靈頓”式轟炸機,分別屬於第172中隊和加拿大第407中隊。此外,還有幾個裝備老式ASVII型雷達的飛行中隊。
我們從德國檔案中了解到,在“封鎖”作戰期間,有41艘潛艇往返其巡邏地域時,穿過比斯開灣。根據同盟國記載,飛機發現潛艇26艘,攻擊15艘,僅有1艘潛艇U-665於22日被第172中隊的一架“威靈頓”式飛機擊沉。
鄧尼茨在3月23日的戰時日記中寫道,通過比斯開灣越來越危險了,雖然隻有極少數潛艇在通過同盟國的巡邏區時被擊沉,但是好幾艘巡邏歸來的潛艇遇到了難以逃脫的險境而使他感到毛骨悚然。他寫道,從2月份起,尤其是在很多潛艇完成了大規模的對護航運輸隊的作戰任務後返航時,空中巡邏的效果達到了令人吃驚的程度。他的結論是,“將遭到更為慘重的損失”。
在4月6日和13日之間,布羅米特少將再次發動了“封鎖”作戰。在這次作戰期間,有25艘潛艇通過海灣的巡邏區,被發現11艘、遭到攻擊4艘。又是隻有一般潛艇U-376被擊沉,擊沉這艘潛艇的恰好又是第172中隊的一架“威靈頓”式飛機。
英國第19大隊在第二次“封鎖”作戰之後,立即在比斯開灣的幾個不同的海區,實施了第四次加強的空中巡邏,代號為“擾亂”。布羅米特少將第一次指揮了一支裝備有厘米波雷達的相當大規模的航空兵部隊,大約有70架“威靈頓”、“解放者”和“哈利法克斯”式飛機。
兵力的增強並沒有瞞過德軍統帥部。潛艇在夜間或在低級能見度的晝間受到突然攻擊的報告日益增多。麵對這種情況,鄧尼茨采取了前一年夏天曾經用過的戰術。他在4月27日通知潛艇一律夜間潛航通過海灣、晝間浮出水麵充電。他嚴肅地指出,“敵人使用了一種雷達,這種雷達在飛機上使用特別有效,而我們的潛艇則無力進行幹擾。”沃森-瓦特預言的三個月限期已滿,而大量生產“納克索斯”接收機遇到的困難仍未得到解決。如果再過幾個月還造不出來的話,潛艇隻好自己去碰運氣了。
比斯開灣戰役的高潮還要拖一段時間才能到來。在此之前,先介紹一下戰爭的其他方麵值得注意的情況。
在這裏也許有必要介紹一下雙方部隊的指揮機構。
英國岸防航空兵的指揮機構在戰爭開始時就確定下來了,直到戰爭結束基本上沒有改變。1943年2月,約翰·斯萊塞空軍中將接替菲利普·朱伯特擔任了岸防航空兵司令。他從設在米德爾塞克斯的諾思伍德司令部與英國皇家海軍進行密切配合。英國海軍在大西洋爭奪戰期間,負責規劃全麵戰略和指揮英國的兵力,因而對岸防航空兵的海上偵察和攻擊艦船的飛機有作戰控製權。在決定海上的空中任務時,基本上以海軍為主,岸防航空兵隻負責執行。
岸防航空兵四個大隊的司令部都與相應的各海軍司令部配合作戰由軍銜最高的海軍軍官全麵負責,一般地說,這種配合方式是好的,但也確實有某些例外情況。例如,普利茅斯海軍司令、海軍元帥查爾斯·福布斯爵士所指揮的艦艇部隊很少,隻有幾艘老式的驅逐艦和一些快速巡邏艇,然而他卻是布羅米特空軍少將的頂頭上司,負責指揮在比斯開灣進行反潛作戰的大規模航空兵部隊。
空中巡邏的地域由最高一級確定。在每天上午的海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上,皇家空軍的各大隊隊長們通過專用保密電話接受下列部門的指示:在白廳海軍部的潛艇跟蹤室、諾思伍德的岸防航空兵作戰室、四個地域的聯合司令部。羅傑·溫海軍中校在潛艇跟蹤室裏閱讀關於已知的德國潛艇的位置和未來可能的動向的記錄報表,然後他們討論一下過去二十四小時內發現潛艇和進行攻擊的情況。接著,海軍部逐一宣布可能受到攻擊和需要空中掩護的護航運輸隊和大型運兵船。海軍部通過岸防航空兵要求盡最大努力保障艦船“安全而及時到達”,所以這一類空中掩護通常得到最充分的保障。斯萊特空軍少將指揮的第15大隊負責向大西洋各護航運輸隊提供空中掩護,如飛機不敷使用,還可得到其他大隊的支援。但是,斯萊特大隊需要的是執行遠距離飛行任務的飛機,很少用到其他大隊的近程飛機。第15大隊的基本要求得到滿足後,剩下的近程飛機被分配擔任其他任務,如在比斯開灣執行空中反潛巡邏任務。
當天的作戰方案一經確定,各大隊指揮官和參謀人員即根據方案中的指示製定作戰命令,下達到各有關場站。
英國指揮官們能得到作戰研究組的有效支援,還可以通過“星期日例會”(在莫爾文無線電通信研究所舉行的會議),了解到最新的技術發展。他們的德國對手在這兩方麵都比較欠缺,我們簡要地介紹一下德方的情況。
1943年年初之前,德國潛艇部隊也有一個組織良好的指揮機構。那時,鄧尼茨海軍元帥的作戰司令部設在巴黎莫努裏元帥大街。他的作戰部長、戈特海軍少將主持一個精幹的小組,由七位經過戰鬥考驗的前潛艇艇長組成。就是這些人(有時鄧尼茨本人也參加)決定在大西洋爭奪戰中德方的作戰行動。這個小組的平均年齡剛過三十歲,隻有戈特四十二歲。因此,這個小組有時被叫做小肚皮的參謀班子。
在派出潛艇群攻擊護航運輸隊之前,巴黎的這個參謀班子必須首先了解被攻擊目標的所在位置。他們根據自己獲取的同盟國運輸船隻的情報,實施作戰,由10或15艘潛艇在大西詳中部組成一條巡邏線,其方向與預期攻擊的護航運輸隊的航線垂直。在大西洋上,典型的巡邏線為南北走向,潛艇之間相距約10海裏。在這個階段,德國潛艇必須保持無線電靜默,否則同盟國的岸上無線電測向站就會探測到潛艇設伏的位置,而使整個作戰計劃遭到破壞。
第一個發現護航運輸隊的潛艇艇長應立即打破無線電靜默,向巴黎司令部報告詳細情況。鄧尼茨的作戰部接到情報後,象蟻穴一樣,立即行動起來。軍官們奔向作戰指揮室,室內牆上的大掛圖標著潛艇的位置。這時的任務就是下達命令,使其餘的潛艇盡可能快地與護航運輸隊接觸上。在此期間,發現護航運輸隊的那艘潛艇必須對護航運輸隊進行跟蹤,同時向司令部報告護航運輸隊的航向、航速、發現敵船的數量和護航兵力的情況。德國潛艇的巡邏線遠在水天線之外便解散,因為每一艘潛艇都要以最高的速度奔向指定的截擊點,位於巡邏線最末端的那艘潛艇,可能距攻擊目標遠達140海裏,這就是說要在水麵航行八個小時才能接觸到目標,而護航運輸隊在這八個小時裏又可能航行60海裏左右。按“法定數”,有3艘潛艇與護航運輸隊發生接觸後,即可開始攻擊。然後,就靠各單艇實施攻擊了。
再來看看設在巴黎的司令部。當時潛艇部隊隻顧進行戰鬥,它所獲得的教訓也幾乎隻限於德國海軍的狹窄範圍內。沒有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作戰研究機構對英國岸防航空兵的行動進行分析判斷。在士兵、指揮官和科學家之間,也不象在英國有“星期日例會”那樣易於接觸的形式。幾乎一直到1943年底,德國海軍的高級指揮機關還認為,諸如此類的事情也許是為了消遣,是不必要的。難道海戰中真會有什麼奧秘,連一個訓練有素和有獻身精神的海軍軍官也遠遠不能領會和掌握嗎?潛艇部隊在認識到這個問題之前,已接近到失敗的邊緣了。“自作自受”,隻是他們具有諷刺意味的結局之一。這一切都還需要時間來證明,然而無可置疑的事實是,失敗的基石和1943年秋天出現的恐慌,在年初就已經深深地埋下了。
當戰士們在戰鬥、軍官們在指揮、科學家們在從事研究的時候,還有一批人員在不聲不響地為大西洋爭奪戰服務。他們是交戰雙方的電子偵聽人員,他們煞費苦心地記錄了對方大量的無線電通信信號,並絞盡腦汁地破譯其中的密碼。在這方麵獲得成功時,有時還必須費盡心機地隱藏情報的來源,象在阿拉廷的洞中一樣,一個人隻要掌握了打開守門石的咒語,就能偷到財寶。當敵人一旦感覺到泄了密,就會停止使用並改變密碼。以後又得重新開始破譯,也許永遠無法破譯出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雙方都曾成功地破譯過對方的密碼。從戰爭的最初幾個月起,德國海軍的密碼研譯勤務部隊曾經能夠譯出英國護航運輸隊非常有規律的出航命令。後來德國密碼研譯部隊又有幾次破譯了同盟國情報機構關於通報德國潛艇行動的無線電報文密碼。同樣,同盟國也獲得了一些成功,例如,發現了德國潛艇通信保密機使用的數字組合,因此破譯德國海軍大量的無線電密碼變得十分容易了。當潛艇以狼群戰術出動時,除了必要的發報外,德國海軍還常在加密的無線電通信網上大談與作戰很少或根本無關的事情:冗長的政治形勢報告,甚至還有生日賀電和授勳賀電。這一切都通過一條本應隻供作戰指揮使用的通信線路。
在密碼破譯戰中,雙方有明顯相同之處——利用對方通信兵過度緊張、訓練不夠或愚蠢低能所造成的失誤。無論哪一方的失誤,結果都一樣,都要使戰鬥在前方的將士付出血的代價。
在1943年1月底,德國有37艘潛艇在同盟國巡邏飛機不能達到的(僅少數飛機例外)“大西洋空白區”活動,耐心地等待著去攻擊即將到來的護航運輸隊。它們進攻的機會在2月初來到了,一支由63艘商船組成的SC118護航運輸隊向東駛去。20艘潛艇投入了戰鬥,擊沉商船13艘,潛艇損失3艘。2月底,向西行駛的ON166護航運輸隊遭到了同樣猛烈的攻擊,損失14艘商船,僅1艘潛艇被擊沉。整個2月份,潛艇共擊沉63艘商船,總噸位33萬噸以上。
萬分危險的中大西洋,由於德國潛艇正在猖獗地攻擊商船,顯然需要空中掩護,任何形式的空中掩護都可以。但是,隻有一個中隊能由岸上基地飛到那裏進行作戰,這就是英國皇家空軍的第120中隊。當時該中隊有“解放者”式I型飛機5架、III型飛機12架。菲利普·朱伯特爵士不斷申請多給一些這種飛機,但是正在擴編的戰略轟炸航空兵部隊卻處於優先地位。另外,當時從生產線生產出來的分給岸防航空兵使用的“解放者”式飛機都是改進的III型飛機,即B-24D。這種飛機具有可通過敵防線的高空轟炸機的許多特點。但是,為了適應遠程、低空和反潛的需要,還必須把飛機再進行改裝,要拆掉油箱的自動封閉襯套、大部分裝甲鋼板、引擎的渦輪增壓器和機身底部用動力操縱的炮塔。節省的重量可使飛機多帶2,000加侖的高辛烷汽油,外加八個攻擊用的250磅深水炸彈。在這個階段,這種超遠程“解放者”式飛機都還裝備著老式的ASVII雷達,德國的“梅托克斯”接收機能夠接受到它發射的電波。但在中大西洋,這不是一個大問題,因為飛機隻需迫使潛艇下潛與商船脫離接觸,就能達到“保障護航運輸隊安全、及時到達”這一主要目的。
還有一種給中大西洋提供空中掩護的辦法,即使用護航航空母艦上的近程飛機。3月,好容易才把美艦“波格”號調來。它是第一艘參加北大西洋反潛護航支援作戰的母艦,負責為HX228護航運輸隊提供空中掩護。“複仇者”式艦載機雖然隻發現了一艘潛艇,可是艦載機的出現對德國截擊商船的企圖卻具有壓製的效力。“波格”號一直把護航運輸隊護送到格陵蘭島以南,後來由於掩護“波格”號的老式驅逐艦缺乏燃料,而不得不返回紐芬蘭。“波格”號剛一離開,潛艇就反撲過來,趁護航運輸隊尚未進入駐冰島的飛機的巡邏範圍時,擊沉4艘商船。第一次使用護航航空母艦掩護一支北大西洋護航運輸隊的活動雖然隻是一場小戰,但是“波格”號是艘新艦,才開始作戰,德國水兵很快就會懂得,護航航空母艦是潛艇的死敵,而且是致命的死敵。
由60艘商船組成的SC122慢速護航運輸隊於3月5日離開紐約,駛向利物浦,沒有派出象“波格”號那樣的護航航空母艦為它護航。三天之後,又一支由40艘商船組成的速度稍快的HX229護航運輸隊,以相同的航向向東駛去,也沒有護航航空母艦護航。這兩支運輸隊緩慢地向東駛去,快速的運輸隊逐漸趕上了慢速的運輸隊。
在此同時,德國人並沒有袖手旁觀。13日,密碼研譯專家破譯了一封命令SC122護航運輸隊對航向稍作修正的無線電報。結果,鄧尼茨使用了由11艘潛艇組成的“掠奪者”艇群在該運輸隊的前方航路上成橫線配置。鄧尼茨為了配合“掠奪者”艇群進行長途截擊,在中大西洋上又進一步配置了兩條巡邏線:第一條巡邏線是由18艘潛艇組成的“攻擊者”艇群,第二條位於第一條線稍南一點,是由10艘潛艇組成的“催逼者”艇群。
但是,德國人在精心策劃這一計劃時,沒有考慮到西大西洋上難以預料的惡劣氣候。結果,“掠奪者”艇群還沒來得及占領陣位,商船隊就過去了。不過德國還是十分走運。16日晨,艇長法伊勒海軍上尉因發動機事故駕艇返航時,在很近的距離上發現了一支龐大的護航運輸隊,即HX229。
法伊勒用無線電向司令部報告了這一情況,司令部隨即向該區的潛艇下達了命令,要求“掠奪者”艇群與“攻擊者”巡邏線南端的11艘潛艇一道全速向護航運輸隊集中。16日下午和17日淩晨,“掠奪者”艇群的8艘潛艇發現了護航運輸隊並進行了攻擊。8艘商船遭到了魚雷攻擊,其中2艘立即沉沒。
同時,在東北方向大約100海裏處,被派去攻擊HX229護航運輸隊的“攻擊者”艇群中有幾艘潛艇跑進了SC122護航運輸隊中。然而SC122護航運輸隊的護航力量較強,德國潛艇很難接近商船。隻有U-338潛艇突破了護航警戒,艇長曼弗雷德·金策爾海軍上尉最大限度地充分地利用了這個攻擊機會,迅速地用魚雷連續攻擊了4艘商船,其中2艘沉沒。
到17日淩晨,鄧尼茨和他的參謀部了解到他們實際上發現了兩個護航運輸隊。他命令“攻擊者”艇群中剩下的潛艇和“催逼者”艇群的全部潛艇接近並進行攻擊。共40餘艘潛艇向兩支護航運輸隊逼進。如果“美國騎兵”——第120中隊的“解放者”式飛機不在這個緊要關頭趕到,這樣一支強大的德國兵力肯定會衝破防禦,使商船遭到極大損失。那天晝間,3架“解放者”式飛機到達了該地區,發現了11艘潛艇,對其中6艘進行了攻擊。結果,與SC122護航運輸隊發生接觸的潛艇除一艘外,其餘全部被迫下潛,失去了接觸。那艘沒下潛的潛艇是U-338,艇長是令人敬畏的金策爾海軍上尉。該艇擊沉了那天唯一被擊沉的一艘商船。夜幕降臨了,“解放者”式飛機由於沒有利式探照燈,無法阻止潛艇上浮向緩慢行駛的商船接近。SC122護航運輸隊在夜暗之中又損失了2艘商船。HX229護航運輸隊在17日也損失了2艘,此外,還有5艘商船受創掉隊。
德國水兵在18日又一次感到飛機幾乎在不間斷地造成威脅。那天,第120中隊有5架飛機伴隨著護航運輸隊。機組人員在SC122護航運輸隊的附近發現了7艘潛艇,攻擊了5艘,護航運輸隊在那一天沒受到損失。但是對HX229護航運輸隊提供的掩護差一些,那天損失了2艘商船。
19日清晨,SC122護航運輸隊又損失了一艘商船。傍晚,一艘潛艇又擊沉一艘掉隊的商船。這時兩支護航運輸隊已經進入距冰島和北愛爾蘭的機場600英裏的範圍之內,近程飛機也能參加作戰了。在這次掩護飛行中,值得提及的是一個名叫諾爾斯的空軍上尉,他駕駛著第220中隊的一架“堡壘”式飛機從北愛爾蘭的巴利凱利基地起飛,在正上午時趕到了SC122護航運輸隊所在的區域。護航司令官命令他以20英裏為半徑環繞運輸隊飛行。這架“堡壘”式飛機很快便發現了一艘潛艇,並在它下潛的時候投下4個深水炸彈。大約一分鍾之後,潛艇浮出了水麵,油箱裏流出柴油,由於無路可逃,又慢慢潛入水中。就在潛艇下潛的時候,諾爾斯進行了第二次攻擊,又投下3個深水炸彈。這艘潛艇可能就是曼弗雷德·金策爾的U-338潛艇,這天上午飛機的攻擊使它遭受重創。金策爾象前一年冬天與飛機進行過同樣一次艱苦戰鬥的克瓦耶特-法斯勒姆一樣,也是一個夠格的飛行員。這才能夠解釋他冒著飛機巡邏的危險取得成功的原因。但是,這一次看來不同往常,U-338潛艇一瘸一拐地駛回了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