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家人”的方式經營企業
玫琳·凱是美國玫琳·凱化妝品公司創辦人兼董事長,是當今美國企業界最成功的人士之一。她的公司從20年前的9個人發展成擁有20萬名員工的國際性大公司,這是和她獨特的管理哲學密不可分的。“提供婦女無限的機會”是她的金科玉律。玫琳·凱力圖讓人明白女性的思考方式的確有別於男性,但此種差異並不是所謂的較差,或意味著不能和“男性的思考方式”相抗衡。其合理的做法應是創造一種環境,使“婦人之見”不被認為是缺點,而充分培養和發揮其所謂的“女性直覺”。
1963年,玫琳·凱從她服務了25年的直銷部門退休,那時她是一家大公司的全國性培訓部門的主管。退休所帶來的生活厭煩,使她產生了極度的不滿足,她覺得自己辛勤的工作以及自我能力的表現,並沒有得到適度的酬賞。但是,玫琳·凱畢竟是已退休的人了,退休——這意味著事業的結束,而玫琳·凱輝煌的事業的開端卻始於此。
玫琳·凱腦海裏不斷浮現出一家“夢想中的公司”,這家公司由她管理,而她就要用“男女一視同仁,提供婦女無限的機會”這條金科玉律做為管理原則,於是,她毫不猶豫地著手完成她的夢想了。
先前玫琳·凱對化妝品沒有絲毫經驗,她的專長隻是招募成員、訓練推銷人才。經過幾個不眠之夜,她終於對自己已使用10年的皮膚保養品產生了興趣。那是一位美容師介紹給她的。這位美容師的父親是一位皮革製造者,當他發現自己的雙手和年輕的男子一般無二時,他大膽地推測並斷定這一定和每天處理大量皮革有關。於是,他開始了不厭其煩的實驗,最後發明出一種可以用來擦臉的改良產品,所以當他73歲去世時,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得多。他的女兒繼承了父親的處方,並開發了一種乳液和麵霜來為她那家庭式的小型美容院的顧客服務。當她過世後,玫琳·凱馬上向她的家人買下了這種化妝品的配方。鑒於商業的敏感,玫琳·凱認定如果經過某些改良,再加上高質量的包裝,這種皮膚保養品一定會很暢銷的。
玫琳·凱在盡可能知道的範圍內找出有名氣的化妝品製造工廠,查閱食品藥物管理局對化妝品製造工廠的一般條文。她知道省小錢的做法會是將來的致命傷,因而她果斷地找到了合適的工廠負責,這就保證了以後可不必太注意這個事業中的生產環節了。
在當時,賣化妝品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玫琳·凱深知賣出東西才是事業的開端。她提醒公司辦公室的人員,無論如何也不要得罪美容師和推銷指導員,而應尊重他們的工作,並為其工作創造有利的條件。
玫琳·凱成功了。1983年,在慶祝化妝品公司創業20周年時,同時慶祝公司年銷售額超過3億美元、公司的美容師和推銷指導員的個人年收入超過5萬美元的勝利,在當時,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玫琳·凱的名字榮幸地和女性美容連在了一起。
玫琳·凱公司成功的秘訣之一,是以“一家人”的方式來工作。在事業剛開始開創的時期,因為人員少,相互依賴性強,因而很容易做到;而當公司成為擁有20萬員工的大公司時,要維持這種“一家人”的氣氛就不是件簡單的事了。在玫琳·凱化妝品公司中,“人”是最重要的,他們以“人員對公司的向心力”自豪。他們深知,關心別人和追求利潤並不衝突。玫琳·凱深信“助人”是創業最重要的動機。有些女性在爬上人事階梯時,不惜踩踏任何擋住她去路的人。眾人對這種行為的解釋往往是:因為她是在男人世界裏,欠缺安全感,她隨時戒備,隨時感到被威脅。玫琳·凱認為對女人的這種揣測是不公平的。因為事實往往是婦女的升遷總慢於男士,所以婦女在工作上的任何表現就容易招人側目。一個充滿敵意的工作環境,無論對男性和女性同樣會帶來不良的影響。玫琳·凱的成功都是以幫助他人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玫琳·凱說:“公司的結構是建立在互相幫助的基礎上的,要想爬上成功的階梯,非得人人互相合作不可。一個隻會想到‘我能得到什麼’的人,是不會成功的。隻要你幫助其他的人獲得他們想要的,你就會得到你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