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琳·凱常常聽到一些入不敷出的退休人員說“我一輩子都不走運,要是能給我一個機會,現在我說不定幹成了什麼大事,成了某某大人物了。”玫琳·凱無法接受這種論調,她認為每個人都有無數的機會,但不能坐等機會上門,而必須自己去創造機會。她首先弄明白了一條道理,即:“每個人都是最重要的人,他們都有能力完成某些重要的事。”基於這種想法,她將每個人都視為最重要的。她提醒所有的管理人員都要注意使每個員工都覺得“自己是重要的”這一點,她堅信這會鼓舞員工們更好地工作。一位優秀的管理人員應該不斷地勉勵每一位部屬,提高他們的自尊和士氣,而不是一味地指責求全。
玫琳·凱說:“根據我對待員工的經驗,他們通常能完成你期望他們完成的工作。如果你期望他們表現良好,他們就會表現良好。相反地,如果你預期他們表現差勁,他們也許就會表現失常。我相信一般的員工都會盡最大的努力,去符合管理人員對他們的期望。鼓勵你的部屬努力發展他們從未探索過的潛能,才能提高他們的水平。”“當一個人的自尊受挫時,他的活力也會隨之降低。反之,當你讓一個人覺得他(她)很重要,他就會有如走在九重天上那樣生氣勃勃。”
“不但要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完成某些重要的事,還要把每個人都視為最重要的人。”這是玫琳·凱在早期事業中的許多不愉快的經驗教給她的待人之道。
以“一家人”的經營方式來促進公司發展,是玫琳·凱成功的秘訣。賺錢並不是她的主要目的,她創立公司是為了從事業的成功中獲得人生的意義,擺脫退休後的厭煩生活及為女性提供機會。因此,她的所做所為,恢複了人類從事生產勞動的本義——賦予生命積極的意義,而非芸芸眾生的被異化了的勞動。
相信每一個人,尊重每一個人,是玫琳·凱的信條。一個企業需要等級組織和秩序,但這隻是形成不同分工的原因,而每個人本身是平等的。職工必須服從經理的指示,是因為工作上的需要,也僅限於工作範圍之內;而在工作之餘,在每個人的人身方麵,則是平等的。
△求賢若渴,史瓦滋的知人善任
在現代社會,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們觀念的不斷更新,人們對服裝的要求越來越高了。
美國“時裝大王”大衛·史瓦滋可以說是時裝業的佼佼者,他創辦和經營的南羅珍服裝公司已經有幾十年了,事業蒸蒸日上,公司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
史瓦滋從一名工人起步,後來創辦了自己的服裝公司。現在這個公司已擁有二十幾個分公司,在海內外有十幾個展示中心。70年代初它在各地的訂貨就已達2億多美元,在美國約5000家大服裝公司中首屈一指。他的成功,一方麵依賴於他的經營才能,但更重要的方麵則是他求賢若渴、善於識人用人的才能。
幹服裝業這一行,沒有好的設計師是不行的。史瓦滋創業之初,沒有財力聘請一位有名氣的設計師。但為了企業前途著想,又非請一位好設計師不行。這道難題攪得史瓦滋夜不成眠,茶飯不香。有一天他到零售商店去推銷成衣。那店老板一看他的衣服樣子,馬上就說:“你這衣服是三流設計師設計的,也許你的公司裏根本就沒有設計師。”一句話說到了要害之處,倒引起史瓦滋很大的興趣,他便同這位店老板認真地攀談起來。
店老板顯得十分傲氣,他說:“你別看我開了這麼個大店賣衣服,老實說我真不把你們這些服裝業大老板放在眼裏。說句不客氣的話,你們除了固執褊狹之外,有幾個真懂設計的?就連美感的觸角也許還沒長出來呢!”
史瓦滋倒不在意店老板這樣當麵損人,他知道,自負的人一般都是有些本事的,說不定這個店老板在服裝設計上真有兩下子。
事實果真如此。這位店老板頗懂設計,曾在三家服裝公司幹過,但前後不過1年時間。離開的原因也非常簡單,店老板是個自尊心很強的人,當他提出一個很好的設計方案時,不懂設計的店主不僅不給以嘉許,反而橫挑鼻子豎桃眼,甚至蠻不講理地訓斥他一頓。店老板哪裏受得了這份窩囊氣,幹脆一走了之。事不過三,後來他就徹底灰心了,從此不搞設計,轉而經營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