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信息化與中國的信息化潮流
在人類發展史上,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新技術群的出現往往會導致社會結構與技術的脫節,而這一脫節又誘發了社會創新,進而帶動社會的轉型。漁獵技術為人類帶來的是水濱部落和遊牧聯盟,而農耕技術呈現的則是農莊市集與地主佃農。兩個多世紀前,起源於西方的工業革命開啟了從早期的自然經濟向工業經濟轉移的進程。近20年來,以信息技術的大規模發展、滲透、擴張和利用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信息化活動,已經成為推動一個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最活躍的因素之一,人類又經曆著一場新的變革。
1.世界的信息化
世界信息化起始於人類技術革命的第三次浪潮。1971年美國英特爾公司(INTEL)研製了第一塊微處理器,也就是第一塊用大規模集成電路製成計算機的中央處理器(CPU),然後和隻讀存儲器(ROM)還有隨機存儲器(RAM)一起組成了完全由大規模集成電路構成的微型計算機。這標誌著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結合,使計算機從科學珍品變成了可以廣泛應用的大眾化技術工具。與此同時,通信從模擬技術向數字技術過渡,通信設備中的電路也可以用大規模集成電路構成。采用數字技術以後,也就將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結合在一起。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結合,提高了人類記憶、存儲、比較、計算、推理、表達等信息處理能力;而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則克服了空間地域對人類傳播、溝通行為的限製,改善了人類信息通信能力。這些技術極大地增強了人類處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因而被冠以“信息技術”的稱謂。可以說,信息技術革命,是繼工業革命對人類體能極限的突破之後,對人類智能極限的再次重要突破。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人們開始認識到信息知識也是一種財富,而且是一種比物質產品更重要的財富。信息本身的生產、流通、協調和消費在現代社會中是極其重要的社會經濟活動。信息,作為繼物質、能量之後的第三大資源,從物質產品及其生產過程中被分解出來,並單獨地為社會交換而生產。在這個由信息技術所開辟的時代裏,信息技術是主導技術,信息產業是主導產業,信息成為了這個時代的主題。因此人們也樂於將這個正向我們走來的新時代稱為信息時代。當然也有人仍喜歡用其他一些描述詞語,如後工業社會、知識經濟、網絡時代等,從其他角度來闡發對新時代的理解。總之,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結合,標誌著世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類勞動發展史和社會發展史由此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信息產業和信息部門的崛起是一個國家和地區信息化發展程度的重要標誌。1890年,美國農業勞動力占50%,而信息產業勞動力隻占4%。經過90多年的發展,這一比例已顛倒了過來:70年代,美國信息產業就業人數與生產總值比例率先超過50%,歐共體多數國家相續接近或達到50%。到21世紀初期,信息產業發展會更加迅速,還會有更多國家進入信息化國家的行列。
如果說,信息化始於20世紀70年代的信息技術革命,那麼世界範圍內的信息化熱潮則要歸因於1993年美國克林頓政府“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簡稱NII)行動計劃的提出。1993年初,美國剛上台不久的克林頓政府率先提出了NII計劃,認為發展本國的信息基礎設施,實現國家信息化,將會給美國帶來巨大的、潛在的和現實的利益。國家信息基礎結構將使美國公司在全球競爭中獲勝,為美國人民創造良好的就業機會,給國家帶來經濟增長。最重要的是,國家信息基礎結構將改變美國人民的生活,克服地理環境和經濟地位的種種限製,向所有美國人提供公平的機會,讓他們盡量施展自己的才能。該計劃的目標就是要實現全社會的公民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多種媒體便利地獲取信息,互相溝通。種種美好前景的描述,使人不禁想起了在美國曆史上興建州際高速公路曾經對國家經濟發展所起到的巨大推動作用,因而這一世紀工程被形象地稱為“信息高速公路計劃”。NII加速了美國財富的積累,美國信息財富1995年驚人地達到了1萬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