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一經提出,立刻受到廣泛關注。為了提高國際綜合競爭能力,世界各國紛紛增加對信息技術的投資,製定相應的信息化政策。1993年,歐共體提出了“泛歐網絡”(該計劃在1995年改名為“歐洲傳輸網”);1992年和1994年,日本通產省和郵政省也分別提出了“曼陀羅”計劃和“維納斯”計劃;1994年,韓國也成立了“超高速信息通信網”促進委員會來推動本國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設;有先見之明的新加坡更是早在美國之前便製定了自己的“智能島”計劃——“IT-2000”計劃。1994年,美國在國際電信聯盟會議上又進一步提出了全球信息基礎結構計劃(GII),並於第二年發表了“全球信息基礎結構合作日程”,信息高速公路開始伸向全球各地。調查顯示,作為信息高速公路雛形的因特網(Internet)1995年已通達130多個國家,其用戶並以每秒7人的速度增長,至1999年,已過1.3億,全球電子商務收入超過984億美元。
2.中國的信息化
對於這一全球信息化浪潮,我國政府也給予了高度重視,並作出了積極反應。江澤民總書記強調:“實現四個現代化,哪一化也離不開信息化。我們要進一步把大力推廣應用電子信息技術提高到戰略高度,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對經濟的倍增作用。”黨在第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國民經濟信息化進程”的戰略任務後,又在十五大報告中進一步提出“改造和提高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將信息化提高到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中的戰略地位。
我國信息化目的是要為中國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為實現經濟體製和經濟增長方式兩個根本性轉變的戰略目標,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機製;特別是要在全球信息化發展趨勢中,把握住經濟發展的動向和脈搏,抓住曆史機遇,努力實現中國跨世紀的宏偉目標。加快國家信息化建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一項主要戰略任務。
為此,我國製定了“統籌規劃,國家主導;統一標準,聯合建設;互聯互通,資源共享”24字方針,確定了“市場牽引,政府調控;政企分開,有序競爭;維護主權,保證安全;軍民兼顧,專通結合;產用結合,自主發展;重視人才,強化創新;講求實效,因地製宜;以法治業,加強管理”的建設原則,並明確提出國家信息化建設的奮鬥目標是:2000年,初步形成一定規模和比較完整的國家信息化體係;到2010年,將建立起健全的、具有相當規模的、先進的國家信息化體係。1996年1月成立的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更是為我國信息化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麵對發達國家信息化加速發展的挑戰,我國信息化建設的主要任務是:組織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加強國家信息網絡的建設和管理,以信息化建設帶動信息產業的發展;加快“金”係列工程的建設、加快國民經濟重點領域的信息化建設、加快發展麵向經濟和社會的信息服務業,促進科技和教育領域的信息化;研究和製定必要的法律法規和標準規範。
我國的信息化建設,如果從自發的行為來講早就開始了。我國的微電子行業、計算機行業、通信行業的發展都很快。但是,以政府出麵全麵部署信息化建設工程,則是從電子工業部提出的“三金”工程開始的。
目前,“金橋”工程已建成衛星站70多個,主幹網覆蓋40多個大中城市;“金卡”工程的20多個試點城市全部實現了同城跨行的自動取款機聯網,全國電子聯行係統每天處理6萬多筆業務,金額達800億至1000億元,每天為國家增加可使用資金500億元;“金關”工程製定並實施了進出口企業代碼、進出口商品代碼兩項標準,建設了配額許可證管理係統、進出口統計管理係統、出口退稅管理係統、出口收彙和進口付彙核銷係統等四個應用係統,提高了對外經濟貿易的現代化管理水平。這幾項由國務院領導同誌親自提出的信息化工程,對國家加強金融、財稅、外貿的宏觀調控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