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信息化的必然趨勢與客觀要求(2 / 2)

1.企業信息化是企業適應快速變化的商業世界的需要

企業信息化是21世紀企業提高自身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在知識經濟時代,尤其是21世紀的頭10年,企業競爭力的高低完全取決於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企業發展依靠的是正確的決策,而決策的基礎則是信息。企業領導者必須及時了解市場信息,清楚企業自身經營狀況,掌握競爭對手的動態。對企業來說,怎樣比對手早一步獲得有效的市場信息顯得尤為關鍵,而這一點正是信息技術的優勢。正如比爾·蓋茨所言,在這個快速變化的商業世界中,企業必須具備與對手競爭需要的反應速度,而這就需要這麼一種類似人類神經係統的企業“數字神經係統”——具有平穩和有效運行的能力,對緊急情況和機遇做出快速反應的能力,為公司內部需要信息的人快速提供有價值信息的能力,快速做出決策和與客戶打交道的能力。那麼這種“數字神經係統”則依賴於企業信息化的實現。

另外,通過企業信息化,對內可使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處於最佳狀態,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對外可通過在因特網上設立站點,跨越傳統的中間商環節,直接麵對顧客,從而以更低的價格、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服務質量贏得市場。

2.企業信息化可促進現代企業製度的建立

當前,國有大中型企業正在進行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的工作,完成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的改革,實現以“改革、改組、改造、加強管理”為內容的“三改一加強”的任務。企業信息化無疑提供了一條非常有效的途徑和手段。信息化不同於自動化,它將滲透於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決策的各個方麵,來激發企業的活力,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當然,企業信息化並不隻是企業處在效益好、大發展時期才應該考慮的事情。目前,我國很多企業有著各種各樣的困難,隻有提高和促進利用信息的能力,充分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才能盡早擺脫困境。

3.企業信息化是企業適應市場經濟體製的保證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總結了國內外的經驗,決定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製,把政府的宏觀調控與市場的微觀調節結合起來。市場調節,實質上是反饋控製原理的應用,通過市場的價格手段調節供求關係。供求直接與市場價格存在著雙向信息交換,當供大於求時,市場價格下降,反之則價格上升,使供求關係達到新的平衡。供求關係的調控利用的是事後信息,而傳統的計劃管理則是依據事前的信息,主要是前饋控製。在傳統計劃經濟體製下,企業與市場之間幾乎沒有直接聯係。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既要考慮國家政策,更要考慮市場。因此,信息的交換頻繁多樣,既有橫向企業間的,又有縱向與主管部門的,使信息傳輸、加工分散進行,減少了傳輸環節,縮短了傳輸途徑,提高了可靠性、速度和能力。如果沒有信息化提供可靠的、充分的和及時的信息資源,要實現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轉變就會遇到很大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