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信息化的現狀與問題
我國現行的企業模式是工業經濟和計劃經濟的產物,其組織結構是建立在專業化分工基礎上的金字塔形結構。其特點是以權力為中心和嚴格的等級製,勞動分工精細,職能部門眾多,往往一個組織結構由許多的層次構成。在工業時代,這樣的組織結構對於提高工作效率、增強專業化分工是有好處的。但它也有相當大的缺陷,就是各個部門之間往往在溝通和協作方麵做得不夠,容易形成各自為政的局麵,這是由於這種組織結構的特點所決定的。作為組織,其整體能力得不到充分發揮,就會造成在資源和時間上的浪費。此外,層層的等級對於信息由下至上的傳輸有很強的阻礙作用,不僅影響了信息的時效性,也影響了信息的準確性,使企業在變幻莫測的市場環境中不能及時獲取反饋信息,當然也就不能對市場變化及時做出反應。還有,這種嚴格的等級製度,在很大程度上限製了員工發揮其創造性思維的空間,甚至會使員工產生“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的意識,從而使整個企業在靈活程度和創新精神方麵裹足不前。這種缺陷隨著信息化的深入愈加明顯。所以,企業信息化變革,首當其衝的是組織結構上的變革。不進行管理結構上的變革,企業便無法適應信息時代競爭和發展的要求。對於企業由等級化組織管理結構向信息化的新型組織管理結構的轉變,我國的學者也有較長時間的思考。
中國企業管理協會副理事長潘承烈指出:“通訊網絡的發展與普及正改變著傳統企業管理中的許多做法。比如,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若繼續沿用那種按職能分工、條塊分割形成的金字塔形的層級結構,那就無法對外來信息做出快速反應。基於此,1993年出現了‘企業重建’的理論與實踐。它的核心思想是把原來金字塔的組織結構扁平化、信息化,形成以任務或合同為對象的有關職能專業人員的組合。而這種變革的技術基礎便是信息網絡在企業內部的普遍覆蓋。”北大經濟中心教授汪丁丁博士指出,企業管理中發生的橫向革命是在信息網絡技術發展下進行的。在微機技術、電子網絡、互聯網出現後,訂貨、交易、支付等均通過網絡就可完成,沒必要再保持原有的疊屋架梁的縱向複雜結構,從企業頂層到底層的信息收集、傳輸的成本明顯下降成為可能。
據不完全統計,1981—1996年的15年間,全國隻有340多個企業引進應用MRPⅡ,其企業數目隻占縣以上企業總數的萬分之五,而其中三資企業又占了65%,國有企業、大型企業則微乎其微。
所以,雖然無論國家、社會還是企業自身都認識到了企業信息化的重要性。雖然已有很多企業斥巨資進行信息係統的開發與應用,但是對於中國數以千萬計的企業基數來說,信息化麵臨的現實是非常嚴峻的。
就拿計算機集成製造係統(CIMS)的應用來說,CIMS產生於西方20世紀60年代,已成為發達國家建廠、改造、管理的固定模式,而我國近十年來才開始試點,目前應用成功的企業屈指可數。其他關於準時生產(JIT)、並行工程、企業業務重組、敏捷製造、差別化管理、合理質量等國外的一些新思想、新技術、新方法,真正應用在企業的生產管理中的就更少了。
與民族產業相比,我國境內的三資企業、外資企業大多能及時引進先進管理技術和采用自動化生產技術,同時進行企業重構、業務重組和管理創新。而很多國有企業卻不停地強調“國情”、“廠情”,在競爭的大潮前束手無策,這是很值得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