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自發的施恩——受恩——報恩的契約關係,在封建社會後期逐漸規範化。直到今天仍然留在現代日本人的思想中。這種純屬近代封建道德的恩,今天仍然是指導日本人日常生活的準則。

由日本封建社會培育出的特殊的社會意識中,有一種惜名知恥的道德規範。明確提出這種思想的是日本封建社會初期的鎌倉幕府。然而,早在這之前社會上就有“將門欲揚名於後代”,“可憐先滅己身,後揚他名”的說法。日本武士剛剛出現在曆史舞台上的時候就十分強調名的思想。

這種名與恥的思想經過室町幕府時代,在近代封建社會得到繼承和發展。山鹿素行曾大肆鼓吹這種名與恥的思想。當然它是以武士的特權階級的社會意識為基礎的。通過強調重名、知恥的思想,使武士們產生比普通人、農民優越的感覺。名與恥是維持主從關係不可缺少的因素。

從日本人的思維方式來看,他們重視存在於現實中的人倫組織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往往勝過重視個人的存在。在這個基礎上,日本人才考慮別人怎樣看待他這個共同體成員。這就是名與恥形成的原因。換句話說,日本社會的基本構造是由對名、恥極其敏感的感受構成的。借用本尼迪克特的話來說,恥是日本人對他人的批評作出的反應。如果被人嘲笑、遭到拒絕就會感到恥辱。日本人對恥辱的認識往往超過對錯誤的認識。他們沒有習慣在人前、神前懺悔。在日本隻有祝願幸福的儀式,卻沒有贖罪的儀式。

人們稱讚日本人懂禮貌。在外國人看來,日本人講禮貌已到了讓人驚奇的地步。1549年曾去過日本的西班牙人紮比埃羅在他的書中寫道:“在文化、禮儀、風俗習慣方麵,日本人懂禮貌的程度遠遠超過西班牙人。”從1811年開始在日本蹲過兩年監獄的葛羅寧在他的《日本幽囚記》中寫道:“日本人彼此很講禮貌。不僅下級對上級,就是同級的人彼此之間也很講禮貌。把腰彎下去恭恭敬敬地鞠躬。特別是向對方表示敬意的時候,雙膝緊閉,跪在地上。日本人外出遇到熟人竟能說上幾分鍾的寒暄話。不說完這些話,他們決不會幹其他要緊的事情。”時至今日,講情理的日本老太太不期邂逅時,仍習慣說很長的寒暄語並相互施禮。

日本學者芳賀矢一認為“禮儀是社會被分成上下等級的結果。自己侍奉的主君之上,還有其他的主君。向自己的主君行禮為一種規格,向主君的主君行禮便需要更高的規格。由於等級不同,行禮的規格也各不相同。所以逐漸產生了等級森嚴的禮節製度。特別是到了日本幕府時代,敬語出奇的多。相比之下宮中用語中的敬語卻要少得多。有這樣一段故事,某武士在馬上向另一武士致詞,對方認為是失禮行為,故而大怒,並執意以決鬥了結此事。這段故事體現了日本封建社會武士階級特有的禮儀。禮儀包括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麵。盡管內容方麵(道德方麵,即對對方表示敬意和尊敬之情)發生變化,但形式方麵(儀式、作法。例如宗教方麵的儀禮、互贈物品、訪問、路上的禮節、禮服、食物烹調、使用敬語)卻是極為固定的。

禮儀作為封建社會的產物,代表了主從、上下的身份關係。其實際內容本應隨著封建社會的消亡而消亡。但是,在今天的日本,這種形式上的拘束仍然束縛著人們的手腳。老人們經常為年輕人不懂禮節而大動肝火。這就是最好的說明。

孝道也是日本人獨特的道德方式之一。在日本人看來,孝道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行為。

日本的孝道並不僅僅表現為孩子對父母的敬慕之情,也不僅僅表現為晚輩對前輩的尊敬之情。日本的孝道還表現為後代單方麵承擔的一種義務。也就是說,盡管父母沒有給孩子多少好處,僅憑生育之恩,孩子就得全心全意地為父母服務。這同相互間的感情沒有多大的關係。為了表示孝順,在去當新郎或者新娘的路上自殺或者出賣自身當妓女養活父母等都屬於這一類。對於兒女作出的這種犧牲,父母沒有報答的必要,隻要享受就可以了。

今天,日本已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高福利國家,從物質上供養老人的義務已由國家承擔起來,但是從感情上尊敬老人仍是日本社會極為關心的大問題。

今天的日本仍然使用蔑視農民的詞彙,如莊稼漢、鄉巴佬等。但是,近代日本封建社會的因素——農民的道德根性仍然殘留在人們的思想中。盡管人們接受過城市文化的影響,經過資本主義經濟風浪的洗禮,但是,隻要有一點機會,如議員的選舉或在村旁修建高速公路時,他們總要站出來,表現他們的農民根性。

日本的社會學家們對日本農民根性進行了分析。農民根性是從家的意識中派生出來的。農民世世代代在家養成抑製個人欲望的習性。為了維護家,他們相互間顯得多心,同時犧牲個人利益采取相應的行動。他們這樣做完全是為了提高家的地位,使其變得富裕一些。這就是家本位利己主義的思維方式。除了本家以外,在親戚、近鄰當中還有本家、分家、族長、族員,每個家都在家與家的聯係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農民必須在他的家中維持自己的體麵。他們寧願將自己拚死拚活的勞動並從近似吝嗇的節儉中得到的錢,浪費在裝飾門麵上,這就是為了家的意識。

家與家之間,過去和現在都擁有一種曆史性的聯係。家與家的關係就是在恩與情義方麵的互相幫助。這種由恩和情義組成的家與家的聯係,加上其他的聯係,形成特定的村際關係。對於日本農民來說,村子是日常生活的場所,是生活聯係的集中表現。在村子裏農民根據各自不同的身份、階層、地位嚴格遵守、維護這種既成規範。盡管一些下層農民對此不滿,但是墨守舊的風俗習慣的保守主義是農民曆來的處世方針。

根據外部要求決定自己的行動,對與自己不利的事保持沉默,以追隨別人為宗旨,對他人的成功從內心感到嫉妒,日本農民根性就是這樣逐步形成的。

與農民根性相對應的是町人根性。所謂的町人根性是指處在近代封建社會最底層的商人階層的集團意識及生活習慣。町人根性是近代封建製的產物。日本的社會學家們將町人根性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服務意識;二、體麵意識;三、界限意識。所謂的服務意識是指町人沒有勇氣正視自己的經商行為。他們隻得遵循統治階級的道德觀,認為自己的工作是極為低賤的。這就是說,服務意識當中包括著妄自菲薄的成分。所謂的體麵意識是指全盤接受統治階層的理論,忌諱不守信用和不正當行為,同時十分重視同行、同族間的經常性聯係。所謂界限意識是指尊重先例、墨守陳規,反對創新。從“信守祖業”的家訓便可了解這種思想的實質。町人的這些服務、體麵、界限意識不過是由外部的強製力量造成的道德規範。

另一方麵,町人的生活是靠做買賣維持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商業上是完全對等的。他們擺脫了複雜的等級關係。除了前麵歸納的町人根性以外,日本的町人根性還應包括以下這些方麵:一、節儉;二、算計;三、機警。所謂節儉是指町人想盡辦法謀求收支平衡,他同一般的吝嗇有所不同,隻是盡量不花不必花的錢。所謂算計是指町人始終離不開算盤。整天考慮是否合算。過去曾有人評價過,町人的計算可謂滴水不漏。所謂機警是指町人時刻窺視商業機會,對所有事物反應敏感。可以說機警包括伶俐、謹慎、發明、忍耐、功夫。

日本町人的最終目的是站在家的立場,滿足自己的欲望。在家規、店規這些表麵的道德規範背後,隱藏著不正派、奸詐、欺騙、奉承、貪婪、合謀騙人等成分。西方國家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中的市民道德、自治精神、行會精神始終未能進入日本商業行業。

所謂日本的手藝人根性是指具有一定權威,不講究外表,有事幹的時候稍稍奢侈一些,沒事幹的時候赤貧如洗。這種手藝人氣質有積極與消極兩個方麵。

與商人單純追求利潤不同,手藝人靠自己的一技之長,在完全脫離名利的情況下工作。他們的特點表現為:一、對工作充滿自豪;二、為了提高技術勤學苦練,手藝世代相傳;三、愛護機械和工具;四、可多可少的工資要求;五、尊重師徒關係;六、維護行業價格,工錢固定,本行業內互相幫助、扶植。

手藝人的悲劇就在於大多數日本人認為他們是日本社會當中最無知、最貧困的下層人,而他們自己也這樣認為。有一種自卑感。

日本人將同情和扶助受命運戲弄的弱者的行為稱為判官。判官是指麵對正確的、但卻受到命運戲弄的弱者,世人發出的同情的呼聲。在這裏所指的受到同情的人必須是正確的。同情弱者是需要一定的勇氣的。所以古希臘人稱它為市民道德。然而日本的同情弱者同真正的市民道德不同。對於生活在今天的日本人來說,這種心性意味著它的短處要比長處多一些。

判官中的判官是指最受日本人歡迎的英雄人物源義經。傳說源義經是一名勇猛的武將。在討伐敵人的戰鬥中立了大功。但是,就在他大獲全勝以後卻遭到發配奧州的處分。據說他是被讒言所害。

然而扶弱思想不僅表現為同情、扶助弱者的美德。現實社會中的弱者,受命運戲弄的人並不一定都是好人。如果僅僅因為一個人處於劣勢,就按照弱者應該同情的原則處理,那隻能是片麵的。有的日本人警告說,回顧扶弱思想的曆史,說明它不會給生活在今天的日本人帶來好處。它有不少值得反省的地方。

島國根性是以日本國獨特的地理條件為前提的。當日本人強調本民族性格中優秀的一麵,對自己充滿自信的時候,往往忘記了島國根性的存在。當他們發現自己的弱點,喪失信心的時候,馬上意識到日本的地理位置,發出“又是令人討厭的島國根性”的歎息。

所謂的島國根性並沒有固定的意義。島國根性一詞最早見於1895年,久米邦武在《國民之友》雜誌上發表文章,指出島國根性的根本是一種恐懼心理,“僅僅認為浪濤就可以擋住同他國的生存競爭”。當時對島國根性的反思曾一度促進了日本向國外發展和製定大陸經營政策。自日本文明開化以來。不論是極端歐化主義,還是極端國粹主義,其出現都是由於日本缺乏客觀認識世界的態度。其根源自然是島國根性。

1896年日本著名學者內村鑒三撰文指出:“日本人的天下不過是遠東的一係列島嶼。人們盤踞在蝸牛大的國土上,沉溺於瑣細的事物之中,不知盡誌士本分。政治家、美術家、文學家亦不能擺脫島國根性。”日本人認為,那種互相嫉妒、排斥、對他人的猜疑心,不顧大局,處處為小事處心積慮、卑屈與盲目驕傲都是島國根性的反映。難怪許多日本人認為,日本人的敵人就是他們自己。從崇拜外國急轉為國粹主義。自卑感一下子可以變成唯我獨尊。這種感情上的大起大落無疑也是島國根性的反映。

立身出世是日本人的理想,同時也是日本人獨特的信條。立身一詞出於“立身行道,揚名後世”(孝經)。而出世一詞則出於“浪跡未出世”(李白詩)。

日本的立身出世其定義具有日本的特色。這是因為日本社會不是由單獨的人為單位構成的,而是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為單位構成的。支撐日本社會的社會規範是以人情為基礎的情義。情義與人情必然影響上下關係(主從關係),協同組織關係(家族聯係)。現實的日本社會從家族、同族集團到政黨、企業內部的派閥都是由無數的“人與人之間的聯係”組成的。這就意味著:要在日本社會立身出世,就必須妥善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必須以這種聯係為背景,同外部世界競爭。也就是說必須加入有勢力的人與人之間的聯係中去。立身出世的關鍵就在於是否能夠維持住這種狀態。具體的作法是:深入了解支撐人與人之間的聯係的情義、人情等社會法則,並巧妙地加以利用。更具體地說,日本人認為立身出世的秘訣是使上級覺得你十分可愛,使下級全部自覺地追隨你。

戰前的日本,愛國的隻能是國家主義者、國粹主義者、資本家等屬於右翼的人。左翼如共產黨和社會主義者,甚至連自由主義者都被視為非愛國主義者。戰後,以前的愛國者一下子變成了滅國者,日本社會出現了大逆轉,但是不久右翼陣營內重新出現了自稱愛國者的人。實際上日本講愛國,往往有不同的含義,細分起來,大概有以下幾種:

牧歌式的愛國:本能地對生育、養育自己的故鄉產生的自然愛。這是所有的愛國方式中最原始的一種。它是在不受任何人強製的條件下產生的愛國情感。

封建式的愛國:在日本的封建社會體製中,忠誠(忠義)就是愛國的別稱。封建的愛國並不像牧歌式的愛國那樣天真無邪,與世無害。它包括對敵國的警惕、憎惡以及歇斯底裏的不安和焦慮。從形式上創造了統一的明治國家,為了對內推行富國強兵政策,繼承了日本的傳統精神遺產——愛國心,以便喚起日本人的激情。

天皇製式的愛國: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忠君愛國、忠孝一體成了天皇製國家的道德標準。忠君愛國不過是被天皇製歪曲了的愛的一個變種。天皇製式的愛國最後終於導致戰爭。使日本國陷入戰爭泥潭,人民被徹底奴化,文化發展受到阻礙。為什麼天皇製式的愛國給日本人民帶來如此深重的災難,其原因在於天皇製式的愛國心不過借用了愛國的名義,實際上它是對天皇個人忠誠心的表現。

市民式的愛國:日本市民式的愛國是以自由、平等、博愛為基礎的。市民道德所提倡的不是對天皇的忠誠,而是自由地熱愛祖國的感情。

市民式的愛國因市民立場的不同,形成兩個完全不同的類型。他們分別以福澤渝吉的《通俗國權論》和幸德秋水的《帝國主義》為代表。以福澤渝吉為首的自由魂論者們主張,愛國的主流是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日本應盡快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並駕齊驅。因此,他們提倡的不是對國土、同胞、文化的熱愛,而是提倡從屬於天皇、國家、政府權力的愛國。

市民式愛國的另一個代表幸德秋水則主張,變陸海軍人的國家為農工商人的國家。變貴族專製的社會為平民自治的社會。變資本家恣意橫行的社會為勞動者共有的社會。以正義、博愛之心壓倒片麵的愛國情緒。

人道式的愛國:日本人給他們的人道式的愛國下的定義是:與其高談闊論國家天下事,不如首先從解決身邊的小問題入手,開始行動。人道式的愛國不是滅私奉公,特定的超人道德,它提倡尊重科學、熱愛別人,不蔑視勞動、積極生產、保護本國文化、愛護公共財產。也就是說,它是每個人都應盡義務的愛國心。

縣民性格

以上從階層劃分的角度介紹了日本人的民族性格,下麵將從縣民性的角度介紹一下日本人的民族性格。

眾所周知日本列島的地理分布十分廣闊,從北方的北海道到南方的鹿兒島,季節、氣候、風土的巨大的差異,也形成日本民族不同的地域性格。從較大的地理劃分上來看,北海道型人比較容易接受新事物。東、東北型人屬於開放、社交型。西、西北型人為自閉性強且忍耐力極高的人。據說日本有名的輕津美人、秋田美人、新瀉美人、莊內美人等都出在這一地區。關東型人言論、行為極易過激,自我主張反抗性強。中部山地型人忍耐力強,村落共同體意識很重,對外地人易產生差別意識。東海型人商業氣息較濃,相互間的競爭意識很強。屬於過於自信型人。畿內型人屬商業、社交型的,對他人過分依賴。山陰型人效率低,與外界隔絕,性格為努力型與封閉型的結合物。內海型人性格爽朗,是社交型與努力型的結合,在商業經營領域成功者較多。南海型人自卑感較強,不善社交,但受外部刺激後易發生巨變,曆史上出現過許多革命家和優秀學者。東九州型人保守性極強。海洋型(西九州人)人在生產、勞動方麵喜歡在外求發展。

如前所述,日本共有47個縣。日本人曾對不同的縣的縣民性做過歸納。

北海道縣民性:愛家鄉,他人意識薄弱,與周圍人的交往較少。人際關係為開放型。在一項有關“多少與自己的意見相違時,願意聽從大多數人的意見”的調查中,北海道人為第47位,因此,是日本全國自己意識最強的縣,被日本人稱為“個人主義最強”的人們。他們大多認為“歧視婦女是錯誤的”,女性意識較強。道德心寬大。

青森縣縣民性:鄉土意識濃厚,與周圍人的交往多且深。“重視與他人的第一次交往”,對東京的反感很強。與日本東北地區的其他縣不同,喜歡民歌勝過民謠。認為“勞動最辛苦”、“世上最有用的是錢”,認為能忍耐是美德。

岩手縣縣民性:對人際關係持親密態度,但對親戚的信賴最淡薄。認為“生活富裕”的人很少。希望“在精神方麵追求充實的活法”的人很少。不承認“今天的日本是很好的社會”。對生活的不滿意識強,認為“勞動最辛苦”。

宮城縣縣民性:對人際交往持親近態度。多願“與有工作交往的人在工作之外交往”,對親戚的信賴度很低。認為“盡管競爭激烈,但不能落伍”的人較多,對新生事物采取積極的態度。

秋田縣縣民性:縣人意識較強,能積極參加當地的集體祭祀活動。信賴周圍的人,“不願放棄義理人情”的人很少。認為自然嚴酷。感覺“生活富裕”的人很少。勤奮、“願意以自己的父母為榜樣對待人生”的人很多。

山形縣縣民性:有45%的人認為“自然嚴酷”。但認為“住得很舒服”的人卻很多。愛鄉心很強。喜歡講方言。對金錢淡泊,對教育熱心。不允許撒謊,喜愛民謠。

福島縣縣民性:人際關係極密切。認為“不論談什麼都談得來”的人居日本全國第一。與親戚間的交往頻繁,對親戚的信賴感最強。特別尊重上了年紀的人。“願意以自己的父母為榜樣對待人生”的人很多。“不允許撒謊”、“不允許暴力”。道德觀念極強。

茨城縣縣民性:愛鄉心、縣人意識不很強。排他性強。“願意以自己的父母為榜樣對待人生”的人很多。認為“對年長者的話要遵從”的占多數,“在不利的時候,不講自己的看法”,對本地區的政治很關心。

木縣縣民性:認為“今天的日本是很好的社會”,希望過“平平安安的安穩日子”。認為“人與人之間沒有太大的區別”。現實生活中“願跟著有實力的人走”。“不能容忍夫婦以外的性關係”。

群馬縣縣民性:在日本全國對佛教的無常感感覺最淡薄。認為“死後沒有另一個世界”。不認為金錢能使人墮落。不願意“過緊日子攢錢”。認為“今天的日本是很好的社會”,喜食蔬菜勝過魚類、肉類。

埼玉縣縣民性:鄉土意識、縣民意識極為淡薄,對生活環境不滿,對“市町村政治感到滿意”的人很少。認為居住環境差,對東京感興趣,對流行的反應敏感。

東京都人民性:不願與他人深交,相互間不希望深入了解對方的事。與親戚、周圍的人的交往很少,對他人不抱信賴感。地區意識、鄉土意識淡薄。對現實生活不滿,但認為日本是比較好的社會。喜歡玫瑰和青色。

千葉縣縣民性:與東京毗鄰的北部地區鄉土意識淡薄,但東南部地區卻極強。在對己不利的情況下仍主張發表意見,對新生事物采取積極的態度。希望在沒有工作的時間盡情地玩樂,對東京有好感。

神奈川縣縣民性:不信任他人,與親戚和周圍的人的交往很少。主張發表個人的看法,不主張隻要按國家、政府機構的意誌辦事就是對的,不認為金錢是最重要的。不認為沒有生活壓力也願意幹活,不太強調精神的充實。

新瀉縣縣民性:認為自然、氣候很嚴酷。對現在的居住環境表示滿意。人際關係比較親密,對他人的信賴感強,特別是對他人在工作上的信賴感是日本全國最強的。強調重視常規和已有的慣例,對新生事物持保守態度。

富山縣縣民性:信仰佛教的人居日本第一,擁有嚴格的道德觀。尊重傳統和權威。主張在不利的時候保持沉默,認為男女間存在很大的差別。縣人意識強。

石川縣縣民性:對現實生活最感滿意。認為男人比女人優秀,承認個人間的能力差別。不認為離開義理人情就無法生活,也不認為農業是國家的基礎。

福井縣縣民性:信仰佛教的人之多僅次於富山縣。重視家庭和傳統。多數人認為自然和氣候嚴酷。對現實生活很滿意,不認為一個一個的庶民是軟弱無力的。

山梨縣縣民性:在與周圍的人交往和對周圍的人的信任度上居日本第一。但認為與人交往是麻煩的事。對市町村政治的滿意度最高,認為生活富裕,對東京有好感,對流行敏感。

長野縣縣民性:鄉土意識、縣人意識很強,外人的意識很強。不認為人有優劣之分,也不承認男子比女子能幹。不承認死後有另一個世界,極為現實。

岐阜縣縣民性:鄉土意識極為淡薄。不願按長輩所說的去做,不主張用提高稅金的方法解決福利問題。喜歡工作、不主張業餘時間盡情享樂。個人主義傾向濃厚。

靜岡縣縣民性:人際關係方麵十分閉鎖。不太重視初次交往的重要性,反對因公共利益犧牲個人利益,主張應該說的就毫無顧忌地講出來。重視個人生活,不太考慮父母的意見。個人主義極強。

愛知縣縣民性:縣人意識、鄉土意識淡薄,但排外。認為如今組織的力量過強,庶民個人的力量太弱。不論政治怎麼變跟自己沒關係。在不利的時候保持沉默,對現實生活感覺滿足。

三重縣縣民性:認為對生活不要奢望太高,不應有不滿情緒,希望精神生活充實。滿足於現狀。與親戚的交往較多但鄉土意識、縣人意識不強。不允許暴力的存在。

滋賀縣縣民性:對外人比較敏感。閉鎖性強。與親戚和近鄰的交往較多,對親戚的信賴感在全國最低。反抗性強。對京都有好感。

京都府府民性:自負心很強,對東京無好感。對方言沒有自卑感。重視傳統和常規。與近鄰的交往較淡薄,希望精神生活更充實。

大阪府府民性:全日本最不認生,性格開朗。認為生活很富足,反東京的意識極強。講究吃,認為大阪料理最好,喜歡吃肉。

兵庫縣縣民性:北部與南部的縣民意識有很大差別。北部的人重視人際關係,鄉土意識強。宗教心很濃重。南部人恰恰相反。共同點是認為拋棄義理人情將無法生活、金錢使人墮落。喜歡吃肉。

奈良縣縣民性:由於自然災害、公害較少,對自然環境比較滿意。但同大阪相比,對購物、娛樂等生活環境強烈不滿。對流行的事物並不敏感,對現實生活感覺滿足。宗教心強,精神生活充實。

和歌山縣縣民性:與周圍人的交往頻繁,不能容忍撒謊,擁有嚴格的道德觀。認為拋棄義理人情無法生活。

鳥取縣縣民性:鄉土意識、縣民意識較強。與親戚、近鄰及有工作聯係的人的交往較頻繁。希望有良好的人際交往。感覺與祖先的聯係很深,但不願以父母為榜樣生活。

島根縣縣民性:感覺內心與祖先的聯係最深。鄉土意識、縣民意識強。“他人”意識很強,有排他性。與周圍的人的交往較頻繁。信賴感高。但同時感覺與人交往比較麻煩。以勞動為樂。

岡山縣縣民性:不認為“幹活最辛苦”。希望精神生活充實,認為拋棄義理人情生活不下去。對現實無不滿情緒,對東京不感興趣。

廣島縣縣民性:對佛教的無常感感受最深。對東京的反感居日本第一。認為庶民百姓軟弱無力。對隻知道考慮個人利益的人十分反感。認為自由的時間應盡情享樂。

山口縣縣民性:愛鄉心很強,對明治維新充滿自豪。對現實易滿足,主張個人意見與大多數人不一致時應服從多數人。願意按國家、政府部門的意誌辦事。

德島縣縣民性:認為金錢是第一位的。按實權者說的去做,不得已必須為之。與周圍的人交往較頻繁。在競爭中不甘失敗。主張把政治交給領導人處理。

香川縣縣民性:鄉土意識淡薄,不希望人際關係過於密切。不認為幹活是件辛苦的事。易於滿足。希望過平靜安穩的日子,認為當今的日本社會很好。佛教的無常感很強。

愛媛縣縣民性:鄉土意識很強。積極參加本地的祭祀活動。希望過平靜安穩的日子,願意聽國家和政府的話。服從大多數。對賭博和夫婦以外的性關係持嚴肅的態度。

高知縣縣民性:反權威意識極強。對社會的批判十分嚴厲。認為當今的日本社會存在許多問題。對現實生活不滿,勤勞。愛吃魚超過肉和蔬菜。認為“一天不吃一頓米飯就像缺點什麼似的。”

福岡縣縣民性:人際關係比較淺薄,開放型。對不滿的事明確表示不滿。對金錢看得比較輕,認為國家政治與個人的生活聯係緊密,但對東京十分反感。

佐賀縣縣民性:人際關係密切。重視與周圍的人的交往勝過親戚。保守,對新事物反應較慢。重視舊交,認為金錢重要。寧願生活過得緊一些也要攢錢。

長崎縣縣民性:鄉土意識較強。無論什麼事都可以交談,願意互相幫助。重視與他人的初次交往。希望神或佛成為個人的精神寄托。基督教信徒較多,擁有嚴格的道德觀,認為金錢可以使人墮落。喜歡吃魚。

熊本縣縣民性:對家鄉有眷戀之情。對現在的居住環境感到滿意。重視舊交。認為不論世界怎麼變,農業也是基礎。喜歡過緊日子攢錢,勤儉儲蓄,宗教心極強。

大分縣縣民性:不願過平靜安穩的日子,也不願服從多數,保留自己的意見。縣人意識、鄉土意識淡薄。對市町村政治不滿,對東京明顯存有反感。

宮崎縣縣民性:縣人意識、鄉土意識極強,人際關係密切,願意與有工作關係的人在工作之外接觸。尊重過去的慣例,同時對新事物抱積極態度。認為金錢會使人墮落,不允許撒謊。

鹿兒島縣縣民性:縣人意識、鄉土意識很強。對本地方言有特殊的感情,但同時也有羞恥感。願意聽從長輩的教誨,也願意以父母為榜樣生活,雖然不重視學曆,但對教育卻很熱心。關心政治,對東京有好感。

衝繩縣縣民性:縣人意識極強。熱愛本地方言,但講方言時也有羞恥感。對生活現狀強烈不滿,認為現在的日本社會並不怎麼好。主張日子過得緊一點也應為教育多投入資金。

傳統文化

日本的傳統文化包括茶道、香道、花道以及與文學藝術有關的歌道。古時候,以上傳統藝術曾是日本藝妓必不可少的修身教養之一。後來逐漸向一般婦女階層蔓延。日本的世態民俗畫中就有不少關於婦女從事茶道、花道藝術的題材。在日本江戶時代是否掌握茶道、花道技藝已成為日本人擇妻的必要條件。這種風習一直延續至今。

這些傳統文化以“家元”(家主)為最高組織形式,通過獲得證書的徒弟,組成一個包括眾多門徒在內的大企業。這種現象早在日本江戶時代就已經出現了。由於這種傳統文化是可以壟斷的,所以家元的權威至高無上。因為茶道的流派比較少,所以家元的權威就顯得更高一些。而花道本身就是一門充滿創造性的藝術,所以流派眾多,分立頻繁,並且經常創新,家元的地位相對來講要低一些。

日本的以上傳統文化作為一種“道”,人們可以在家元製度的指導下分幾個階段學習。掌握這些“道”實際上已經成為日本人一般教養的一個組成部分。日本人往往通過傳統文化接觸本民族文化的一隅,其意義遠遠超過學藝本身。特別是作為女性家庭教養的衡量標準,傳統文化在社會與家庭的結合方麵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如今參加工作的職業婦女不斷增加,而對於家庭主婦來說,傳統文化也是年老後的一種生活保障。

茶道

對於日本人來說,茶是一種特別受歡迎的飲料。然而下麵將要介紹的茶卻不是“日常茶飯事”的茶,而是與日常生活完全脫離的,稱為“茶道”的傳統文化。這種茶道是在與日常生活完全隔絕的特殊場所、在特定的時間內舉行的藝術儀式,必須通過極其繁瑣的手續,使用特定的手法才能完成。

除了講究特殊的手法以外,茶道還強調人與人之間的聯係。茶道的茶不是個人的茶,而是集體的、大家共有的。茶道的核心是茶的聚會。所有參加茶會的與會者通過茶道的途徑,可以擺脫現實社會的約束,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內心深處變得融洽起來。

日本的茶道包括一種精神主義即強調清、靜、和、寂。在茶道的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人為求“心之道”花費了一生的時間。茶道建立在與世隔絕的基礎上,所以它很自然地把追求一種獨特的精神境界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即所謂的“求道性”。人們通過發現閑寂、幽雅之中的美,掌握“茶禪一味”的理念,認識茶道本身的精神。

與此同時,茶道也具備趣味性,具有遊樂的性質。如今許多茶道愛好者對茶道用具、茶具的嗜好往往超過對茶道本身的興趣。所以,稱求道心就顯得牽強附會一些。更確切地說是出於娛樂的目的。

實際上茶道的求道性與趣味性並不矛盾,它們共同存在於茶道之中。例如茶道十分講究搭配,即根據場合、時間準備相應的茶具,對茶室進行相應的布置,以探求優雅的美意識,其中自然也包括娛樂的成分。為了使茶會的配合取得成功,無論是主人,還是茶客都必須具備高度精煉的修養和敏銳的感覺。閑寂、幽雅的精神境地實際上就是情趣的具體化表現。所謂茶心即求道與娛樂之心的重合、協調。

茶會是茶道的主要組成部分,一般來說必須具備三個條件茶會才能舉行。一、茶會首先是人的聚會。人們一邊品茗,一邊開誠布公地把自己的心聲透露出來,以求心境的統一。對談的感覺往往決定茶會的成敗與否。二、茶會十分講究搭配。主人與客人通過茶道用具與茶具的合理搭配,將自己置身於協調的茶室空間之中。三、茶道的具體禮法。主人接客時嫻熟、麻利的動作往往使茶會的氣氛達到高潮。每一份茶都包含著主人的心意。

茶道的茶會有薄茶會和正式茶會之分。正式茶會又分初座、後座,有濃茶、薄茶、添炭等層次。其間還有簡單的飯食、點心。比起薄茶會來,日本人更習慣將正式茶會稱為茶道。

日本傳統文化的季節感特別強。日本人也根據不同的季節,舉辦應時茶會。此外,正如有的茶會稱“朝茶”,有的稱“夜咄”一樣,是根據舉行茶會的時間命名的。

正午茶是標準茶道中最基本的一種,顧名思義它是開始於中午12點的茶會。四季均可舉行。客人首先進入初座席,向主人致詞之後,如果是冬天應往地爐裏添炭,稱為初炭。接下來便是懷石餐。會餐結束後,主人還會端出點心。如果是在有地爐的情況下,茶道便按照懷石餐、初炭、點心的順序進行。客人吃完點心,離席去茶室的院子裏休息片刻。這時,主人應備好濃茶,將茶室內的布景作一些改動。壁龕(日本式客廳裏麵靠牆地板高處,有柱隔開,用以陳設花瓶等裝飾品,牆上掛畫的一塊地方)內的裝飾物應由軸畫變為鮮花,布置完畢,主人多用銅鑼或其他鳴響物招呼客人再度入室,並將茶室的拉窗及掛在窗上的簾子全部揭開,室內一下子亮堂起來。接下來便是後座的程序,首先送上濃茶,然後是後炭,最後為薄茶。由於濃茶必須輪流喝,所以必須鄭重其事地進行,其間會話很少。薄茶則作為一種彌補,人們喝薄茶時可以暢所欲言,使茶會充滿快樂的氣氛。

茶會因時間、環境的不同,有各種各樣的名稱。立冬之時開始品年度內采的茶,這種茶會稱新茶品茗會。每逢夜長的季節在微弱的燈光下舉行的茶會稱為夜話。這段時間的懷石餐多提供溫熱的食物。如果下了一場雪,在這時舉行的茶會稱賞雪。新春時節舉行的茶會稱初釜。初釜也往往被當作初學茶道的人參加的第一課。近年來新春茶會同新年會混為一體,一般都在飯店舉行。茶道家元元旦要舉辦大福茶會。立春之日舉辦的茶會稱節分釜。除了講究茶具的搭配、茶餐的興趣以外,還十分注重強調節分的氣氛。攜帶茶箱到櫻花林中去舉辦的茶會稱賞花,其規模比較小,而且儀式簡樸,是一種野外茶點會。個別情況下也有在室內舉辦豪華型賞花茶會的。立夏之時,關閉設在茶席上的地爐,改用茶爐。這時舉辦的茶會稱初茶鼎。這時往往還要舉行撣掉茶爐上的灰塵的儀式,給人一種充滿生機的夏季已經來臨的感覺。在清涼的夏日早晨舉行的茶會稱晨茶。晨茶大約在早晨6—7時左右開始,茶餐也按照早餐的規格烹製。以賞月為主要目的的茶會稱賞月。賞月最講究選擇場地,而對茶具的選擇則轉而次之。由於它十分類似賞月宴,所以能給人們帶來極大的興趣。晚秋時節使用舊茶舉辦的茶會稱餘波茶。這種茶會一旦舉辦完畢,主人便收拾茶爐,支起茶鼎,重新糊拉窗,迎接新茶品茗茶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