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麵具在日本民間藝術中占有特殊的位置。日本長野縣的“新雪祭”、靜岡縣的“西浦田樂”就是很好的例證。參加祭祀的人必須使用假麵具化妝。這一帶的日本人相信使用繪畫工具為假麵具塗色,便可使神體假麵具增加新的靈魂。長野縣上村的“遠山祭”要求人們在神麵前認真地繪製假麵具。日本人乞雨時使用的翁麵具,跳樂舞時使用的陵王麵具都可以證明假麵具在民間藝術中的作用。

可以說前麵已經作過介紹的古典傳統藝術雅樂、能樂、文樂人偶淨琉璃具有藝術性的、正統的、中心的、精練的特點,而民間藝術的特點則是信仰性的、雜生的、地方性的、樸素的。如果將兩者進行簡單的比較就會發現古典傳統藝術主要追求藝術之美,而民間藝術則追求信仰之美。古典傳統藝術由專業藝人表演,表演者與觀眾有明顯的區別。民間藝術的表演者均為普通群眾。表演者與觀眾沒有明顯的區別。古典傳統藝術的表演者為藝術家,表演技巧各有特色。通過傳統劇目的表演,再現崇高的藝術風格及藝術境界。有些藝人甚至被指定為日本“國寶”。古典傳統藝術家在曆史上曾為古典傳統藝術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例如觀阿彌、世阿彌為能樂的集大成者。市川團十郎、阪田藤十郎為歌舞伎一代名優。近鬆門左衛門作為歌舞伎、人偶淨琉璃作家在日本古典傳統藝術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足跡。而民間藝術則屬於大眾性的、非個性的。古典傳統藝術隨時都可以公演,而民間藝術則必須在規定的日子表演。因為它屬於每年的例行儀式,必須在神社祭日、寺院法會、綠日或者正月、盂蘭盆節時舉行。不同季節舉行的民間藝術其內容都具有濃烈的本季節特色。一般說來,正月表演祈願一年富富有餘的民間藝術。春、夏表演祭祀瘟神的民間藝術。盂蘭盆節則表演祭鬼魂的民間藝術。秋季表演感謝收獲的民間藝術。冬季表演修祓內容的民間藝術。古典傳統藝術為舞台藝術。必須在諸如舞樂舞台、能樂舞台等獨特的舞台上進行表演,並且這些藝術是以鑒賞為主要目的,觀看表演必須買票。而民間藝術除在神樂殿等常設舞台上表演以外,多數則是在臨時的、假設的舞台上表演。民間藝術可以使用的舞台多種多樣,客廳、庭院、神社、寺院、道路、廣場、田中均可利用。由於這種藝術是侍奉神、佛的,所以不收觀看費。古典傳統藝術十分尊重宗師,並由宗師逐代傳授。例如表演歌舞伎的世川家擁有300年的傳統,培養出眾多的歌舞伎名優。而民間藝術的情況則比較複雜。既有由家族世襲的、也有由某組織、某團體傳承的。不少民間藝術要求表演者具有一定的資格。例如有些藝術隻能由長子繼承。為了取得繼承某種民間藝術的資格,有的人還必須接受嚴格的考驗。不潔淨的身體是不能參加神事表演的。取得表演資格之前必須“別火精進”(吃齋飯)進行嚴格的齋戒沐浴。嚴格遵守並忠實執行冬天跳進河水裏潔身淨體的規定。經過一係列的考驗之後,方可獲得表演者的資格。

通過以上分析比較,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古典傳統藝術與民間藝術之間的關係及差異之處。保留至今的日本古典傳統藝術除來自中國的雅樂以外,能樂、歌舞伎、人偶淨琉璃均發源於日本民間。過去它們也不過是一種鄉土藝術而已,隻是出於某種曆史原因它們才得以發展,逐漸擺脫了民間藝術的性質,藝術性得到升華。由民間鄉村藝術發展成為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古典傳統藝術。

日本民間藝術種類繁多,形式各異。根據日本民間藝術的內容可將它們分為神樂係統、田樂係統、風流係統、祝福係統、外來係統。

日本的神樂是一種為祈願長生不老而舉行的包括淨身、求神消災儀式、鎮魂在內的藝術行為。日本人在神聖的地方設立神座,迎接神的降臨,然後在神麵前表演各種舞蹈。可以說神樂是日本民間藝術中曆史最悠久的藝術。神樂又分巫女神樂、出雲派神樂、伊勢派神樂、獅子神樂等。

巫女神樂:這是一種由為神服務的巫女表演的神樂。巫女手持鈴、扇或者楊桐枝而舞。巫女神樂實際上是古時遺留下來的神靈附身的形式,後來逐漸轉變為祈禱舞。今天許多日本神社仍表演巫女神樂。島根縣八束郡美保關町的美保神社每天早、晚都有手持楊桐枝的巫女在正殿表演朝神樂、夕神樂。伊豆三宅島禦齋神社在舉行八月祭(1月8日)時,巫女便在祠前和藥師堂內表演巫女神樂。手持鈴兒的巫女踩著鼓點,繞場數周。在室外表演時,巫女用白紙包住鈴兒舞蹈。奈良市春日神社的巫女舞曆史悠久。此外,大阪住吉神樂的巫女舞、秋田縣平鹿郡大森町八澤木的波宇誌別神社的霜月神樂(11月7日)中的巫女舞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巫女神樂。巫女舞可由幼年巫女、妙齡巫女及老年巫女表演。有時男巫也參加表演。

出雲派神樂:起源於出雲佐陀神社的禦座替神事的神樂。禦座替神事是該神社每年一度更換神座的儀式。每年的9月25日舉行。出雲派神樂由七部舞蹈組成,即劍舞、清目、散供、勸清、祝詞、禦座、手草,由未加任何化妝的神職人員表演。七種舞蹈表演完畢,乘餘興還要表演一種民俗藝術。這種藝術是由佐陀神社的神主們根據神話和神社起源的故事自編的曲目。曲目包括式潘、大社、真切靈、嚴島、惠比須、日本式、八幡、岩戶、三韓、八重垣、荒神、住吉、武甕槌等等。一般情況下,須從這些曲目中選五個,演一個通宵。出雲派神樂分布很廣,從日本的中國地方到四國、九州、從東北地區到北海道的鬆前均有它的足跡。因地區不同稱岩戶神樂、神代神樂、太太神樂。其中島根縣邑智郡櫻江町八戶、石見町山內的大元神樂(七年一度,11月2日至4日)、宮崎縣西臼杵郡高千穗町的夜神樂(11月至12月左右)、高知縣土佐郡本川村的本川神樂(11月24日至12月14日左右)、琦玉縣北葛飾郡鷲宮神社的神樂(4月10日)、琦玉縣秩文市的夜神樂(12月3日至5日)都是有代表性的出雲派神樂。

伊勢派神樂:伊勢派神樂發源於伊勢神宮,是以“湯立”(灑開水)為中心的神樂。所謂湯立是指先將水放入湯鍋內燒開,然後用灑開水的形式消除不潔之物的祈神消災儀式。在舉行湯立儀式的過程中伴有音樂舞蹈。由於它是在霜降之月(舊曆十一月)舉行的儀式,所以亦稱“霜月神樂”。明治維新以後伊勢神宮內的儀式便被取消了。但是長野、愛知、靜岡縣境內的山區每年12月至次年1月份仍要舉行盛大的遠山祭、冬祭、潔身祭、霜月神樂、花祭等。這些神樂基本上保持了伊勢神授的傳統。

獅子神樂:獅子神樂是指頭戴獅子頭飾的人訪問各個村子,為村民們祛病消災、驅趕惡鬼、降伏火災的神樂。奧羽地區的山伏神樂、番樂、伊勢的太神樂就屬於這一種。山伏神樂因地區不同稱呼亦各異。以奧羽山為分界線,太平洋的一側稱山伏神樂、權限舞、能舞。日本海一側則稱番樂、獅子舞。岩手縣稗貫郡大迫町大償村的山伏神樂除了每年8月1日參加早池峰神社的祭祀演出以外,其餘時間可不定期演出。曲目包括鳥舞、翁、三番叟、鬆迎等儀式舞。年壽、金卷、折蕨、天女等女舞。信夫、鞍馬、曾我等番樂舞。岩戶開、山神舞等神舞。普將、龍天灶神等灶神舞。還有插秧、耍猴、抓狐等狂言劇,傳說共有69曲。

伊勢的太神樂稱伊勢祈神消災儀式。這種神樂是由戴獅子頭的人到各家訪問,為人們除惡鬼,這種儀式亦稱代神樂。三重縣桑名市太夫町的伊勢太神樂現在仍有六組神樂組。除每年12月24日在增田神社的院子裏公演外,還去近畿、北陸、東海、中國、四國等地巡回演出。獅子舞的曲目有鈴舞、四方舞、跳舞、扇舞、吉野舞、短竹舞、劍舞、神樂舞等。太神樂一直受到村民們的歡迎。由於學習它的人很多,太神樂很快在日本全國各地紮下根來。如今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田樂是與祈願五穀豐登有關的民間藝術。日本每年正月裏舉行的田遊及舞蹈化了的田遊插秧舞及實際插秧時節舉行的禦插秧神式及插秧能樂折子戲舞樂化,便形成了田樂舞。

田遊:田遊是日本農民每年正月裏舉行的祈願本年五穀豐收的儀式。田遊舞、田歌和舞蹈模仿一年各個季節田間勞動的樣子,預祝本年農作物豐收。人們相信讓田神看了表現農作物豐收的舞蹈便可使田神的豐收咒術得以實現。田遊根據地區不同稱呼亦各異,稱春田打、春鍬、禦田、插秧祭等等。舉行田遊時先要選擇一塊秧田或者農田。大鼓聲中表演者手拿用粘糕製作的鋤、鍬模仿各種耕作動作。整個舞蹈以大鼓為中心組織協調。東京都板橋區德丸本町北野神社的田遊每年2月11日夜裏在一塊大約3.6平方米的四方形祭場上舉行。祭場中央設有一麵大鼓,劇目包括查田、翻地、耙地、播種、趕鳥、翻春田、中耕、施肥、整地、插秧、草人、授粉太郎次、獅子、駒、箭、除田草、割稻、入倉等。這套田遊幾乎將耕作收獲的全過程按順序作完。表演牛中耕時,有一位手持牛麵木板的人出場圍著大鼓跳舞。表演插秧時將扮演插秧姑娘的孩子們舉起來。表演草人的時候,由一個名叫“草人”的男孩子舉出一個用蒿子製作的人偶。表演太郎次的時候則由一個扮女人和一個扮男人的人摟抱在一起,喻示(莊稼)打苞。東京都板橋區下赤塚諏訪神社每年2月13日夜裏也舉行內容相仿的田遊儀式。

禦插秧神事、田能樂折子戲:每逢五六月份插秧季節。日本人都要舉行儀式請田神來到神田內。日本人相信在實際插秧過程中,糧靈來到秧苗上,一年的豐收就有希望了。日本中國地區的山區內有稱為“哚子田”、“花田植”、“大田植”、“田哚子”的插秧神事。手持籈的指揮者領頭插秧。指揮者對麵站著一排插秧姑娘,她們一邊同指揮者交替對唱插秧歌,一邊插秧。插秧歌第一部分的內容必定是田神降臨。插秧姑娘背後擺放著腰鼓、笛、小鼓、銅鈸等樂器。插秧神事的所有場麵都很熱鬧。大阪市住吉區住吉神社的禦田神事亦稱“禦田”,每年6月14日舉行。這種神事別具風格,在插秧姑娘們勞動的神田裏設立一個臨時舞台,參加神事的人在舞台上表演八姑娘插秧田舞、風流武者儀式、住吉舞、插秧女舞等等。其中的住吉舞自古以來就很有名氣。三重縣伊雜宮的插秧祭祀(6月24日)也有不同的特點。舉行祭祀時在一群插秧姑娘背後,兩位少年手持籈跳鳥刺舞。一位坐在田舟內的幼兒打鼓伴奏。所有禦田神事都很隆重。從神社到神田到處都是排著隊跳舞的人們。禦田神事將插秧勞動與祭祀有效地結合起來。

日語中“風流”原是表示優雅、具有風情的意思。這裏介紹的民間藝術風流起源於日本人的幽靈信仰、瘟神信仰。日本人相信死於非命的人為了複仇要變成幽靈和瘟神給世人帶來災難。為了消除隱患,將華麗的花笠和矛當作神座,吸引幽靈,使瘟神上鉤,然後降服它們。以神座為中心,讓眾多的扮演幽靈、瘟神的人狂舞以取得真幽靈、真瘟神的歡心。舞蹈一直要跳到村頭或海邊,在那裏將神座燒毀,將殘骸放入水中讓其流走,幽靈、瘟神便隨流而去。這種舞蹈每年定期舉行。最初那種群魔亂舞的形式逐漸改為精練的小歌舞等風流舞。今天風流舞在日本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其種類也十分可觀。有念佛舞、盂蘭盆舞、鼓舞、小歌舞、歌舞踴以及假麵具風流、道具風流等等。

念佛舞盂蘭盆節或辦佛事時,日本人為了供養死者或祖先而跳的舞為念佛舞。一般情況下,在念經超度之後,以民間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愛知縣有一種稱為“放下”的盂蘭盆念佛舞。這種舞蹈同時也是一種鼓舞。舞蹈因中世紀一名演雜藝的藝人而命名。念佛舞中加雜著美麗動聽的民謠“放下歌”。跳舞人依歌而舞。首先出場的是三個年輕人,分別稱為前樂、大拍子、後樂。三位年輕人腹部掛一麵鼓,背後背一把大團扇。三人下場後,人稱豆藏的扮演者出場。跟在他後麵出場的還有打鉦者、吹笛者、歌手多人。他們圍繞寺院和初盆(死後第一次盂蘭盆節)住家跳舞。京都的六齋念佛除念佛外,還表演大量民間藝術節目。劇目有《道成寺》、《石橋》、《八島》、《海士》、《堀川猿回》、《娘道成寺》、《越後獅子》、《三蒔三番叟》、《岩見重太郎》。供養念佛舞是在念佛的同時表演歌舞。相傳這種形式是空也上人、一遍上人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