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盆舞盂蘭盆節當天為了安撫因鬼節來到人間的幽魂,由男女老幼參加表演的舞蹈。許多人戴著假麵具,在寺院或者町內廣場上輪流圍城樓和燈籠而舞。除這種形式以外,還有在街道上一邊行進一邊表演的。德島市的阿波舞舉行兩天,參加者每40人至50人一組,在笛、鼓、三弦等樂器伴奏之下列隊而舞。舞蹈動作沒有統一規定,人們可以自由選擇。秋田縣雄勝郡的盂蘭盆舞從8月16日開始連著舉行3日。街道上點燃幾處篝火,許多婦女圍篝火而舞。這種舞蹈往往以女性為主。舞蹈圈外,男人們演唱即興歌曲和民謠,由笛、大鼓、三弦、小鼓伴奏。跳舞者中有人扮演應邀而來的幽靈。夜晚表演舞蹈亦稱亡者舞。據說這種舞蹈可使亡者升天。其中以大分縣姬島、島根縣鹿足郡、富山縣婦負郡的盂蘭盆舞最有代表性。

羯鼓獅子舞舞蹈須由腹部掛一麵鼓或者羯鼓,背上背著神籬的人扮的獅子數頭參加。隨著風流歌邊敲邊打鼓、羯鼓邊舞蹈。頭飾因地區不同,有鹿、豬、龍及帶滑稽麵具、天狗麵具的獅怪。以上形式以長野縣為主,東日本廣大地區均有分布。關東地區多為三匹獅子舞。宮城、岩手兩縣的鹿舞則有八個人飾鹿出場。岩手縣湯本的鹿舞由飾鹿者自己唱歌,並根據歌曲變換陣形。鹿舞的曲目有《一番座》、《二番座》、《尾形舞》、《藏舞》、《鐵炮舞》、《案山子舞》、《馬尾舞》、《網舞》、《露舞》。其中的《露舞》是表現鹿兒吸吮菊花上的露珠兒的情形。《網舞》則是在鋪在地上的網上跳舞。

鼓舞表演者腹部掛一麵鼓或者羯鼓,身背幣帛神籬,隨風流歌起舞。因地區不同,鼓舞的名稱也各不相同,有羯鼓舞、乞雨舞、山楂小姬舞、百石舞、臼鼓舞、鼓舞、樂、樂打、浮立等等。以上舞蹈主要分布在西日本地區。宮崎縣一帶風行的臼鼓舞,因表演者腹部掛有一麵臼形鼓而得名。這種舞蹈一般在祭祀或乞雨時表演。宮崎縣西都市每年舊曆八月一日八朔(日本農家慶賀收獲新穀的日子)節日都要由16位敲鼓的、4位打鉦的、4位唱歌的人們組成24人鼓舞隊去南方神社、申請者家裏巡回演出。舞蹈根據鼓鉦聲交換陣形。曲目包括《阿蘇前》、《五條》、《四節》、《阪金》、《小野》、《枷》共六種。據說兵庫縣養父郡的《山楂小姬舞》起源於人們祈願退治疫病而舉行的宗教活動。每年8月15日舉行有八人參加,其中打鼓的四人、背團扇的兩人,中舞兩人。曲目有《本入羽》、《鑄鍾舞》、《千子舞》、《津山舞》、《清水舞》五種。大分縣四郎丸大富神社每年4月30日和5月1日禦插秧祭時為祈願五穀豐收都要舉行感應樂。此外,有時為乞雨也組織感應樂的演出。除六位背上插著幣帛的主演以外,還有許多稱為花樂的孩子們身掛大鼓、圍著主演表演舞蹈。鼓舞的特點是跳舞的人必須一邊敲鼓,一邊作舞蹈動作。舞蹈時有很長的風流伴歌,人們隨歌而舞。

小歌舞在鼓舞的基礎上,以小歌伴舞的舞蹈稱小歌舞。參加舞蹈的人隨著美麗動聽的小歌的節奏輪流跳起優雅的舞蹈。小歌舞的重點不在舞蹈而在聽歌。日本江戶時代流行的歌舞伎舞就是在小歌舞的基礎上豐富提高的。新瀉縣柏崎市的綾子舞是日本傳統藝術舞蹈、狂言、伴奏舞的集大成之作。傳統藝術舞蹈包括《小原舞》、《堺舞》、《常陸舞》、《戀舞》、《日陰舞》、《因幡舞》、《下田舍舞》、《錦木舞》、《鹽汲舞》、《鬆蟲舞》等。狂言包括《撈蝦》、《折鳥帽子》、《三條小鍛冶》、《朝比奈》、《鍾卷》、《大刀盜人》等。伴奏舞包括《大黑舞》、《指鳥舞》、《龜舞》、《惠比壽舞》等。按照規定狂言和伴奏舞隻能由男性演員表演。具有代表性的小歌舞有奈良縣筱原的筱原舞(1月25日)、香川縣佐文的綾子舞(不定期)等。

化妝風流化妝成虎、蛇、狐、鶴等動物或者帶假麵具的隊列舞蹈均稱化妝風流。化妝動物舞蹈中最有特色的是島根縣的鷺舞。彌榮神社舉行祇園會的時候,定要在神社、大街上表演鶴舞。舞蹈使用的鶴羽用杉木板製成。參加表演的人包括雄鷺、雌鷺各一人、羯鼓、耍棍者各兩人共六名。吹笛、敲鼓、打鉦、敲大鼓者各兩名共八名。此外還有人數眾多的伴唱者。

日本的祝福起源於祝福信仰。祝福是一邊祝福、一邊舞蹈,用說唱形式表示祝福的藝術。其中正月裏表演的春駒、千秋萬歲是祝福係統最有代表性的劇目。幸若舞、立題目等則是最有代表性的,以說唱形式出現的祝福。

千秋萬歲亦稱萬歲。正月裏由兩名扮演者手持團扇的大夫和打鼓的才藏的人組成一個個小組訪問民宅,向人們恭賀新禧。祝詞中夾雜一些滑稽的問答和動作。作為良好的初春祝願,千秋萬歲受到日本廣大人民的歡迎。除千秋萬歲以外,日本各地還有三河萬歲、知多萬歲、越前萬歲、秋田萬歲、伊予萬歲等。盡管名稱不同,但內容基本相同。三河萬歲以三河地區為根據地,過去主要在關東、關西地區巡回演出,現在隻留下西尾市上町、安城市別所兩處。其曲目包括《建家萬歲》、《門萬歲》、《禦門跡萬歲》、《禦江戶萬歲》、《大峰萬歲》、《神力萬歲》等。

公元六七世紀由中國傳入日本的伎樂、舞樂、散樂等外來傳統藝術給日本民間藝術以很大影響。日本的能樂、人偶劇以及歌舞伎均為日本藝人接受外來藝術影響之後創造的舞台藝術形式。

公元612年中國的伎樂經百濟(朝鮮)同化人味摩之傳入日本。有關史實可從日本法隆寺、正倉院、東大寺等大寺院內保存的伎樂麵具、裝束及日本鎌倉時代的音樂書籍《教訓抄》中查到。古時伎樂主要在寺院舉行法會的時候表演。今天的日本伎樂與古時的伎樂已有很大的區別。古時的形式僅在祭禮中有所保留。如神輿禦度中使用的猿田彥、天狗、王鼻等。散樂是一門包括曲藝、輕業、奇術、通俗歌舞在內的複雜的外來藝術。日本民間藝術太神樂、田樂藝仍舊部分地保留了某些表演技巧。

舞樂今天日本皇宮內演奏的舞樂是以京都、奈良、大阪四天王寺中的三處樂所的舞樂為基礎的。這三處的舞樂流傳民間。日本各地神社、寺院舉行祭祀的時候均可表演。每年5月8日山形縣慈恩寺舉辦佛生會時均要表演舞樂。表演者按照《耍鉾》、《散手》、《喜錄》、《二舞》、《陵王》、《納曾利》、《太平樂》的順序一個個地表演。該縣的另一個八幡舞樂每年9月15日舉行。曲目包括《燕步》、《三台》、《散手》、《太平樂》、《安摩》、《二舞》、《還城樂》、《拔頭》、《陵王》、《納蘇利》等。舞樂在神社殿前的舞樂殿表演。其中的《還城樂》、《拔頭》為幼兒舞。傳說這裏的舞樂是山寺創立之時,由大阪天王寺下來的樂人林氏傳授的。今天林家仍作為慈恩寺的樂人以隻傳長子的形式承襲舞樂傳統。日本北陸、中部地區的神社、寺院組織的幼兒舞樂以美麗的化妝、稚嫩可愛的演技吸引不少的觀眾。日本人認為幼兒就是神,所以經常讓孩子騎在自己的肩膀上。富山縣加茂神社(9月5日)、新瀉縣知山寺(9月1日)舉辦的舞樂中出現的幼兒就是首先騎著大人的肩膀繞場一圈後,才回到舞台上表演舞樂。最有名的日本舞樂包括大阪四天王寺聖靈會(4月22日)和奈良春若宮禦祭(11月17日)舉辦的舞樂。

二十五菩薩迎來會:這是一種包括供養、引接會、迎講在內的佛教法會。它將從西方迎來觀音、勢至以下二五倍菩薩,引導眾生去淨土的信仰具體化。具體的表演程序是:迎接25位扮演菩薩的人從極樂堂出門,渡過迎接橋,進入沙婆堂。在那裏舉行法會之後,再返回極樂堂。奈良縣當麻地區的供養每年5月14日由扮演菩薩的人主持。東京都淨真寺的二十五菩薩迎來會俗稱戴麵具。此外,長野縣的十念寺(過去每年4月15日舉行,現在不定期)、大阪市大念佛寺(5月5日)也舉辦二十五菩薩迎來會。

延年:相傳延年一詞出自“遐齡延年”一說。從日本平安時代開始至鎌倉、室町時代許多寺院都舉辦延年表演。這種民間藝術與當時流行的猿樂、風流、舞樂一樣均屬於即興表演。岩手縣的毛越寺每年1月20日夜裏舉行“摩多羅神祭,當天還要在常行堂表演延年。劇目包括《呼立》、《田樂舞》、《路舞》、《祝詞》、《老女》、《若女禰宜》、《童舞》、《舞樂》、《勅使舞》。毛越神社內收藏的中世紀的劇目記錄中就有同樣的記載。可見民間藝術延年的曆史十分久遠。《若女禰宜》是由戴著年輕女子麵具的神子手持扇子、鈴兒表演的舞蹈。童舞包括《折花》、《王母昔》兩曲,是由兩幼童表演的曲雅的舞蹈。過去能夠稱得上延年的民間藝術有數十種之多。近年來仍流傳下來的僅有《女郎花》、《伯母舍山》、《留鳥》、《卒都婆小町》四種。宮城縣小迫白山神社的小迫祭(舊曆三月三日)、岐阜縣長瀧白山神社的六日祭(1月6日)時表演的延年可謂最有代表性的。

能、狂言:能是公元14世紀由觀阿彌、世阿彌文子父子完成的歌舞劇。盡管曆史上能一直作為武(士)家的式樂流傳下來,但是日本全國也有不少與神事相結合的能以及帶有能的風格的民間藝術。傳說能是從猿樂發展而來的。發展過程中與中世紀的田樂結合,為地方上的神事祭祀服務。可以說有田樂與猿樂共同參加表演的神事祭祀是典型的中世紀風格的祭祀。在這種特定的藝術環境中進行的田樂、猿樂統稱中世紀能。西浦田樂、新野雪祭、上野川住吉祭、吉良川禦田祭、毛越寺延年、春日若宮禦祭等均為田樂與猿樂相結合的祭祀。

西浦田樂每年舊曆一月十八日在靜岡縣西浦觀音堂的院內舉行。田樂分地能三十三組、跳能十二組。地能由神樂風格的曲目(《神子舞》、《地固》、《劍舞》)、田遊藝術風格的曲目(《打田》、《水口》、《播種》、《追鳥》等)、田樂曲目(《田樂躍》、《高蹺》等)、佛事舞曲目(《佛舞》等)、能狂風格的曲目(《猿樂》、《君舞》、《翁》、《三番叟》)等各種各樣的中世紀藝能組成。跳能則由《高砂》、《神體》、《梅花》、《八島》、《山姥》、《猩猩》、《觀音禦法樂》、《天狗》、《野宮》、《弁慶》、《閏舞》、《春女神》組成。最後由獅子舞收場。

跳能屬於能的一種,舞者不唱歌,卻隨歌而舞。待歌聲停後,還要隨著急促的伴奏輕快地跳來跳去。舞者皆為祖傳世襲的藝人,稱“能眾”。黑川能是流傳於山形縣黑川一帶的神事能。每年的2月1日至2日在王祇祭祀中表演的能最為有名。2月1日參加表演的人將稱為王祇的兩個神體從春日神社迎到稱為上座、下座的兩間房內。房內各設舞台,周圍點燃蠟燭,徹夜交替表演能“踏大地”,“式三番”,“立五番”和狂言。第二天早晨複將王祇送回神社。這時還要在正殿能舞台上再次按照上、下肋能、下、下踏大地、所佛則翁及三番叟的順序表演。能的劇目分上、下兩座約有五百三十曲。其中常用的約有一百首左右。其中岐阜縣能鄉的能(4月13日),福井縣水海的能(2月15日)最為有名。

歌舞伎:過去流傳日本各地的歌舞伎曾風靡日本全國。但是今天在日本能得以保留下來的歌舞伎舞台卻寥寥無幾了。每當滋賀縣長濱八幡宮舉行曳山祭(4月18日)的時候,都要表演長濱的兒童歌舞伎。曳山由舞台、樂屋、亭三部分組成。前部為舞台,其後為樂屋。樂屋的第二層為亭,是伴奏者專屬的地方。曳山狂言的劇目包括《曾我物語》、《太閣記》、《忠臣藏》、《佐倉義民傳》、《一穀嫩軍記》。由十歲左右的少年擔任演員。在大人們的伴奏下,孩子們認真表演。其中比較有名的有山形縣的黑森歌舞伎、福島縣會津的檜枝岐歌舞伎、愛知縣的地狂言,香川縣小豆島的歌舞伎。

人偶劇:從日本各地區作為信仰偶像製作的簡樸人偶到為應付複雜的劇情製作的演劇用人偶,幾乎在日本各地都可以看到。其種類有山車人偶、自動裝置人偶、車人偶、吊線人偶、串人偶、燈籠人偶、帛紗人偶等等。就表演方法而言,有一人操縱和三人操縱的。伴奏音樂現在大多使用“義大夫節”和“說經節”等。新瀉縣佐渡島有三個古代人偶戲班子。這三個班子分別表演古代人偶說經人偶、笨蛋人偶、文彌人偶。

大分縣中津市田古要宮(舊曆閏十月十二日)和福岡縣古表神社(8月6日)兩處神社的木偶專門表演古代風格的神舞和神相撲。山梨縣甲府市的天津司舞(4月10日前後的星期日)在表演過程中還會有田樂人偶出現。這種形式在日本還十分少見。

以上簡單地介紹了日本民間藝術百花園中具有代表性的奇葩。民間藝術的魅力在於它豐富的鄉土色彩,樸素、健康、自然的美以及以民間信仰為基礎的精湛表演技術。它始終以其巨大的感染力吸引眾多的觀眾。在日本舉行祭祀的庭院全部對外開放,所以整個祭祀過程充滿歡樂的氣氛。在那裏觀眾可以享受到在劇場看戲時所體會不到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