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對情趣的要求是:兒童文學作品應生動、活潑、形象、幽默、有吸引力,把教育寓於娛樂之中,使兒童喜歡閱讀,從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5.兒童文學語言
(1)兒童文學也是語言的藝術,兒童文學作家同樣借助語言這個媒介來表情達意。高爾基認為:“文學的第一要素是語言。”(高爾基《和青年作家談話》)兒童文學作品中的語言是經過作家加工過的藝術語言。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都以優美而精粹的語言結構成詩歌、故事、小說、童話等樣式,其語言不僅準確、精煉、鮮明,而且生動、形象,富於情感和想象,它在提高兒童觀察和認識事物的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和概括能力並淨化兒童情感的同時,能使兒童學到準確的發音,掌握大量新鮮的詞彙和富於表現力的句式,從而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和書麵表達能力,成為兒童學習語言的範例。小學《語文》教材中80%以上的課文都是兒童文學的優秀作品。
兒童文學創作要使用“兒童語言”,但“兒童語言”並非“娃娃腔”。它必須是在人民大眾、廣大兒童的新鮮活潑的口頭語言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心理特征,經過加工、提煉,逐漸形成、豐富、發展起來的,具有明白曉暢、形象生動、富節奏感、具啟發性、音韻和諧、富兒童情趣等基本特點。
(2)兒童文學對語言的要求比一般文學更嚴格——以簡明為前提,以生動為根本。簡明,就是要盡量選用意義簡單明了的常用詞語,既不深奧晦澀,也不生編硬造。可適當使用重疊形容詞、重疊語氣助詞、重疊擬態詞(象聲詞、象形詞)等,以此增強語言的形象性。生動,是指兒童文學作家要用有限的語言材料寫出活潑而富有韻味的作品來。因此,兒童文學是一種高難度的語言藝術。兒童文學語言以它的特殊性來體現文學語言準確、鮮明、生動這一共同要求。同時,兒童文學作品中作家的敘述語言應該與作品中人物的語言風格相一致。
6.兒童文學的幻想
所謂幻想是指以社會或個人的理想和願望為依據,對還沒有實現的事物有所想象,就其本質而言,是客觀事物在人們意識中的反映。我國著名美學家王朝聞曾指出:“藝術幻想,是作家不滿足於模仿現實固有的形態,而按自己新的需要從而虛構形象的創作方式。”(《新藝術論·想象·創造與生活經驗》)。
兒童心理學表明,兒童具有好奇、好幻想的心理特征。幻想是兒童的一種天賦和本能。因此,以兒童為審美主體的兒童文學尤其需要幻想。豐富奇妙的幻想色彩是兒童文學重要的藝術特色。如果沒有幻想,兒童文學就猶如失去了靈光的寶塔,就會喪失和兒童的精神世界相勾連的橋梁。兒童時期,尤其是幼兒期和童年期的兒童,盡管有意想象已經產生,但無意想象仍占據著主導地位。在他們的頭腦中每時每刻都充滿著奇異的幻想,天南海北,天上地下,稀奇古怪,無奇不有,他們的想象在自由的王國中任意馳騁。因此,兒童文學創作必須尊重兒童這一心理需要,在結構作品時不僅要為兒童提供充滿幻想的文學內容,同時更要注重對兒童新的幻想的引發。所以說,幻想性是兒童文學創作思維的核心,也是評判一部文學作品是否屬於兒童的重要標誌之一。
在兒童文學作品裏,“幻想是起主要作用的力量,創作過程隻有通過幻想而完成”(《別林斯基論文學》)。但是,兒童文學的幻想必須植根於現實生活,即使是最富於幻想的童話也是如此。例如,小學語文課本中的童話《小馬過河》寫小馬、老馬、老牛、小鬆鼠的故事,就是通過幻想反映人類的現實生活,闡明人類生活的一個真理——隻有通過實踐,才能獲得對事物的正確認識。這也印證了歌德的論斷:兒童文學的幻想是“通過幻覺產生一個更高於真實的假象”。
總之,幻想是人們進行各種創作的基礎,是人類創造的開端。對於兒童來說,幻想,在他們的遊戲裏、閱讀裏,在他們的日常生活裏。所以,反映兒童生活的兒童文學創作,必然要具備兒童式的幻想,並且,通過兒童文學藝術形象的創造,喚起兒童的幻想,發展兒童的幻想。
兒童文學的作用
兒童文學的作用是指它的社會作用,也稱“兒童文學的社會功能”。它是依靠兒童對作品的閱讀、欣賞、接受,在心理上得到愉悅的滿足,精神上受到美的熏陶,對其思想感情和精神麵貌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轉化為物質力量的一種作用。通常也稱為兒童文學的審美教育作用。它可以歸結為:認識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娛樂作用。
一、兒童文學的認識作用
兒童文學的認識作用是指具有較高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兒童文學作品在幫助兒童認識社會、認識曆史、豐富生活經驗、增長知識、啟迪心智時所發揮的作用。比如,兒童通過閱讀都德的小說《最後一課》,就可以了解普法戰爭時期法國被迫割讓亞爾薩斯和洛林兩省而喪權辱國的曆史;通過閱讀比安基的科學童話《尾巴》,就會獲得關於動物尾巴功能的知識等等。由此可見,兒童文學的認識作用是多方麵的。孔子曾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也可以“多識於鳥蟲草木之名”((論語·陽貨篇》)。兒童文學也是如此。
但兒童文學的認識作用必須以作家反映生活的真實性為前提,以作品中藝術形象的生動性為條件。因為兒童文學形象本身既保存了生活本身的生動性、豐富性的特點,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的某些本質,並順應兒童的心理需要。像《賣火柴的小女孩》揭露的是19世紀中葉丹麥社會貧富懸殊的黑暗現實,但作品中是以一個可憐的小女孩四次美麗的幻想和悲慘生活、悲劇命運的強烈對比來反映的,易於兒童讀者接受。因此,對於兒童來講,兒童文學的認識價值是獨到的,不僅會使兒童拓展認識領域、提高認識能力,還能給他們留下生動而難忘的記憶。
二、兒童文學的教育作用
兒童文學的教育作用在於幫助兒童健康成長,使兒童在閱讀、欣賞兒童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方麵的啟發和教育,以及情感、情操、精神境界等方麵的感染和影響。
凡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都具有強大的教育感染力量。別林斯基說過:“文學有巨大的意義,它是社會的家庭教師。”(《別林斯基選集》第二卷)潛水艇的創製者西蒙·萊克在自傳中所寫的第一句話是:“儒勒·凡爾納是我一生事業的總指導。”許多卓有成就的傑出人物在談及童年往事的時候,都非常感謝文學給他們人生道路的啟迪。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那個一心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堅強不息的革命戰士保爾·柯察金這個藝術形象,就曾鼓舞和教育了我國整整幾代人,從普通的農墾戰士到傑出的吳運擇、張海迪等,而且它還必將影響和教育後來人。這是兒童文學的目的。
兒童文學的教育作用是以認識作用為基礎的。當讀者從兒童文學作品中獲得某種認識之後,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情感、情緒的變化,即由認識而動情,再由動情而移性,在不知不覺中,性格情操得到陶冶,思想感情得到淨化,道德行為得到規範。因為,兒童文學作家在反映社會生活的時候,絕不是純客觀的反映,他所創造的藝術形象,必然包含著他對生活的評價、對真理的追求,包含著他的愛和憎。作家不僅為兒童描繪一幅幅真實的生活畫麵,而且讓兒童懂得紛繁複雜的生活中真善美與假惡醜的區別。
兒童文學教育作用的大小,取決於作品中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統一的程度,它寄寓於美感作用之中,並通過美感作用來實現。隻有這樣,兒童文學才能有力地促進兒童快速健康地成長。
三、兒童文學的美感作用
亦稱“審美作用”或“審美享受”。兒童文學和成人文學一樣,既是生活的真實反映,也是生活的審美反映。它集中表現了生活美、自然美,並創造了藝術美。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總是以其豐富的美感使兒童產生感情上的激動,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同時也以此陶冶他們的思想情操,培養他們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凡文學都應該是美的,沒有美就沒有文學。它作為人類審美的最高形式之一,尤其應遵循美的規律進行創作。兒童文學也是這樣。馬克思曾經說過:“人也是按照美的規律來造成東西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兒童文學作家在進步世界觀的指導下,將生活中較粗糙、分散、處於自然形態的美的事物,形象地概括提煉為更強烈、更豐滿和更理想的藝術美,以影響兒童的思想感情,陶冶和培養兒童健康的生活情趣,發展其欣賞能力,敏銳地加深他們對現實中美的感受和領悟。像王爾德筆下的《快樂王子》,盡管主人公的結局是悲慘的,但他在讀者的心裏所激起的感情卻愈來愈純潔,愈來愈高尚,使讀者從中獲得了美的享受。同樣,生活中的醜在作家筆下亦能變成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形象。像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就可以使讀者在譏笑、否定醜惡的同時,更加神往生活中崇高的美的力量。
兒童文學的美感作用絕非抽象、空洞的東西。它與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同時產生,而又直接影響到認識作用、教育作用的發揮。高爾基指出:“兒童固有的天性是追求光輝的不平凡的事物。”這種天性和追求,正是“決定用正確思想、英雄人物進行教育的基礎”(《把文學給予兒童》)。傑出的兒童文學家都竭力利用這個基礎,以適合兒童的優美形式和高度的藝術技巧,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一定時期社會生活的真實麵貌,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不斷地給一代代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