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理和的作品也存有不足之處,小說較多取材真人真事,題材較狹窄,自傳味過濃;並且由於思想認識上的不足影響了他對勞動人民苦難生活根源的深刻挖掘。但瑕不掩瑜,這並不能抹煞他為鄉土文學發展所做的卓越貢獻。
五十年代前期的台灣文學
隨著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推進,國民黨政權在軍事上全麵潰敗,1949年12月國民黨當局被迫遷台,開始了海峽兩岸五十年的人為阻隔,由此使台灣社會走上不同於大陸社會形態的發展道路,台灣文學進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國民黨遷台初期仍抱著重返大陸的政治幻想,確立了“反共抗俄”、“反攻複國”的基本“國策”。他們把台灣作為其“反共複國”基地,進行嚴厲的政治控製。在思想文化領域內,構建一整套的反共思想體係,掀起反共熱潮,對新聞出版實行全麵控製;一套套鉗製言論的法規陸續出籠,“五四”以來的進步文學作品,尤其是具有革命傾向的作品遭到取締,割斷了台灣文學與中國新文學傳統的聯係。台灣文學與母體文學出現斷裂。
在國民黨反共政治路線的指引下,台灣文藝界也掀起一股反共文學思潮。國民黨當局為了控製文藝走向,采取建立文藝團體,出版文藝刊物,頒發文藝獎金,製定文藝政策等一係列措施,試圖把反共思想灌輸到作家和讀者中去。1950年5月,“全國文藝協會”成立,該協會《宣言》提出:“反共救國是文藝家‘神聖’的任務。”在此之前,還成立了“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公開征求反共抗俄的歌曲及作品,扶植有“反共意識”的作家。此外,還有“中國青年寫作協會”、“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等反共文藝團體,反共刊物有《文藝創作》、《幼獅文藝》、《婦女文叢》等。為了將“戰鬥文學”在台全麵鋪展,台灣當局采取了“除三害”運動(赤毒、黃毒、黑毒),其主要目標是反共。
由於國民黨政府的大肆提倡和鼓勵,五十年代前期反共文學作品,包括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比比皆是。作為文學的排頭兵——詩歌總是得風氣之先,以孫陵、葛賢寧、上官予等為代表創作了一大批“戰鬥詩”。與此同時,反共戲劇也大行其道,代表作品有:《皇天後土》、《維新橋》、《樊籠》、《女匪幹》、《人獸之間》、《春歸何處》、《亂離世家》、《憤怒的火焰》等。在“戰鬥文藝”各種文體中,持續時間最長、產生最大影響的要數小說。代表作家有陳紀瀅、潘人木、端木方、潘壘、薑貴等,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荻村傳》、《華夏八年》、《旋風》、《重陽》、《藍與黑》、《荒原》、《如夢令》、《蓮漪表妹》、《野火》、《大江東去》。由於政治需要而大力推行的“戰鬥文藝”很快就陷入僵腐的窘境,極端政治化的宣傳傾向使這類作品肆意歪曲曆史並嚴重脫離生活真實,從而走進口號化、概念化、公式化絕境,使讀者感到索然無味。隨著國民黨“反攻複國”神話的破產,“戰鬥文藝”也走向沒落。
在這一時期裏,一大批由大陸去台的軍職文人登上文壇。軍人作家人數眾多,影響頗大。他們當中既有在役軍人,也有享有軍俸的退役、除役軍人。被台灣文壇稱為“三劍客”的朱西寧、司馬中原、段彩華就是本時期軍旅小說家的代表。朱西寧,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秋風秋雨愁煞人》、《碾房之夜》、《貓》、《畫夢記》、《旱魃》等,此外還有四本短篇小說集。他的短篇小說集《狼》、《鐵漿》著力塑造了一組中國農村“男子漢”形象,有濃厚的大陸鄉土氣息。司馬中原從大陸去台的第一篇小說是《傷疤》。他是位高產作家,創作了《狂風沙》、《驟雨》、《狼煙》等長篇小說和《路客與刀客》、《餓狼》、《霸天》等中篇小說,並有散文集、傳記等,共計近六十部作品。他的係列小說《鄉野傳聞》縈繞著濃濃的懷鄉情緒。段彩華的處女作——中篇小說《幕後》,1951年8月在台灣《文藝創作》上發表。他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龍袍劫》、中篇小說《狂妄的大尉》、短篇小說集《花雕宴》、《五個少年犯》、《段彩華自選集》、散文集《新春旅客》等。這三位作家都是大陸去台軍人。他們的作品融注著對祖國山河的眷戀,對家鄉父老的思念。在他們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濃得化不開的鄉愁。他們的作品在藝術表現技巧上也有一定特色,在台灣文壇受到較高評價,特別是深受台灣的大陸籍人歡迎。當然,由於時代局限,他們的創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當時“戰鬥文藝”口號的影響和製約,不同程度地染上反共意識。
就在體現當局反共意識和立場的極端政治化的“戰鬥文學”喧囂塵上的時候,一股遠離“戰場”體現作家情感傾向的暗流正悄然興起。1949年,國民黨廷台帶來了二百多萬人。他們離鄉背井,來到這個陌生的孤島,與大陸家園和親人隔海相望,返歸無期,自然滋生出一種懷鄉思舊的情緒。他們懷念故鄉和親人,緬懷在大陸如歌的歲月,於是以往昔大陸生活經驗為題材,抒寫對故鄉親人眷戀情懷的懷鄉思親小說應運而生。一大批來自大陸的女作家因寫這類題材的作品而躋身文壇。她們大多數衣食無虞,“有閑”在家,“反攻複國”的叫囂對身處“閨閣”中的她們並無多大幹擾。她們寫個人的離愁別恨,寫大陸熟悉的生活,以此來排遣惆悵的心緒和思鄉之情。有人稱她們為“閨閣作家”,把她們的作品稱為“主婦文學”。這些女作家們的作品猶如一股清新的風吹進台灣文壇,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她們有幸充當了五十年代初台灣文壇“真空期”的代表而被載入台灣新文學史。
往昔如夢,故鄉是歌,女作家們在對故鄉往昔的追憶中尋求尉藉。她們寫祖國的名山大川,名城古跡,曆史掌故,古老傳說;也寫家鄉的花草樹木,民風異穀,悲苦往事;還寫家中的親朋故舊,自己的童年生活,抒發她們的故國情,民族情,親情,愛情和友情,正是這種情懷使得她們的作品呈現出動人的藝術魅力。五十年代的台灣,還是一個封閉的社會,當時女作家們的作品基本上沒有擺脫我國傳統女性文學的影響,作品題材以表現女性婚姻居多。
在這些女作家中,老作家蘇雪林早年在大陸就已成名。蘇雪林曾用名瑞奴、瑞廬,字雪林,筆名綠漪、靈芬等,原籍安徽太平縣。1899年生於浙江瑞安。1917年畢業於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師範,留校任教。次年入北京高等女子師範學校,1921年畢業。翌年赴法國留學,先學習美術,後改學文學。1925年回國。1928年至1930年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安徽省立大學任教授。1931年至抗戰勝利後任國立武漢大學教授。1949年到香港真理學會工作。一年後赴巴黎,研究神話。1950年去台灣,在師範大學任教授。1955年到成功大學任教。1973年退休,專事寫作。1999年在台灣去世。她著作甚豐,在大陸時期的重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綠天》,自傳體長篇小說《棘心》、《蘇綠漪創作選》等。來到台灣後,她陸續發表了《天馬集》、《眼淚的海》、《人生三部曲》、《文壇話舊》、《我的生活》、《我與魯迅》、《秀峰夜話》等作品集。其作品裏充滿了對祖國悠久曆史文化的仰幕,洋溢著戀國思鄉的強烈情感。她的不少作品漫流著溫馨的親情和友情。琦君是台灣著名的散文家,在她的散文中,懷鄉思親散文占了很大比重。她以樸實真摯的感情,淡雅自然的筆觸,道出對故鄉秀麗山水的眷戀及對親人師友的懷念。對祖國的眷戀深深地鐫刻在她的腦海中,無法抹去;即使在他鄉異域看到別樣的風土人情,山川景色,也會令其想到祖國的山山水水。她無限向往著自己的故鄉和祖國,也熱切地盼望祖國能夠早日統一,使海外遊子早日重歸故裏與親人團聚。她在《細雨燈花落。家鄉味》等許多作品中都表達了這一心聲。張秀亞此時出版了散文集《三色堇》,她的作品充滿憂鬱和感傷色彩,總是用詩一般的語言描寫充滿鄉情的夢幻般的世界;她也由衷地懷念和感激濃烈的親情和真摯的友情。她的散文意境深遠,感覺纖細靈敏,節奏自然和諧,空靈飄逸,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灣省苗栗縣人。1919年出生於日本大阪。林海音自幼在北平讀書,先後在北京城南廠甸小學、北京女子師範學校、北京新聞專科學校學習,畢業後擔任北京《世界日報》記者。1948年她與丈夫和孩子回到她一無所知的故鄉台灣,被聘為《國語日報》編輯;1951年主編《聯合報》副刊,開始小說創作,她還兼任《文星》雜誌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創辦並主編《純文學》月刊,1972年《純文學》月刊停辦後,她又獨立經營純文學出版社,出版《純文學叢書》,近年來主要從事純文學創作。林海音在主編《聯合報》副刊時,發現和扶植了不少文學新秀,例如鍾理和就是她在編發外稿中發現的。鍾理和去世後,她為使其遺著早日問世而熱心奔走。此外,像楊逵、鍾肇政、鄭清文等人都接受過她的支持和幫助。為了鼓勵創作,培養文學新人,她長期以來致力於開拓文學園地。她在振興台灣文學事業中所表現的熱情和做出的貢獻,在台灣文學界有口皆碑。
林海音到台灣後,初期主要撰寫散文和雜文,1957年前後開始小說創作。她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城南舊事》、《曉雲》、《孟珠的旅程》、《春風麗日》;短篇小說集《綠藻與鹹蛋》、《婚姻的故事》、《燭芯》;散文雜文集《窗》、《冬青樹》、《兩地》、《作客美國》、《芸窗夜讀》;還有一些兒童文學作品等。林海音的作品就題材而言可以分成兩大類:一是對兒時居住過的北平城南生活的回憶,一是反映婦女愛情婚姻生活及其悲劇命運。
林海音在北平整整度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發表於1960年的《城南舊事》,是她追憶北平生活的代表作。這部小說是林海音根據自身的經曆與感觸,以在北平的童年生活為素材創作的帶有自傳色彩的小說。小說由《惠安館傳奇》、《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爸爸的花兒落了》五個既獨立又連貫的短篇組成,小說是借一個童稚未消的小女孩的眼睛來觀察和審視發生在她周遭的事、生活在她周圍的人,使人感到真實又充滿情趣。作者在小說中隻是寫了小孩的五個生活小故事,卻通過對這些悲劇故事及其背景的描寫,真實地反映了二三十年代貧窮蒼涼的舊中國黑暗的社會現實和令人窒息的空氣,表現了自己對勞動人民悲苦生活的深切同情。林海音在作品中抒發了她的思鄉情緒。這首先表現為對少年時代相識的善良而苦難的親人好友的懷念,不管是瘋子小偷,宋媽蘭姨娘,還是爸爸,都是勤勞樸實,善良忠厚的好人,可他們都無法逃脫厄運,最終都離英子而去;對這一個個悲劇人物的懷念正表現了作者殷切的思鄉之情。她的思鄉情緒還表現為對故鄉民情風物的懷念和追憶。北京的巷道和胡同,城牆和會館,夾竹桃與石榴,驢兒、駱駝,站街行走的賣唱者,還有令人垂涎的風味小吃,構成一幅情趣盎然的舊北平風俗畫,令作者神往和迷戀,寄托了她無盡的鄉思與鄉愁。林海音創作的另一個突出的主題是反映婦女婚姻和命運,敘寫她們的痛苦與不幸,掙紮與反抗,揭示造成婦女悲劇命運的根源。這類作品主題深刻,描寫鮮活細膩,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達到了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