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的台灣文學(2 / 3)

楊青矗是當今台灣最負盛名的工人作家,在台灣文壇上,他以其《工廠人》係列小說獨樹一幟,備受世人關注。楊青矗原名楊和雄。1940年出生於台灣省台南縣七股鄉後港村。他是六十年代後期踏上文壇的。楊青矗創作大多在業餘時間進行,但因勤於著述,作品甚豐。迄今為止,楊青矗已發表了短篇小說集《成龍之後》、《在室男》、《妻與妻》、《同根生》、《心癌》、《工廠人》、《工廠女兒圈》、《廠煙下》,長篇小說《心標》、《連雲夢》,此外還有散文集《工者有其廠》,雜文集《筆聲的回響》等。

楊青矗的創作從題材來看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從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中期為第一階段,主要描寫隨著資本的輸入、工業化進程的加速,鄉村和城市生活中產生的種種嚴重問題:農村凋敝、破產,大量勞動力流入城市,奢華淫糜的風氣對都市的熏染等。這階段的作品有《綠園的黃昏》、《在室女》、《那時與這時》、《連雲夢》等等。這些作品雖然還未觸及到社會的本質性問題,但畢竟從某些側麵揭示了外國資產的入侵台灣社會帶來的動蕩和潛在危機。

七十年代中期以來,楊青矗發表了《工廠人》中的一係列小說,在台灣文壇上激起了強烈的反響,同時也標誌著楊青矗的創作生涯進入一個嶄新階段。隨著台灣“經濟起飛”,全島產業工人的數量激增,成為台灣社會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社會階層。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台灣文壇上反映工人生活題材的文學作品卻相對的薄弱。因此,就作品的成就及其影響而言,楊青矗的“工廠人”係列小說從某種意義上說,起到了填補空白的作用。這本集子共收作品近三十篇,小說通過塑造各種類型的工人形象,真實地再現了台灣工人的苦難生活,深刻揭露台灣工廠管理製度的極端不合理和資本主義雇傭製度的罪惡。在台灣文學史上,這是一部罕見的反映工人生活實況的小說集。《工廠人》之後,楊青矗發表了一係列反映台灣女工生活的小說。後來收入《工廠女兒圈》的有《昭玉的青春》、《秋霞的病假》、《婉晴的失眠症》、《龜爬壁與水崩山》、《工廠舞會》等小說,從女工的工作、生活、福利、愛情等角度,反映他們的悲歡離合。從總體上看,楊青矗七十年代中期寫的小說,大多局限於產業工人的命運沉浮,未能站在更高的審視角度,揭示工人貧困與苦難的社會、階級根源,某些作品有改良主義的色彩和調和矛盾的傾向。到了七十年代後期的作品則出現了可喜的變化,題材路子拓寬了,作者的視野也更為開闊。許多作品不僅描寫了工人的困苦,揭露社會製度的不合理,同時也表現了工人的覺醒和反抗。

楊青矗的小說在藝術表現形式上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他早年作品明顯受章回小說的影響,後來隨著閱讀麵的擴展,逐漸擺脫了章回小說的束縛。六十年代中期,由於大量閱讀西方名著,他小說創作的某些觀念和寫作技巧受西方現代小說的影響較深。例如《囿》等作品,就較成功地運用了意識流手法來展示人物內心的想象以及夢幻的世界。此外,楊青矗小說還較多地運用比較、映襯等方法,深刻揭示社會的貧富不均和人與人地位的貴賤懸殊。他還善長於借助一些生動的細節刻畫人物,達到渲染氣氛的藝術效果。

楊青矗小說的結構比較獨特。作者在謀篇布局、人物設計、情節安排、篇目取名等方麵都有意識地形成兩兩相對的正反對比,通過強烈的對比,深刻揭示主題。例如《低等人》與《上等人》是篇目對比;《龜爬壁與水崩山》、《這時與那時》是一篇作品內部不同形象間的對比。前一種對比使兩個義題相對的作品形成姊妹篇,在強烈的對照中控訴人間的不平;後一種對比則鮮明地揭示兩種事物對立矛盾的尖銳程度。另外,在人物塑造方麵,有都市人與草地人、上等人與下等人、資本家與工人所形成的一組組鮮明的人物對比,有力地揭穿了工人、資本家與機器三者之間的關係:是資本家的機器榨幹了工人的血汗,是工人的血汗養肥了老板。楊青矗小說的語言很有特色。他反對創作方言文學,反對用方言的“音譯”,因為“音譯”與字義不同,不便於閱讀和理解。但是,對於那些經過千錘百煉的方言妙語又是音義同步的,則不妨用。他的小說以普通話為主,有時也夾雜一些台灣方言土語,生動樸實,豐富了語言的表現力。

王拓,原名王久,1944年生於台灣基隆市效八鬥仔村。1963年就讀台灣師範大學政治係,1967年在台灣政治大學中文係研究所攻讀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1979年12月在“高雄事件”中被捕。1984年9月假釋出獄,曾任《文季》雜誌社總編輯。王拓步入文壇的時間雖不長,但產量甚豐。1970年9月《純文學》發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吊人樹》。以後陸續發表了《墳地鍾聲》、《蜘蛛網》、《祭壇》、《廟》、《早夏》、《一個年輕的鄉下醫生》等。從1975年發表《金水嬸》起,確立了自己的風格。此後,又寫了影響較大的《獎金二千元》和《望君早歸》等十四篇短篇小說。現已結集出版了《金水嬸》、《望君早歸》兩部短篇小說集。近年來轉而創作中長篇小說,1978年發表中篇小說《妹妹,你在哪裏》,八十年代以來創作了兩部長篇小說《牛肚港的故事》和《台北,台北,一九七一》,還有兒童文學《兒童的故事》,另有文學評論集《張愛玲與宋江》、《街巷鼓聲》,政治評論集《民眾的眼睛》,訪問記《黨外的聲音》等。

王拓的創作和其他鄉土作家一樣有著強烈的社會現實意識。他認為,任何文學都是時代和生活的反映,都要擁抱社會的痛苦和歡樂。(王拓:《擁抱健康的大地》,參見白少帆等主編的《現代台灣文學史》,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694頁。)他小時候家境貧寒,這使他對台灣下層人民生活的辛酸和痛苦有極深的認識,他飽蘸激情地描寫他們的生活,刻畫了許多動人的藝術形象,如《炸》、《金水嬸》、《望君早歸》等。這些作品中給予人強烈的現實主義的迫力;同時他創作開始之時又恰逢台灣社會向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轉型,對此他報以熱切的關注,不僅表現現實生活中小人物的困難,更揭示資本主義入侵對人們心靈的毒害。《金水嬸》、《一個年青的鄉下醫生》、《春牛圖》等都是這類作品的代表。其中寫得最成功的是《金水嬸》,它是王拓的成名作,也是台灣鄉土小說的典範之作。作品真實地反映了外資入侵給台灣下層人民帶來的物質生活的災難,金水嬸肩上那副走村串戶的雜貨擔就是生活艱難的真實寫照,同時它更進一步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腐朽思想和道德觀念如何侵蝕人們的靈魂,尤其是建立在“金錢至上”基礎上的人際關係對傳統的道德和家庭關係的摧毀。王拓的小說創作還表達了他明確的改革社會的理想,帶有政治傾向性。王拓不是一個單純的文學家,他對社會政治活動表現出相當的熱情,他曾因競選民意代表致力社會改革和為民眾爭取人權而被捕入獄。然而他沒有卻步,而是將這一意識帶進文學,歌頌為了民眾為了正義而勇於鬥爭的人物。《望君早歸》中的邱永富為了全體漁民的利益,麵對公司的威脅利誘,不為所動。他團結大家要求公司對死難的漁民負責,終於取得鬥爭的勝利。可見這兩個理智的、清醒的、不畏惡勢力、不為利誘所動的人物身上寄寓了作者要求革新社會的理想。

濃鬱的台灣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是王拓創作一個突出的特點。這種特點主要體現在對人物的語言描寫、性格刻畫、人情風俗和自然環境的描寫上。台灣有很多人是從大陸的閩南和廣東潮汕地方過去的,尤其漁家人的語言,更是具有閩南話和客家話的地方特色,作者選取了一些很有表現力的方言,因而,人物語言顯得樸素、生動、形象。王拓的很多作品還描寫台灣農村特有的民俗風情,如《吊人樹》、《海葬》中媽祖節的迎神廟會、舞獅子、演戲、鬥賭攤等。此外,小說中的景物描寫,如金色的海灘、呼嘯的海風、白色的海浪、棕色的魚網、海邊一排排小船都有顯著的台灣鄉土特色。

王拓的作品不足之處表現為:有些作品在氣氛上給人一種透不過氣來的感覺,顯得過於壓抑;在藝術上,有的作品結構不太嚴謹略顯粗糙,語言也欠簡煉。

各具風采的女作家

瓊瑤是台灣言情小說的代表作家,也是作品最暢銷的台灣作家。她本名陳喆,筆名瓊瑤。湖南衡陽人,生於1938年4月。1954年在《晨光》雜誌上,瓊瑤發表了她來到台灣的第一篇作品《雲影》,此後一發而不可收,前後創作了二百多篇作品。1963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她的成名作《窗外》。她那優美的文筆,動人的情節,為皇冠出版社社長兼發行人平鑫濤所賞識。隨後,她便與皇冠簽定合同,從事專業寫作,先後出版了《窗外》、《幾度夕陽紅》、《幸運草》、《庭院深深》、《彩雲飛》、《在水一方》、《我是一片雲》、《六個夢》、《月朦朧鳥朦朧》等四十多部中長篇小說。

從《窗外》開始,貫穿瓊瑤創作的是關於愛情這個永恒的主題。美化人生的愛情理想是瓊瑤小說的主旋律。她小說的愛情觀、婚姻觀、家庭觀的基本傾向是追求真情流瀉的愛,忠貞不渝的愛,有教養有道德的愛。在她的小說中,往往通過褒揚生活中美好的東西,人類高尚的思想品德,來體現男女之間的一種純樸、真摯的愛情。這種愛情往往是強烈的,不帶任何世俗色彩和附加條件的。雖然瓊瑤筆下也會有愛情悲劇,但多數不是由於外部客觀因素——社會地位、經濟條件、人為的阻攔等所導致,而是出於情感本身的糾葛。由此可見,她的愛情觀是非常純粹的、理想化的。他小說中的男女主人公總是形象好、氣質佳、道德情操高尚並且隨時願意為自己所愛的人做出犧牲。

曲折動人、波伏浪起的故事情節是瓊瑤小說引人入勝的關鍵所在。作者在充分吸取中國傳統小說和戲劇長處的基礎上,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為其小說塗上了傳奇色彩。瓊瑤還善於在作品中賣關子、設懸念、結扣子,因而造成了故事情節環環相扣,跌宕有致,峰回路轉。

以細膩的筆觸來描寫、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尤其是初戀者的心理狀態,是瓊瑤小說的又一特色。作者善於從多側麵、多角度來描寫情竇初開的少年初戀時的興奮、迷惘、神秘、彷徨的心情,將細膩的筆觸伸向她們的內心深處,揭示其心靈的奧秘描繪其感情的細微變化。《窗外》中的江雁容,當她對教師康南產生了愛情時的心理活動是複雜的,也是難以表現的。而瓊瑤卻善於描摹、展示戀人的心理活動:邂逅相遇時的動情;初吻時的激情;熱戀中的癡情;相愛時的柔情;失戀時的苦情……這一掬掬真情都被她描繪得淋漓盡致。瓊瑤從小就受中國古典文學的熏陶,她的小說深受中國古典詩詞的影響。她的每部小說幾乎都引入一首乃至數首古典詩詞,或模仿其意而創作的白話歌謠。這些詩詞歌賦的化入,或構成意境,或襯托人物之間的關係,及其離愁別緒的情愫,或作題目。所有這些,都不同程度地加強了作品的藝術韻味。如《心有千千結》、《一顆紅豆》、《一簾幽夢》等書名大都是從古典詩詞中導出來的,由詩而得名。男女主人公名字不俗,相貌飄逸,且有詩的氣質:多情、溫柔、高雅、聰慧、善良。

瓊瑤作品不足與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模式化傾向明顯。這不僅表現在題材和情節上,在人物性格的刻畫、情感的表露方式上也往往帶有某種框套。缺乏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及愛情過於理想化也是其不足。

朱秀娟原籍江蘇鹽城,1936年生,她愛文、習商,她自身的經曆,社會的磨煉和商海的沉浮使她對於在工商業社會中摸爬滾打的女性有著更深一層的了解和感受。她的創作以長篇小說為主,反映這些女性在工商業社會的掙紮和奮鬥。199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推出朱秀娟的八部長篇小說:《女強人》、《萬裏心航》、《晚霜》、《花落春不在》、《雨荷》、《再春》、《別有情懷》和《握不住的情》,而且還在北京聯合舉行朱秀娟作品研討會。

《女強人》是朱秀娟的代表作,也就是這部作品使她聲名鵲起,奠定了她在台灣文壇的地位。女主人公林欣華高中畢業後沒能考上大學,麵對求學的挫折,她沒有一蹶不振,而是決心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她從底層做起,先當家貿易公司的打字員,經過艱苦的學習和磨煉,她的聰明、才幹和吃苦肯幹得到上司的賞識,被推薦在另一家貿易公司任職。在工作中,她敏捷、果斷地處理各種事務的能力和魄力使她成為貿易界的女強人,她被任命為總經理。在她的領導下,她的公司迅猛發展,業務量劇增,由原一家並不起眼的小公司一躍成為令人矚目的大公司。她的事業上取得這樣的成績,在愛情婚姻問題上也很謹慎,兩次拒絕犧牲自我價值追求為代價的愛情,表現出以事業追求為重、自尊自愛、不為“情”所役的理性態度,最終她贏得了美滿幸福的愛情婚姻。朱秀娟筆下的這類女強人有一個特點,即她們既具有自立自強、開放豁達、勇於競爭的現代意識,同時又不失傳統女性美德——溫柔善良、忍辱負重、堅韌不拔。她們雖有超過一般男性的才幹,但她們並不是那種氣焰高漲,令人生畏的不食人間煙火的鐵女人,她們同樣有七情六欲,同樣渴望得到真正的愛情,但她們對愛情表現出更深層次的理解。林欣華拒絕了幾個家境優裕而頗有大男人主義的追求者而選擇了能理解和支持自己事業的窮教師葉濟榮。這是作家對新時代女性獨立自立的現代意識的高揚和男女平等、兩性和諧的形象而生動的詮釋。朱秀娟的小說在藝術形式上具有情節波瀾起伏,人物性格鮮明,語言富於個性化等特點。

台灣女作家三毛,以其充滿異國風情,文筆清麗浪漫而又獨具神韻的文學作品,風靡海峽兩岸文壇。

三毛原名陳平,祖籍浙江省舟山群島。1943年3月出生於四川重慶的一個律師家庭。因喜愛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便取三毛作為自己的筆名。她從小便酷愛文學,廣覽古今中外文學名著。大學畢業後,三毛轉赴西班牙馬德裏大學進修文學,後入德國歌德學院學德語。之後,又飛往美國,在芝加哥伊利諾伊大學學習。在歐美期間,為了維持生活,並為體驗人生,她曾當過導遊、商店模特兒、圖書館管理員等。她還用勞動所得遊覽了歐洲許多國家,大大擴展了生活視野。在西班牙讀書期間,她嫁給了西班牙青年荷西。婚後,她從一本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上看到有關撒哈拉沙漠的介紹,使她再次萌發浪跡天涯的強烈願望。於是,便與丈夫荷西雙雙來到萬裏平沙的撒哈拉,並在西屬撒哈拉成家。1979年,和她一起生活了六年的荷西不幸殉職,三毛精神上遭致沉重打擊,在親朋好友的敦促下,1981年,三毛返回台灣。1991年,自殺身亡。

三毛創作以散文為主,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於1977年在台灣出版,此後她接連出版的散文集有《雨季不再來》、《稻草人手記》、《哭泣的駱駝》、《溫柔的夜》、《萬水千山走遍》、《送你一匹馬》、《傾城》和《我的寶貝》等,另有譯作兩部:《娃娃看天下》、《蘭嶼之歌》(與荷西合譯)。三毛是以她富於異國情調的散文作品步入台灣文壇的。她的散文向人們展示了神奇的異國風光和人情習俗,作者對居住在沙漠邊緣的蒙昧無知的鄰居滿懷同情、寬容。她由衷地讚美瑰麗、浩瀚的大自然,文中湧動著蓬勃生機,表現了她對生命的熱愛。三毛是一個具有反叛精神的時代女性,她那豪放不羈的氣質,勇於探奇曆險的精神,賦予她的散文一種灑脫、浪漫的情調和絢麗斑斕的色彩。

三毛從撒哈拉寄回台灣的小說,將人引入一種夢幻與現實交織的浪漫境界。從那裏,讀者看到大沙漠遮天蔽日的黑風暴,土人的符咒、非洲悠久的曆史和奇特的生活方式,還看到了作者在異邦的火一般熱烈的愛情和死神猝然的造訪使她飽嚐喪夫的悲慟。三毛是個富於浪漫氣質的作家,張曉風在《落實的雨滴》中寫道,她“能在沙漠中把陋室變成行宮,能在海角上把石頭繪成萬象,她仍浪漫,卻被人間煙火薰成斑斕動人的古褐色”。(張曉風:《落實的雨滴》,載於三毛的《溫柔的夜》,湖南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三毛可稱是位介於遣興和嚴肅創作之間的作家,她的作品雖無直接幹預社會生活的深意,然其中的人道精神、反叛傳統的勇氣與對大自然的深愛之情,是耐人尋味的。

蒙古族女詩人席慕榮,是八十年代“台灣詩壇女旋風”。她以其婉約清麗的抒情風格風靡八十年代中、前期詩壇。從1981年出版第一本詩集《七裏香》起,至今已出版詩歌、散文集近十本,其中《七裏香》先後再版三十五次,詩集《無怨的青春》於1983年2月初版,在短短兩年的時間內竟印行二十七版。台灣南北兩大書店“南一”(台南)、“金經堂”(台北)發表的1985年暢銷書排行榜中,席慕蓉當年出的六本書全部上榜,其中有三本列前十位之內。足見當時她受讀者歡迎的程度。

席慕蓉,1943年出生於四川重慶的一個蒙古族知識分子家庭,原籍內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席慕蓉是她蒙古名穆倫的諧音,意為“大江河”。十三歲那年,席慕蓉考入台北師範學校藝術科,正式開始學畫,1959年畢業,轉而進入台灣師範大學藝術係深造。1964年赴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進修油畫。1970年回台灣,任教於新竹師專,在繪畫和教學之餘,她從事詩歌創作,並頗有成就。

青春、愛情,是席慕蓉詩的重要主題。在她看來,青春和愛情,是生命曆程中最美好的時刻,永遠值得珍惜、懷戀和歌詠。席慕蓉在她的詩集《無怨的青春》卷一題記中這樣說:“在年輕的時候,如果你愛上了一個人,請你,請你一定要溫柔地對待他。若你們能始終溫柔地相待,那麼,所有的時候都將是一種無瑕的美麗。若不得不分離,也要好好說聲再見,也要在心裏存著感謝,感謝他給你一份記憶。”席慕蓉的詩,除表現對青春、愛情的堅貞與執著、溫潤與樸質,往往賦予其一種深邃的哲學式的倫理道德意義。在《青春》這首詩裏,詩人這樣寫道:“所有的結局都已寫好/所有的淚水也都已啟程/卻忽然忘了是怎樣的一個開始/在那個古老的不再回來的夏日/……/遂翻開那發黃的扉頁/命運將它裝訂得極為拙劣/含著淚/我一讀再讀/卻不得不承認/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席慕蓉詩中所表現出的對於愛情的堅信、執著,使現代都市的讀者從中得到某種精神上的慰籍,重建對愛情的信心。

鄉愁,是席慕蓉詩作的另一重要主題。“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故鄉的麵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仿佛霧裏的揮手別離/離別後/鄉愁是一顆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鄉愁》)席慕蓉詩中所抒發的鄉愁,代表台灣人民對祖國大陸、家鄉故園的思念深情,具有普遍的典型意義。然而,作為一個生長在典型的蒙古族家庭環境中的詩人,席慕蓉所表現的鄉愁染上一層鮮明的民族特色。後來,她踏上了返鄉之旅,便用詩筆對家鄉的景物風情進行直接的描繪。她吟唱草原上美麗的河流,可愛的牛羊,刻寫蒙古族人民的民族性格和宗教信仰,追思、讚美成吉思汗、王昭君等令他們崇敬並為之驕傲的曆史人物。席慕蓉的鄉愁詩顯現的蒙古民族乃至東方傳統文化色彩,使人看到了席慕蓉除了“鍾情愛情”之外的另一側麵。

席慕蓉的詩承續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特別是晚唐杜牧、李商隱的詩歌風格。她的許多詩都巧妙地做到了生動形象或畫麵與深邃的詩的意蘊的結合。例如《一棵開花的樹》,借助那棵開滿了花、顫抖的葉的樹,充分抒發了對愛情的渴望、期待的忐忑心情。席慕蓉以畫入詩,借景抒情,但她並不滿足於用單純靜止的畫麵來表達一個單純的思想,而往往采取一組動感的畫麵,通過畫麵的有機組合,來表達一個深刻的哲理。這樣,就使得她的詩既具有相當大的地域空間,又具有相當深的曆史(時間)空間,成為流動的、發展的可觀可感的具體形象。

席慕蓉的詩的語言,詞語淺白清麗流暢,句式簡潔,不講究詞章的豔麗和句式的奇特,但卻於自然曉暢中給人以純樸的美感。她善於選擇能夠表達特定感情的詞、句、通過重複的使用,相當集中地表達了詩的主旨。

武俠小說與曆史小說

六十年代初,台灣文壇曾一度盛行武俠小說,操此業者據說不下百人。其中極負盛名的有古龍等人。

古龍(1936-1985),本名熊耀華,出生香港,原籍江西贛州。古龍自小身世飄零,性格孤僻憂鬱,生活曾陷入困境,從淡江大學外文係畢業後,以賣文為生,過著隱居生活。由當初寫文藝小說改寫武俠小說後,一發不可收拾,一生共著有武俠小說近七十部,達兩千多萬字,其數量之多,銷售之暢,知名度之高,超過了當時的諸葛青雲、臥龍生、司馬翎等名家。

古龍曾把自己的小說創作分為三個階段。早期寫的是《蒼穹神劍》等,名為“闖蕩時期”,此時作品從結構、情節、人物到語言都沒有擺脫傳統武俠小說的束縛,但已顯示出其巨大的潛力和想象力。中期自寫《武林外史》開始,是探索階段。這時他力圖打破傳統,有所創新。自寫《多情劍客無情劍》始為後期作品,麵目一新,小說意境深遠,富有詩意和哲理,小說語言灑脫不俗,人物塑造很有深度,情節奇險,鬼神莫測,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古龍小說有與其他的武俠小說不同之處。他並不細細描述打鬥招式,其引人之處在於故事情節和人物感情,尤其是寫男女之情,令人感到蕩氣回腸。對小說創作,古龍認為,當代武俠小說要拋棄傳統小說的老路,“要新,要變”,應該“寫人”,活生生,有優點有缺點的人,“由感情的衝突中製造高潮和動作”。因此,即使寫古代的事,“未嚐不可注入作者自己的新觀念”。這些觀點豐富了武俠小說的創作理論,也使他的小說贏得了無數讀者。

古龍小說在語言、技巧上也獨具風格。其語言句式短,句法多變,簡潔、利落、灑脫,文意揮灑,虎虎有生氣,敘事力避平鋪直敘,行文跳躍多姿,辟境造意,刻意求新。

高陽(1922-1992),原名許晏駢,浙江杭州人,讀大學期間逢戰亂,加入空軍,後隨軍入台。1952年開始從事小說創作。1962年因發表曆史小說《李娃傳》後一舉成名,從此一發不可收,成為一位高產作家。他先後創作三千多萬字,近八十部作品。除曆史小說外,也有不少散文、時評、曆史人物傳記,紅學專論等,成就斐然,評價很高。

高陽的創作大致有三個階段。一是發軔期,1951年到1961年,寫過一些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的小說;二是成名期,1962年到七十年代初期,發表有《李娃傳》、《緹縈》、《荊軻》、《少年遊》等;三是成熟期,在七十年代中後期及以後,推出了係列小說《慈禧全傳》和《胡雪岩》兩部壓卷之作,以及《鐵麵禦史》、《乾隆韻事》等近四十部。

高陽是曆史小說大家,這得益於他早期對我國幾千年浩瀚史料的研讀和領會。他將史家的求真和作家的藝術激情完美地融合,在曆史的真實和小說的想象這兩極間巧妙地“調和、貫通”,而“曆史本質”不變。他的小說靈感來源於豐富多彩的民間傳說、傳奇故事、稗官野史,尤其是晚清、民初的種種史實,在尊重曆史真實的基礎上不斷開拓,逐漸形成了遒勁和凝重的創作風格。他的曆史小說不僅文風清新可人,情節跌宕多姿,尤其融彙了作家對中國曆史的熟稔和文本結構的營造技巧。同時又充滿了特定曆史氛圍,讀來引人入勝,回味無窮。他後期的作品明顯標誌著作家創作個性的日臻成熟。這時期的作品不僅體現了其開闊的視野,更善於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思想、倫理道德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麵全景式再現中國的曆史社會,深情地傳達出中華文明從傳統走向近代曆程中的艱酸、苦難和不幸,也體現出作家對曆史對象的清醒把握和較科學的批判。這使得他的小說既富有傳統的儒雅之風,又不乏超越傳統的精神氣質。

高陽的曆史小說重視對曆史生命本體和生活本色的思考,他把人物定位在“曆史的人”,而非單純的“人的曆史”。這一貫穿於他小說創作中的主張,使作家自我與曆史客體達到了心理同位對應,為人物形象塑造增添了特別豐厚的曆史質感和實感。如在《胡雪岩》中,作家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外國殖民者橫行、政府腐敗無能的晚清社會,以及官衙、商行、幫會、青樓、賭場、酒肆等場所的眾生相,這些彙合成人物活動的大小環境,而胡雪岩的風雲際會的發家史正被置於這一曆史大背景之中。因此,胡雪岩作為“曆史的人”自然躍然紙上。不難看出,高陽執著於嚴謹的現實主義曆史觀,並追求人物塑造的自然天成,而非對實質的改造。他的小說也重視情節結構,在敘事方麵則深受《史記》影響,吸收了傳統曆史散文通脫自由的表達風格,《乾隆韻事》便是其小說散文化傾向的代表。

高陽的小說數量驚人,影響巨大,雖不無粗糙之處,但其中不乏有獨特價值的優秀之作,他的作品可以說是中國當代曆史小說創作的重要收獲。

本時期的詩歌

六十年代,現代主義文學思潮風靡台灣,現代派詩占據著台灣詩壇。在現代主義的夾縫中,“笠”詩社和“葡萄園”詩社艱難地邁著前進的步伐。到了七十年代以後,台灣內外環境發生很大的變化,在政治上,一係列國際政治事件的衝擊,如中日、中美建交,台灣被迫退出聯合國等;在經濟上,經濟形勢發生重大變化,這些都使台灣處於政治和經濟的轉型期。社會的重大變化對文學產生很大影響,詩人們開始一改過去崇尚晦澀、注重自我、遠離社會現實轉而追求關懷現實、注重民族性、社會性和樸素明朗的詩風,現實主義詩潮代替了現代主義詩潮成為詩壇的主流,台灣新詩發展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鄉土詩在台灣的興盛得力於一大批新詩社、詩刊的創立和以它們為中心的一大批新生代的詩人。這一時期創辦的詩刊有:《龍族》、《大地》、《草根》、《詩脈》、《陽光小集》、《詩人壇》、《秋水》等。這些新詩刊的創立使台灣詩壇麵貌一新,他們摒棄現代派詩人的個人主義和孤獨意識,立足鄉土,關懷現實,直麵人生,與之相適應,作品的語言也呈現出樸實、明朗、通俗的特色。其中,以“龍族”詩社主辦的《龍族》詩刊最有代表性。該詩社成立於1971年元旦,由林煥彰、林佛兒、辛牧、施善繼、喬林等人發起組成。《龍族》於該年3月1日創刊,它一開始便打出“回歸中國”的旗號,表明創作理想是有“中國的風格”,用“樸素的語言”,寫“多種的題材”。為了推動台灣鄉土文學的發展,他們還出版了一期“龍族評論專號”,對現代主義詩提出批評。

本時期鄉土派詩人的代表有吳晟、蔣勳、許達然、林煥彰等。吳晟的詩集《泥土》、蔣勳的詩集《少年中國》、許達然的《路》、林煥彰的《現實的告白》等都是本時期鄉土派詩中的佳作。蔣勳是七十年代鄉土詩人中的新秀。他的詩選和主題比較廣泛,有對祖國的關懷、對鄉土的頌歌、對現實生活中辛酸事件的真切同情,對黑暗、無理、不義的擊撻與抗議。用具體形象反映生活和詩口語化是他的詩的顯著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