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產生的通感
各種感覺之間的相互聯係和溝通,稱通感。外部世界的各種信息不斷地剌激人的感官,引起了人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這些感覺都是人對外界的反映,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係。聯覺就是這種聯係的一種特殊表現。
巴甫洛夫的暫時神經聯係學說為聯覺提供了比較科學的解釋。他認為,對人來說,客觀剌激物作用於感受器,引起大腦皮層的活動,就產生了一定的心理現象(如感覺、知覺、表象)。由於客觀剌激彼此間存在一定的聯係,並且可以互相影響,互相作用,成為聯想。這種聯想的生理機製就是大腦皮層中樞的暫時聯係。通感即是這樣一種“暫時聯係”。例如,某人的音色柔和動聽,可使人聯想到傾聽泉水淙淙之聲的歡悅,這是聽覺本身的聯係,繼而又可聯想到泉水的清澈甜美,產生了視覺和味覺的共鳴,所以人們常用“甜潤”一詞形容優美的嗓音。色彩給人以輕重感也是同樣的道理。飛逝的雲朵,飄揚的雪花都與白色聯係著,所以白色給人輕鬆的感覺;而黑色總是與金屬、礦石、泥土聯係著,故黑色給人以沉重的感覺,等等。因為人們所獲得的外界信息中絕大部分是依靠視覺和聽覺,所以在視、聽覺方麵的聯覺現象也最普遍。不少藝術家有著特別的聯覺能力,並善於運用藝術的手法將其表現出來,因而在他們的作品中,聯覺的運用就成了一種藝術,用得巧妙往往收到新穎奇特、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這就是藝術聯覺,它是日常生活聯覺的提煉的典型化。
音樂利用聲響來模擬自然界的運動,象征各種事物的運動,如聽見鳥鳴就和鳥的形象結合在一起。形象千姿百態,聲響也千差萬別,各有特點。所以《百鳥朝鳳》能以不同的聲音描繪出形態各異的百鳥圖。聲音和我們腦海中的形象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事物。音樂描繪形象的手段多種多樣,對固定音高的聲音直接模仿,鳥鳴、車笛均屬於此;對沒有固定音高的事物可以進行近似的模仿,如春雷轟鳴、江河流水。沒有聲響的事物,如雲彩、山巒、鮮花、草原,柔和的仲夏之夜,銀裝的隆冬雪景,這些全憑眼睛看到的現象,我們在音樂中也能“聽”到,這是因為音樂在大腦中樞引起了“通感”,沒有像繪畫那樣可見性的音樂,照樣使人看到自然界的萬千風光。
音樂想象
在人的想象中,聽覺想象主要是以音樂為媒介,其他器官的感覺對音樂想象也有作用。人並不是把所聽到的聲音都作為媒介物在腦中印錄下來,而是主動地、有選擇地把與當時情境、情緒密切相關的聲音再創造地印入腦中。例如欣賞音樂達到心醉神迷之際,實際的聲音會啟迪精神上的再創造。人的音樂想象力有明顯的個別差異。有的人聽覺影像非常清晰穩定,他們聽到的“心的聲音”就如聽到實際的聲音;但有的人,他們腦中很少或者從來沒有過這種影像。這些差異,與智力沒有什麼關係。“心的耳朵”已經聽到了音樂裏的全部細節,如旋律及其音色變化、和聲的轉換、織體的結構和某些內聲部的流動。儲存在腦中的音樂映象並不是呆板的“檔案”材料,而是開拓性的,能非常自由、活躍、奇異地相互影響和組合,形成千變萬化的海洋,人們所聽到的聲音比現實世界的聲音要多得多。音樂想象有不同的類型,主要包括審美的、理智的、感情的、衝動的和運動等等。一個人的想象可能側重某種類型,也可能具有綜合的類型。
音樂語言是一種模糊語言,給人留下了廣闊的想象天地。有些標名性標題音樂,沒有文字點明主題、介紹背景(民樂中的“三六”、“中花六板”等,屬此類),它們的音樂形象雖然是具體的,但卻不確定,欣賞者完全結合自己的感情隨著音樂自由飛翔。音樂可以表現非現實的、超脫的、夢境般的精神世界,以滿足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需要,以及替代現在現實世界中不能滿足和受阻的願望;音樂不僅可以激發人並沒有看到的色彩和形象的意象,也可以讓你展開任何不可言喻的幻想和內心體驗。
由於音樂的欣賞帶有主觀能動的特點,聽眾在聆聽音樂時,必須結合自己的主觀經驗,通過回憶、想象及聯想等加以豐富補充,因此,可以算是一種個人的再創傷。它會因人而異,但又不會脫離音樂所表現及規定的大範圍,隻有聽眾本人才能體驗,難以用語言或文字等具體概念來明確表達。即所謂“意在言外”或“弦外之音,”,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及愉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