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展開“音樂想象”的翅膀(1 / 2)

讓學生展開“音樂想象”的翅膀

“音樂想象”是一種心理現象,它是音樂由抽象感受到形象感受的一座橋梁。

人們在欣賞、演奏或演唱音樂作品時,往往通過“音樂想象”來重新塑造音樂中的“形象”,從而理解音樂作品的內含,達到審美的目的。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製小學音樂教學大綱(試用)》中明確提出,唱歌課中應該“啟發學生的音樂想象力”,使學生“受到藝術形象的感染教育”。為了使這一教學任務得以實現,唱歌課教學中充分發揮“音樂想象”這一心理過程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處於小學階段的兒童,接受言語能力差,感受音樂能力不強,給唱歌課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我們必須在逐步擴大學生音樂視野的基礎上,幫助他們建立歌曲中詞與曲的聯係,做好抽象感受與形象感受之間的過渡,讓學生展開“音樂想象”的翅膀。

那麼,如何在唱歌課教學中,讓學生展開“音樂想象”的翅膀,培養音樂想象力呢?

一、簡介歌曲創作背景是“音樂想象”的先導。

小學音樂教材中的一些歌曲常有特殊的創作背景,有些歌曲還具有創作的故事或創作花絮。如果在學唱歌曲前把它們簡要地介紹給學生,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一步一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音樂想象”的空間裏。例如在教人教版義務教育五、六年製小學音樂教科書(以下所舉歌曲均出於此)第三冊《賣報歌》時,可以把音樂家聶耳當年在上海認識了一個叫“小毛頭”的報童,了解到他的生活十分艱難後,寫下這首歌的一段經曆講給學生聽。

通過介紹,讓學生體會到報童無依無靠,吃不飽、穿不暖的滋味,想象一下報童忍著饑餓和內心痛苦,在淒風苦雨中奔跑叫賣的情景。從而在學生心田裏埋下對報童無比同情之感,為接下來學唱時展開“音樂想象”作好先導與準備。又如,學習第八冊《閃亮的水晶心》時,可以講講賴寧的故事,再現賴寧為拯救國家財產而壯烈犧牲的場麵,塑造一個英雄少年的光輝形象。然後在樂聲中予以體現、升華,開展豐富的“音樂想象”,使學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歌詞教學是“音樂想象”的基礎

歌詞是經過藝術加工的文學語言,是構成音樂形象的“物質’基矗小學音樂課本裏所選歌曲的歌詞大都鮮明生動,是內容美、聲韻美、節奏美和意境美的統一。有表情地朗誦歌詞,細致地分析、體會歌詞,吟誦歌詞,可以使學生在文字的引導下,進入想象的空間。在此基礎之上再來學唱歌曲,學生就會把文字描寫的形象與音樂描寫的形象結合起來理解,展開“音樂想象”。例如第三冊音樂教材中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歌詞內容豐富,形象生動,既敘事,又抒情,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教學時,通過對歌詞有感情地朗讀,學生了解到了一個王二小把敵人引入我們軍埋伏圈的生動故事,腦海中會出現一幅二小悲壯犧牲的情景,從而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做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然後引導學生對歌詞進行分析,理解每段歌詞演唱時不同的感情處理。教學實踐證明,由於重視了歌詞教學,打開了學生“音樂想象”的大門。學生每每唱到“……可憐他死得這樣慘”時,都熱淚盈眶,仿佛看到小英雄王二小慘死在敵人的屠刀下、鮮血染紅了大地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