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民俗心理
第56章 討口彩
1988年8月8日,香港、廣州等地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商店專等這一天開張營業,許多經濟合同偏等這一天簽訂,情侶們也都將這一天選為結婚的日子......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8"在粵語中與"發"音近,而這一天有4個"8"連在一起,這當然是千載難逢的好日子。這種"討口彩"在近些年十分盛行,"8"和"6"及其組合數字,成了人們競買的所謂"吉祥"數字。
討口彩的例子不勝枚舉。除夕的餐桌上總少不了魚,是取其"年年有餘"的吉利。新年裏家家吃年糕,也深含一個吉利主題:"一年高似一年"。年節裏小孩子不慎將碗打碎,大人趕緊說一句:"歲歲平安"。湯圓和月餅之所以總受歡迎,是因為它具有"團團圓圓"的含義。送給新娘的鮮花是祝新人"花好月圓",初生的孩子洗澡時用幾棵蔥是為了他的"聰明伶俐"等等。
討口彩是利用語言的諧音和一些事物的特性,人為地加以創意,從而獲得新的寓意,來寄托人們的某些良好的心理願望。它反映了各階層的人們對不同生活目標的追求和向往,是人生價值觀的間接反映。
討口彩的反麵就是形形色色的語言禁忌。如親人間不能分食一個梨,就是為了避免"分離(梨)"。人們討厭"4"這個數字,因它同"死"諧音,出租車司機上牌照或家裏安電話都不願意帶"4"的號碼。鍾與"終"同音,所以絕對不能送給別人作為禮物。上海人探望病人不送蘋果,因為上海話中蘋果與"病故"同音。這種語言禁忌與討口彩一樣,也是出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因此對不祥事物盡量躲避。